
大中农场扬麦15高产栽培技术.doc
2页1大中农场扬麦 15 高产栽培技术摘要:阐述了大中农场扬麦 15 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扬麦 15;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大中农场 扬麦 15 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以扬 89-40 和川育 21526 为亲本杂交育成的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为苏审麦 200502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熟期比扬麦 158 迟 1~2 d,熟相好幼苗半直立,生长健壮,叶片宽长,叶色深绿,长相清秀;株型紧凑,株高 80 cm 左右,抗倒性强穗棍棒形,长芒,白壳,大穗大粒,每穗 36 粒左右红粒,籽粒饱满容重高,千粒重约为 42 g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有效穗数为 450 万穗/hm2 左右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抗纹枯病、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适宜于苏皖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与河南部分地区种植在国家 3 年区试中平均产量 5 186.55 kg/hm2,在 11 个参试品种中居第 2 位2001—2003 年参加江苏省弱筋小麦区域试验,2 年区试平均产量 5 280 kg/hm2,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4.61%。
2004—2005 年度国家小麦新品种展示平均产量 7 450.5 kg/hm2 2 栽培技术 2.1 播前准备 耕透熟土层,并略带黄土,秸秆覆盖效果好,覆土要平,耕幅不超标;耙地平,破土效果好,重耙配重 150 kg 以上,不漏耙;开沟要直,深 20~25 cm,宽 32~35 cm,绞土匀,畦面平;肥量准,不重不漏不露[1]播前晒种 2~3 d,在播种前 10 d 左右做好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千粒重、适宜基本苗数确定处理种子数量即播种量每 1 kg 种子2用硫酸锌 4 g 拌种,或 2%立克莠湿拌剂 15 g 拌 10 kg 麦种(种子重量的 0.15%),防治纹枯病和茎基褐腐病 2.2 适期播种 大中农场处于苏中沿海,适宜播种期为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5 日,生产上力争 11月 10 日前结束该品种抗寒性稍差,不宜过早播种行距 26 cm,避免重行漏行,要求畦面平整、播行均匀、竖沟上线播种不能在路上拐弯的必须放起落线,用种量准,行距均匀;严格控制播种深度,播深 2 cm 左右,做到播种均匀,出苗一致;在调换品种前一定要彻底清理播种机,防止机械和人为混杂 2.3 田间管理 播后 2 d 内,必须清好田间一套沟,达到沟沟相通。
具体要求是:每 40~50 m 开挖 1 条横沟,深 25~30 cm、宽 20~25 cm,田头及低洼地块,每 25 m 开挖 1 道沟,横沟撒土两边不少于 5 m,积土厚不超过 2 cm,两边土量均匀,清沟必须两边出土、敲碎撒匀条田地头需在播后雨前开沟,防止路面盐土淤积田头,影响出苗,播后再清沟筑埂,所有田头沟埂必须方直上线补种要求浸种补种,品种一致,到头到边 2.4 科学施肥 优质弱筋小麦一般需施纯氮约 180 kg/hm2,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为 7∶1∶2基肥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注意磷、钾肥的配合使用[2-3]为确保其品质标准,降低籽粒蛋白质及面筋含量,应适期早播,后期适当降低氮肥用量,以防品质变劣在抽穗后,结合防病治虫,选用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肥进行根外追肥,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5 病虫草害防治 该品种抗病性不足,在白粉病发病初期提早防治 1~2 遍,结合赤霉病防治的同时,加三唑酮防病保绿,提高后期光合能力;积极预防赤霉病,于齐穗期用第 1 次药,1周后用第 2 次药加强对粘虫、麦蚜虫的调查,达标防治硬草采用播后苗前化除,3用 48%氟乐灵 1.2 L/hm2+25%绿麦隆 3 kg/hm2 进行土壤封闭,并视墒情适当加大用水量。
对防效差的条田要及时采取茎叶处理,用 6.9%骠马 1.20~1.35 L/hm2 于麦苗三叶期至分蘖期喷雾,但应避开寒流(施用越早,防效越好)对猪殃殃等阔叶杂草重的田块,用 10%麦喜 150~180 mL/hm2 防除,对巢菜严重的条田,用巨星 22.5~30.0 g/hm2 于麦苗三叶期至分蘖期喷雾,注意不重不漏,雾化良好,严禁在田间调节和试喷[4],防止浓度过高对麦苗产生药害或局部土壤因农药残留量高而对下茬作物的危害所有的茎叶处理力争在冬前结束 2.6 适时收获 最适宜的收获阶段是蜡熟末期至完熟期人工收割和机械分段收获宜在蜡熟中期至末期进行;使用联合收获机直接收获时,宜在蜡熟末至完熟期进行留种用的麦田在完熟期收获若由于雨季迫近,或急需抢种下茬作物,或品种易落粒、折秆、折穗、穗发芽等,则应适当提前收获根据天气和小麦的成熟度及时采用机械收割,清杂和干燥,使籽粒含水量降到安全水分标准 14%以下,方可贮藏或销售 3 参考文献 [1] 王德民,来敬伟,孟令新,等.小麦玉米双垄作高产种植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7(4):153-154. [2] 刘兢文,王海华,张锋,等.优质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温麦 18 栽培要点[J].种业导刊,2007(12):25-26. [3] 胡明智.浅谈资源节约型小麦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162. [4] 杨小丽,于海飞,郑继周.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周麦 19 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2006(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