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冀教版(最新整理).pdf
11页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能计算平均数,能用白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2、能探索分析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释方法的合理性3、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经历整理描述读书人数和用计算器估算读书字数的过程,获得估算的活动经验.4、在用平均数和统计图分析、描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二)单元教材说明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会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方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 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单元最后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 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 有直观简明的特点,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 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所以本单元把平均数贯穿在每一课的数学活动中.“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借助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的特点,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本单元共安排5 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课时内容素材与活动第 1 课时认识平均数1. 例 1, 操作活动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例 2,比较两组同学投球比赛成绩例 3,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的个数第 2 课时计算平均数例 4,两支篮球队队员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比较第 3 课时1 格表示 1 个、 2 个单元统计图, 多种方式求平均数例 5,三( 2)班废旧电池统计图第 4 课时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统计图例 6,阅览室读书人数统计图第 5 课时综合与实践本班同学读书统计, 自己一学期读书字数估算第 1 课时 (教科书85 页、 86 页),认识平均数。
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给出五个笔筒,分别有3 支、 4 支、 2 支、 5 支、 1 支铅笔提出: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支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兔博士提问:每个笔筒放几支?例 1 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例 2,设计了“四 (1 )班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 10 个”的事例,给出第一、第二两组同学的名单和每个人投中的个数记录. 其中 , 一组有 4 名同学 ,二组有5 名同学兔博士提出:哪组的成绩好?引出学生的讨论教材呈现了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合理”的情境以及各种意见. 由亮亮的话“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引出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蓝灵鼠说: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看一看. 教材以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的方式给出求两个组平均成绩的方法和结果,并通过聪聪的话给出问题的答案:第一组的成绩好. 例 3,给出了亮亮家一个星期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统计表,兔博士提出要求: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教材给出了求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并用丫丫的话给出了计算的方法然后提出“议一议”的问题:求出的“3 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最后, “问题讨论”设计了“小军的身高是1 米 40 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 米 20 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的问题情境,同时大头蛙给出“小军不会游泳”的提示让学生了解“平均水深为1 米 20 厘米”的意思,明白这个游泳池有的地方要比1 米 20 厘米深 .“平均数 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 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意义不同的概念从概念的本质来看,“平均分”是除法运算,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结果从除法运算的结果看 , 以前除法运算中平均分的结果是问题的确切答案如, 把 15 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 , 每人分得 5 支. 这个“ 5 支”是每个同学实际分到的支数. 而“统计 中平均数的结果是表示数据平均水平的一个统计量如,3 个同学一共有15 支铅笔 , 平均每个同学有5 支,这个“5 支”就不是表示每个同学实际都分到5 支,而是一个平均数. 本节课计算“平均每个组的平均成绩 和“平均每天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对学生来讲都不困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 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例 1 时,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真讨论“怎样做的同时,实际动手分一分。
一方面回顾“同样多”和“平均分”的知识, 另一方面,体会“把一组数据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教学例2 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哪个组成绩好的理解,使学生感受用“平均成绩 比较的合理性,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初步学会根据平均数描述比较结果.教学例3 时,在学生自主完成计算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议一议”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求出的“ 3 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同时, 利用“问题讨论”的事例,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内涵和意义第 2 课时(教科书87 页、 88 页),计算平均数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的小学生篮球比赛的事例,例4 设计了“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行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身高和体重如下 的情境,用表格给出了两个球队各9 名队员的姓名、号码、身高和体重的信息,首先提出: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表中的主要信息. 如:每个队员的身高都超过100 厘米,张春光最高,是172 厘米;李斌最矮,才138 厘米,体重也最轻等兔博士提出要求: 估计一下 , 哪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接着提出问题(1 ),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教材用学生交流个性化算法的方式给出了两种计算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一是用每个队队员的总身高除以总人数,二是根据所有队员身高都超过100 厘米,先算出超过100 厘米部分的平均数,再加上100 厘米求出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以后, “议一议 提出了4 个和两个球队队员平均身高有关的问题,从平均身高的实际意义和每个队员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问题(2 ),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学生完成计算后,兔博士提出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某个队员体重与本队平均体重的关系解答完例4 的两个问题后 , “说一说”提出: 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通过两个球队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的比较,使学生感受体重和身高的一般关系,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最后,大头蛙提出:算出各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看一看利用本班各组同学的实际计算结果, 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身高和体重的关系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会计算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借助比较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二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课堂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在学生了解两个球队队员身高、体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身高数据和自己的数感估计哪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并引出用计算器计算, 使学生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第二,利用计算的结果重点讨论“议一议”的4 个问题 ,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在描述某个队员个体身高中的作用第三,学生计算出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后,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用白己的语言描述每个队员的体重与本队平均体重的关系第四,让学生观察计算出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两组数据,回答说一说的问题后,再让学生分组计算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来验证上面的现象一方面丰富学生关于身高和体重关系的常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数分析、描述、说明问题的作用第 3 课时(教科书89 页、 90 页), 认识一格表示1 个、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用不同方法求平均数教材选择了保护环境活动中收集废旧电池的事例,例5 用文字和统计表给出在一次“保护环境 活动中,三(2)班第四组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情况和每个人收集的数量用兔博士的话介绍:收集废旧电池的数据可以用下面的统计图表示, 并给出了完整的统计图.接着“议一议”提出:上面两种表示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教材呈现了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境以及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聪聪说: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简单红红说: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直观、形象丫丫说: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1 枚废旧电池了解统计图的特征以后,教材提出问题 :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首先给出先求总数再除以数据个数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兔博士的话“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出计算平均数的另外两种方法. 聪聪的方法 : 因为两个人收集的数量都是16 枚, 所以以 16 枚为标准,把比16 枚多出的数量补到不足16 枚的地方,即“移多补少”的方法丫丫的方法:以大家共同有的11 枚为标准 , 先求出超过11 枚部分的平均数,再加上11练一练两道题中的统计图都是一格表示2 个单位 .本节课的学习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 二是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点, 学习用不同方法计算平均数教学活动中, 首先要给学生读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时间, 充分交流两种数据表示方式的特点,并在了解统计图特征的同时,体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画图方法解答“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的问题时,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习的一般方法计算,再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启发学生用其他方法计算. 除教材中给出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试着以10 枚为标准,先算出超过10 枚部分的平均数,再加 10 算出平均数。
练一练第1 题,教师要给学生读图、交流数据信息的时间,并通过图中标出的数据 , 认识一格表示2 本书 , 为第 2 题用统计图表示数据作准备第 4 课时( 教科书 91 页、 92 页),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 选择了同学们到学校阅览室读书的事例, 给出了“光明小学阅览室星期一至星期五读书人数 的统计图 ( 一格表示5 人)兔博士提出:从上面的统计图中 , 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接着呈现了学生交流的情境以及应该了解的重要内容红红说: 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5 人. 亮亮说:星期五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多然后再提出“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的要求教材给出了同学们提出的主要问题: (1)星期一到星期五一共有多少人到阅览室读书?(2) 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到阅览室读书?认识l格表示5 人的统计图后,“试一试”选择了老年人参加各种娱乐、健身活动的事例,给出了“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统计表 ,提出“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的要求教材给出了完成一部分的统计图(一格表示4 人),并用大头蛙的话“每格代表几人 提示学生先了解统计图的特征,再自己画图。
练一练”共安排2 道题 , 第 1 题,用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 本)表示给出的数据 , 并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第2 题, 设计课外读书情况调查表,并记录白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作为下节课“综合与实践 活动的一部分本节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一格表示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尝试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尝试用统计图表示稍大的数据教学的重点是认。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