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9年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08037951
  • 上传时间:2019-10-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7.29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注:表中另见资料《明宣宗实绿》卷六;万历《六安州志》卷二;嘉庆《芜湖县志》卷四;同治《南昌府志》卷一六;同治《广信府志》卷四之二;同治《茶陵州志》卷一三;道光《重辑新宁县志》卷一o;光绪《潮州府志》卷二四;万历《雷州府志》卷一0;乾隆《海澄县志》卷二;《明经世文编》卷一三四胡世宁:《为定册籍以均赋役疏》;道光《忠州州志》卷六;道光《遵义府志》卷二三      将表4和表2、3对照起来考察明代的南方稻作区单产稻谷一般在1石多到2石多也有超过3石、4石少数条件好的达到5—6石甚至更多当然在山区和海边湖滩沙地土质差生产条件恶劣亩产不高多的1石上下少的不满石在明代南方的一年两熟制农业已相当普遍少数还有一年三熟的一般说来两熟制以秋作为主春作产量约为秋作的一半如我们引《补农书》所言:秋作米3石春花1.5石即属此这样一般田地可达2石到3石稍上者4—5石上上5—6石或7—8石不过这都是指谷或原粮米或精粮就会递减一半灾年或大熟年另当别论      在明清时期常有人这麽说南方生产粮食论石北方生产计斗石和斗是量器中的两个不同等级通常10斗才算l石论石或计斗说明北方地区限於水土和自然条件在产量上有着很大差异嘉靖、隆庆间户部尚书葛守礼言:“北方地土瘠薄每亩收入不过数斗”①又如叶盛提到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北直宣府(今宣化)一带种地40万亩待秋收获得粗细粮74000石平均亩收不足2斗②还有像北直河间府故城县“履亩得五六斗、六七斗即庆有余矣”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田地都那麽低产山东濮州一带自黄河            ①《葛端肃公集》卷二《宽农民以重根本疏》      ②《水东日记》卷三《土薄收入少》      ③万历《故城县志》卷一      南徙原来沿河床周围地区土地肥美树艺丰沃每亩竟可收7—8斛①按照二斛为石的度量衡标准7—8斛便是3—4石;又如河南怀庆府上田岁收可达2石多的到3—4石下田不满石乃至3—4斗②怀庆往北的彰德府临漳县地居漳水卫河之间土肥水足沃衍无岗阜“田收亩皆十斛或八斛”③亩产比怀庆府还高还有同是宣府以及宣府西边的大同一带崇祯时兵部尚书卢象昇为解决那裹的军食曾大兴屯政据说可亩收1钟④钟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每钟约相当3石这样的产量即使在南方也不算是低产了不过据笔者考察上述亩当指大亩在明代北方诸省向有以大亩为计的如合2—3小亩为1大亩甚至有6—7小亩为1亩的⑤所以3—4石也就是l石多亩产l石上下这在明代北方地区亦时有可见明初陕西新垦地就有亩产超过l石的西边的岷州卫(今岷县)有学田14.0亩均系“负郭沃壤”雇人耕种岁可收150石平均亩产1.07石後经兵燹改为召田完租定额39石说明已不能维持往昔的产量了⑥又据北直隶人梁清标他家乡老一辈人说:在正定明嘉靖时垦田1亩收谷l石也是後来生产条件恶化到万历年间递减到亩收不足5斗;⑦再如天津葛沽、白塘一带东边临海多盐碱斥卤之地间或近河有水滋润可点种豆类亩收不过2斗但当改善耕作环境开渠筑堤又勤种勤粪每亩竟得薯豆1—2石较前增产4—5倍到7—8倍说明只要土地有肥力又耕作得法即使是旱作区亩产也可论石而计⑧      为了再对上面的亩产有所验证也用实物额租换算产量的方法试作表5      注:上表资料出处除李文治书外另见光绪(重修广平府志)卷二九;康熙《黄县志》巷二;道光《招远县志》卷三;道光《文登县志》卷一;道光《蓬莱县志》卷二      按照表5再比较前说的说法明代北方旱作区粮食亩产土地l石左右其次是6—7斗、5—6斗、再次3—4斗也有2—3斗乃至不满斗的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一定的规模这样上地可超过l石如1.4—1.51.2—1.3以及l石上下中等田地可达7—8斗5—6斗下地2—3斗      由於水稻的产量较麦、黍等旱地作物要高所以在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北方农民也有种植水稻的有的还由政府直接试验、倡导从所记亩产量看并不亚於南方如:      嘉靖间山西沁州开渠引水种稻亩收2钟有奇⑨      ——————————————————      ①万历《东昌府志》卷二      ②《明经世文编》卷一四四      ②嘉靖《彰德府志》卷二      ④《明史》卷二六一《卢象昇传》      ⑤参见郭松义《清代的亩制和流行於民间的田土计量法》      ⑥康熙《岷州志》卷五      ⑦《雕丘杂录》卷一五《晏如斋檠史)      ⑧汪应蛟:《抚畿奏疏》卷八《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      ⑨崔铣:《沁州水田记》《明经世文编》卷一五三      山东青州府“海上斥卤原湿之地皆宜稻播种苗出耘过四五遍即生而待获但雨阳以时可收五六石、四五石”①      万历间天津葛沽、白塘滨海区开渠引水种稻XX亩“粪多力勤者亩收四五石”②      万历末徐光启言北直房山、涞水二县沿琉璃河和拒马河两岸“可开渠种稻每亩岁可收二三石”③      不过毕竟因种植零星有的兴废无常而且产量也不稳定所以从总体看还不能占有一定的位置      ——————————————————      ①万历《青州府志》卷五      ②汪应蛟:《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      ③徐光启:《家书墨迹》第7通引自梁家勉《徐光启年谱》XX年条      由於以上我们引用的亩产数据基本上都以嘉靖後为主故所指产量祗能代表有明後期在前期虽然也有与後期相等或稍高的产量但总体权衡可能要低於明後期遣从元代或元末的亩产对比中便可作出估测据有的学者考订元代北方以种粟为主照原粮计低的3—4斗高的可达1石更低的还有不到2斗;南方出稻米:浙西(嘉兴路)上等和较好的田土每亩产米3石或2石综合平均应在l一2石间作高一点的估计每亩15—2石浙东地区的粮食产量高的可达米2石甚至更多一些低的则仅2、3斗就多数而言应在1—1.5石之间从整个南方农业生产水平说浙西应是上等浙东为中浙东的平均亩产大体代表南方的平均产量①明初的水平应与元代相差不远或稍有超过但不如明代後期      相比起来清代能够查见的粮食亩产数据较明代要多得多笔者在先前发表的文章中曾辑录了上千个亩产数尽管要用这千把个数据来说明有清二百来年的粮食产量仍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多一些数据总比像明代那样数据严重不足要好得多因为它至少能多一点旁证把估测弄得更准确些      从先前所录的数据来看直到清代中叶江浙沿太湖平原区的亩产继续保持着高势头其中像乾隆浙江《长兴县志》记载的亩产米6—7石顺、康时江苏松江府华亭、娄、青浦等县亩出米3—4石②康熙间太仓州亩产米2.4—3.6石③以及顺康之际浙江海宁州合米麦豆中田产3石以上腴田4—5石以上④说明出米3—4石乃至6—7石并不是稀奇的事了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明代已有高产记录至清代东部的潮汕平原及其沿江地带都有亩产谷3—4石、5—6石甚至7石以上的记载据当时有人估算:“粤田上者收十一箩或十箩次八九箩下者五六箩”⑤闽粤一带有以箩为量器的习惯通常2箩为石这样上田亩收稻谷5—6石次田4石上下下田2—3石大致代表了广东的水平清代南方稻作区粮食生产发展最显着的当推湘鄂两省湖南尤为突出湖北、湖南即明代的湖广省清初仍是後一分为二湖广省在明初农业生产位居中中明中叶已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称到了清代这一谚传更为很多人所乐道甚至连皇帝也不例外两湖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洞庭湖以及汉江与湘、资、澧、沅诸水下游平原区高产记录像湖北江陵县“附郭膏腴之田每亩收获不下五六石”⑥;鄂东黄梅县泉甘土沃计亩亦“可获五六石不等”⑦在湖南这样的记录就更多了那裹习惯以下种多寡计算田土面积大致每斗种田便是1亩湖南早稻“布种一斗丰年可收毛谷六石次收四五石不等”⑧具体到各州县益阳近“资水之田亩收谷五石”⑨;宜章“上田一亩获谷五石”⑩;在辰州有人置义田255.2亩岁收净谷985.74石平均约估亩产达7石多⑾再如湘乡朱爵生      ——————————————————      ①陈高华等:《元代经济史》第四章“农业生产概况”经济日报出版社XX年版      ②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案文中的钟当指为石      ③陆思仪:《思辨绿辑要》见《正谊堂丛书》本      ④《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6页      ⑤吴宗汉:《岭南劝耕诗》阮元辑《学海堂二集》卷一九      ⑥乾隆《江陵县志》卷二一      ⑦光绪《黄梅县志》卷六      ⑧郑光祖:《一斑录·杂着》卷二      ⑨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七o《致汪梅村》      ⑩嘉庆《宜章县志》卷七      ⑾道光《辰州府义田总记》上卷      家有田产一宗亩产谷五石还说不是高产①其他桂阳、衡阳、宁乡、城步、邵阳、安东等许多州县都有亩产4石或超过4石的记载甚至连僻居湘西多山的永绥厅水田也可亩收谷4石到了清末因改良土壤亩产增至6石②当然两湖地区也有亩产l—2石田但总体产量提高这是无可否认的      清代粮食生产大发展的还有四川那裹的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本来就是粮食高产区明清之际由於连年战乱曾给四川经济造成很大的破坏都江堰灌区亦处於严重失修状态清朝政府为吸引外来劳动力进川曾发布了各种优待政策并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这些从两湖、闽粤以及其他省分到来的农民不但是一批劳动生力军同时也带去了不少好的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品种及至雍正时已有“产米之乡”的美誉③并被人称之谓“各省米谷惟四川所出最多”④当时成都平原的水稻亩产达到4—5石、6—7石就全省水平而言亦与两湖相差不远再有像台湾的开发以及广西成为粮食输出省等等都说明清代粮食生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其实清代粮食亩产的提高更多的应归功於增加复种指数当时在南方稻作区除少数山区缺少水利条件者已普遍推行一年两熟有的还有一年三熟的如种植双季稻或稻麦杂连作清代北方亩产提高主要也体现在两年三熟制它较之明代有更大的发展比如像直隶:“地亩惟有井为园地园地土性宜种二麦、棉花以中岁计之每亩可收麦三斗收後尚可接种秋禾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不过种植高粱、黍豆等项中等每亩不过五六斗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⑤园地因为有井水浇溉既可三年两熟又能时时保证旱涝丰收遣与无井之田祗能一年一作两相比较亩产悬殊就看出来了为方便了解下面我们根据有关资料试对清代实行多熟制土地的亩产作了计算见表6⑥      ——————————————      ①参见黄冕堂《清史治要》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86页      ②宣统《永绥直隶厅志》卷一五      ③《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七      ④《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6辑第99页      ⑤乾隆《无极县志》卷末      ⑥该表由闵宗殿教授帮助计算的特此致谢      据表6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低的可增产12%高的达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最低增产20%最高91%双季稻最低25%最高250%旱地一年二熟以陕西汉中盆地为例可增产162%—186%实行多熟制等於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其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根据康熙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两年数字平均得出见《康熙朝汉文朱批贡摺汇编》第7册档案出版社1985版第338、455、468、1229页      **以上根据康熙五十四年到五十九年的六年数字平均得出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第6册第452页;第7册第245、456、1043、1220页;第8册第327、545、609、718、733页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对增加亩产量也有一定的关系玉米、番薯都是明中後期由美洲辗转传入的真正大发展是在清代番薯是乾隆时才由南方推广到北方玉米的传播种植是虽早於番薯大概在康熙、雍正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其踪迹但人们真正认识它的优势并大规模得到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也就是乾隆中到嘉庆、道光时期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有很大关系并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