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的安徽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2503876
  • 上传时间:2022-04-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的安徽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安徽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安 徽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财 政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员、机构、制度上仍嫌应接不 暇;同时,全省财政监管权集中12摘 要: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 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 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而早在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 就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通 知》,明确从2004年起对全省57个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经 过多年实践,安徽省“财政直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改革 增加了县级可用财力,加快了财政资金周转效率,推进了县域经济 发展等等,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理由,比如“财政直管”与现行行政 体制相悖,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突出;“财政直管”后,财政监督管 理难度增大;削弱了市级政府的财力,进而可能制约中心城市的发 展并造成县级无序开发等,需要趋利避害,在制度设计上一一对应 解决关键词:安徽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1009-8631 (2012) 01-0025-02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 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县级 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到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 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至此,在全国多个省市试点多年的 省管县财政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而早在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 就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通 知》(皖政(2004) 8号),安徽省财政厅随即出台了《关于省直 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从从2004年起,安徽省 全面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一、安徽省“财政直管”改革的基本情况安徽省现有地级市16个,县级市6个、56个县1994年国家 实施分税制改革后,与中央相衔接,安徽省实施也是省管市、市管 县的两级财政管理体制直到2004年以后,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通知》(皖政(2004) 8号)开 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省财政通过调减县级原体制上 解数额、取消县级原体制递增上解、将相对固定的结算补助和专项 上解合并后进入体制基数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省对市、县的财政 分配关系(数额直接核定到县)同时,取消了市对县的不同种形 式的财力集中并对市级由此造成的财力缺口,省财政予以适当补 助,规范了市对县的财政分配关系具体而言,在收支划分上,安徽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特 点之一就是财政收支范圉基本没有变化[1]。

      首先在财政收入上,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安徽省虽然实行的是省管市、市管县的两 级财政管理体制,但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按属地原则进行分享,省、 市都没有分享县级的增值税、营业税;而所得税除了省属企业所得 税作为省级收入外,其他地方税种基本按属地原则划归市县;2004 年,安徽省调整了所得税收入分享方案,所得税收入基数也直接核 定到县同时将中央下划所得税和省属企业所得稅全部按属地原则 划归市、县目前除所得税省级15%的分享比例以外,没有再分享 其他税种,财政收入划分比较简单、明确其次,在体制补助方 面2004年调整以后,安徽省所有县均纳入体制补助县,而地级市 中只有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宿州市属于体制补助市,省内其 他地级市为体制上解市最后,在税收返还上对于上划“两 税”,省对市、县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返还,对于所得税,则按基 数返还在其他方面,省对市、县的财政收支范围和收支基数、转移支 付、重要的结算项目等均直接核定到县(市)譬如,在财政转移 支付上,省级对县级的转移支付,按照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办 法,统一分配到县;在资金往来上,明确对接省级与县级的资金往 来关系,资金的调度由省直接拨付到县;在重要项目结算上,由省 财政直接决算到县;在财政预决算上,虽然仍市各市财政局负责汇 总所属县(市)预决算并上报,但是各县需要按月向省财政厅报送 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工作部署上也直接由省级部署到县级。

      二、安徽省实行“财政直管”的成效(一)建立了省、市县两级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了财政管理效 率按照管理学一般原理,层级越多,效率越低,层级越少,效率 越高,原有的省管市、市管县两级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管理层级过 多,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中央、省级政府支持县乡发展的资 金、项目等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容易出现截留、拖延现象,难以 及时落实到位,影响了财政分配的效率实行省直管县后,建立起 了直接高效的扁平化财政管理体制,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转移支 付、税收返还、资金往来等方面直接到县(市)级,同时,相对理 顺了市、县(市)级财政分配关系取消市对县各种形式的财力集 中,明确规定不得将应属于县级收入范围的收入收归市级;调整和 完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规范了跨地区卷烟工业、煤炭生产 等企业的税收分配制度同时,将扁平化管理体制延伸到乡镇一 级,明确了县乡财政支出范围、责任和收入范围,明晰了乡镇财政 的支出标准和顺序,从体制机制上确保乡镇财政的健康运转二) 增强了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之一,部分贫困县财 政一直是“吃饭财政”,不仅无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连提供基本 的公共产品都十分困难;随着安徽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 后,建立起省、县(市)之间直接的联系,省级在转移支付、收支 划分、财政预决算等方面直接下达、考核到县,解决了部分地方存 在的市级财政截留省级对县级下划资金的理由,大大提高了县乡级 财政保障能力。

      2009年,全省县级可用财力671.4亿元,税收返还 及各项财力性补助为386亿元,与2007年相比,县级可用财力增加 240.2亿元,增长55.7%,其中来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量为115 亿元,占可用财力增量的47.9%,来自税收返还及财力性补助增量 125.2 亿元,占 52.1 % o(三) 扩大了县(市)的财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施“财政直管”后,从源头上断绝了市级对县级财力的截 留、阻断,增加了财政资金的运转效率,从而促使安徽省县(市) 财力和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五”期间,安徽省县域财政 收入占全省总量的份额由32.4%下降到21.9%,增幅明显低于全省 增幅,而到了 2009年,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470.6亿元,比上年增 长23.9%,高于全省增幅近7个百分点;增收额占全省增收额的 40.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有14个县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 元,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凤台县、肥西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 亿元县域经济上,“十五”期间,安徽省县域GDP年平均增长 8.3%,比全省低2.3个白分点,县域GDP占全省的份额由2000年 的48.1%下降到的2005年45.9%;而到了 2007年,县域GDP达到 34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较全省快0.9个百分点。

      县域 GDP总量占全省47.5%县域GDP平均规模为57.2亿元,比上年 增加10.3亿元,县域经济运转质量提高,县域经济安徽省“省直管 县”财政体制改革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效益显 著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四)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徽地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省内除合肥、马 鞍山等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规模较 小,财力较弱,对所属县(市)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差在原有 “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条件下,不仅难以补助、带动县域经济发 展,相反,还容易产生市级利用管理权限,截留、争夺县级财力的 情况,而相应的,县级政府的财力不足,往往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滞 后,并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最终,县级财政不得不寻求从乡 村获取“财源”,这样,财政资金不仅难以有效反哺农业,难以支 撑新农村建设,反而可能加重农民的负担施行“省直管县”改革 后,县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辐 射带动能力提高,有利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 展,同时,“省直管县”提高了财政资金周转效率,减少了管理层 级,更加有利于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足额、高效用于“三农” 建设,增加了城市反哺农业的效率,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安徽实行“财政直管”改革中出现的理由(一) “财政直管”与现行行政体制相悖,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突出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五级体制,地方政府的管理层级 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县和市所设的区;乡, 镇”四级,由省管市、市管县而“财政直管”后,市级实质上失 去了对县级财政的管理权,违反了我国预算法的“一级政府,一级 财政”原则而且在“财政直管”改革后,县级党委政府仍然受市 级党委政府的监管,在人事任免、行政管理等方面仍然是“市管 县”;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没有修改完善之前,市级仍然行使全 市范围内的事权,并事实上部分履行着应当由县级履行的事权,市 级财权缩小,事权不变,其事权财权不对称情况更加严重上述行 政管理权、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不统一的情况,必定会造成管理上 的混乱和公共产品提供中的资源浪费事实上,在财政“省直管 县”改革后,存在部分地级市为了保留部分利益,在交通规费等方 面与县争夺利益、在承担责任和义务时又与县级相互推委的情况; 而一些垂直管理部门,比如工商、税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其管 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矛盾更加突出,扩权前是一个“婆家”,扩 权后变成两个“婆家”,工作、监管程序重叠,更加困难。

      [3](二) “财政直管”后,财政监督管理难度增大“财政直管”改革后,原有的省管市、市管县体制被打破,导 致两个方面的结果,其一是省级财政监管任务急剧增加,省财政监 管部门疲于奔命,以安徽为例,省财政监管的市原本只有17个,“财政直管”改革后,56个县都将纳入省级监管,省级财政在人 员、机构上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在人员、机构、制度上仍嫌应接不 暇;同时,全省财政监管权集中安徽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安徽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 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财政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 用,到省级,增大了省级财政权力寻租的风险;其二,市级财政在“财 政直管”条件下,对县级财政的监管主要是检查指导,既没有足够 的权力监管更没有监管的动力;对县级财政来说,县级财政的权利 和财力突然增大,而省级财政监管多少有些“鞭长莫及”,县级财 政本身在制度、人员、管理的思路、理念等方面短期可能无法适应 改革的需要,如何保证县级财政权力不被滥用,这些理由都未解 决三)削弱了市级政府的财力,进而可能制约中心城市的发展 并造成县级无序开发原有的“市管县”格局下,地级市发展可以更多地吸收周遍腹 地资源,形成整合优势,支撑中心城市发展,“财政直管”体制改 革后,地级市失去了对县级财政的管理权,县级财政可以更加有效 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相对地,会削弱中心城市的 发展。

      由于“财政直管”改革的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未改革,地级 市仍在履行全市范围内的事权,包括部分应由县级提供的公共服 务,制约了部分市级财政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发展而 对安徽省来说,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当前,更加需要集中资源建设 几个中心城市,形成辐射效应从县域角度来看,一方面,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来说,“财政 直管”体制改革,大大充实了县级财力,并且为进一步扩权强县打 开了制度空间,这固然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长 期以来,在市管县制度约束下的县级政府,财力和权力一旦放开, 必定会引发巨大的建设热情,而在制度转型条件下,“省管县”制 度仍有一个完善和适应的过程,而市级主要的工作热情则转化到城 市建设领域,对县级财政既缺乏管理权限,也缺乏管理热情与此 同时,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