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省区名称溯源.pdf
11页追溯历史根源,掌握省区名称我国现行地方行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4 个省级行政区 (其中 23 个省、 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 2 个特别行政区 ),这些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会城市都是中学阶段地理学科要求掌握的内容笔者拟对各省区的历史来源做以简单介绍,以帮助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加深印象,理解记忆一、23 个省1、黑龙江省 (省会哈尔滨 ) 1671 年为抵御沙皇俄国东侵, 清政府 (康熙皇帝时 )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并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 年改为黑龙江省2、吉林省 (省会沈阳 )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 ,满人 (女真人后裔 )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 1673 年建城, 1676年清政府置吉林将军 1907 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3、辽宁省 (省会长春 )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两宋之际,辽、金政权在此设辽阳府元朝设辽阳行省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1907 年,因辽河流域为满清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 年,统一全国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以上三省简称均取自全称中的首字,分别为“黑”、 “吉” 、 “辽” 。
4、河北省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汉时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为东、西两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 年国民政府改为河北省,省名延用至今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 冀” 省会石家庄 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清朝时,这个村子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从1902 年起随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的兴建,逐渐发展为现代化的大都市5、山西省 (省会太原 ) 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路、河东南路直到元朝时,才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设山西省,省名延用至今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属地,故简称“晋” 6、青海省(省会西宁)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 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 5 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唐宋时属吐蕃;元时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1928 年设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
7、山东省 (省会济南 ) 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代大定八年( 1168 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设山东布政司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其名延用至今因西周封邦建国时, 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等诸侯国,特别是周公旦封于鲁,所以山东简称“鲁” 一般又用齐鲁大地来代指山东8、河南省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时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直至今天辖区相当于《禹贡》中九州之一的豫州,故简称“豫”省会郑州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新郑等县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是为郑州名称的开始20 世纪初,随着平汉、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两路交汇处的郑州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近代郑州的崛起与哈尔滨、 石家庄类似,都是铁路带动的结果9、江苏省康熙 6 年(1667年) ,清廷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袭用;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 省名至今未变。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省会南京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南京不是专指,顾名思义,它是“南方的京城”的意思,历史上辽国曾以今北京为其南京,北宋曾以今江南商丘为南京,金朝则以开封为其南京朱元璋建明,以应天为南京,从此,南京才开始专指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10、安徽省(省会合肥)康熙 6 年(1667 年) ,清廷分江南省为安徽、江苏二省, “安徽” ,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故安徽简称“ 皖” 11、浙江省以浙江 (是今天钱塘江的古称 )得名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明朝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省名至今未变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省会杭州,古称钱唐、余杭余杭为秦始皇所立之县,传说大禹治水时由此渡会稽,舍其余航 (余杭)于此,因而得名隋朝开皇九年(589 年) 于余杭县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出现12、福建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在此设闽中郡 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 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 元设福建行省 明设福建省至今因为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省会福州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 ,改闽州为福州,以州城西南的福山(今董峰山)为名。
又因此地广种榕树,别称“榕城”13、江西省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设江南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后皆设江西省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省会南昌相传,黄帝的乐臣洪崖曾到南昌西山掘井修炼,创制音律,因而南昌古称“洪州”、 “洪都” ,唐朝诗人王勃《腾王阁序》的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写的就是南昌地理位置的重要 西汉初在江西设豫章郡, 郡治南昌, 取“昌大南疆” 之意,南昌之名出现14、湖南省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省会长沙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置长沙郡,治地在湘县,即今长沙市长沙的得名,据《通典》是因为“有万里沙祠,故名”但也有记载认为长沙是以天文学上与相应的星而得名,如《明一统志》记载,长沙“以长沙星得名” 15、湖北省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又因为这里是《禹贡》中的荆州和春秋战国时楚国的主要所在,故常用“荆楚大地”来代指湖北省会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武昌之名始于三国时期,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 于公元 221 年把都城从建业 (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 ,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因在汉水之北而得名,隋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历史上长期叫江夏明清时期,陕西很多商人顺着汉水往下走,至此经商,陕西人就开始把江夏叫汉口,取“汉水的出口”之意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普遍流行,取代了江夏这个称呼尽管如此,但这三地长期独自发展,互不统属1927 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 )两市合并作为新首都,定名武汉也就是说,今天作为统一的“武汉市”整整走过了 80 年历程16、广东省宋置广南东路, 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 元设广东道 明设广东省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省会广州秦始皇33 年(公元前 214 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 )。
公元 226 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现广西的合浦以南为交州,合浦以北为广州,“广州”由此得名17、台湾省三国时称“夷州”,元时称“瑠求”,明朝万历或崇祯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 17世纪 80 年代,清王朝统一台湾,康熙皇帝决定设立台湾府,台湾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建制中法战争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于,1885 年设台湾省那么,台湾这个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它来自于台湾的原住民西拉雅平埔族,西拉雅族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台窝湾”,意思是滨海之地荷兰人侵占台湾后,也沿用了这个名字,称为Taiowan可见,台湾这个名称并不是来自于荷兰人,而是来自于台湾原住民的平埔族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现行政中心:台北清光绪9 年(1875 年)设“台北府”以后才有此名18、海南省以海南岛得名 元时设海南海北道,这是海南一名的开始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长期隶属于广东省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鉴于其在国防及对外开放中的有利位置1988升格为海南省,同时,全省成为经济特区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省会海口因位于海南岛最大河流——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得名。
19、甘肃省甘肃一名始于11 世纪西夏王朝设置的十二监军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张掖县) ,辖甘州、肃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元初置甘肃路 (不久即改甘州路 ),后改设甘肃行省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又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省会兰州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兰州一名由皋兰山而得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隋开皇三年( 583 年)改金城郡为兰州总管府, “兰州”之称开始20、陕西省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 ,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 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设陕西省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又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省会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京、 大兴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置安西路,后改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 1369)改设西安府,西安一名开始出现21、四川省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
宋设西川路和峡路, 后将西川、 峡二路分为益州、 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大部为古蜀国地,故又简称“蜀”省会成都至迟在秦代,作为城市的“ 成都” 一名就已见诸典籍《蜀王本纪》说“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 ,, 徙居成都 《华阳国志·蜀志》说“(开明)九世有开明帝,, 乃徙治成都至于为什么以成都命名,按宋代《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知祥之子孟昶命人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故有“芙蓉城”之称,简称“蓉”22、贵州省唐初,在贵阳地区设矩州,因为其南面有河流形状如矩形而得名矩,古音贵,所以宋太祖时,朝廷曾有“ 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 之说,于是有贵州名,但这时的贵州,指的仅仅是今贵阳地区1413 年,明朝设贵州布政司,贵州成为省级单位以后历代承袭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省会贵阳, 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古代贵阳盛产竹子,许多地方以竹命名,因“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
23、云南省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古代滇国地(一说因境内有滇池 ),故又简称“滇”。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