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八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ppt

16页
  • 卖家[上传人]:z****
  • 文档编号:258618016
  • 上传时间:2022-02-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2.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九章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本章目标1.能根据态度的性质,指明其与认知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能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能够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德的培养的意义;4.能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概述一、态度的性质(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二)态度的构成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既可以分别考查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以同时考查态度的三个成分特别要注意,人们有时难以从外显的行为推断出一个人内在的真实态度二、品德的性质(一)品德的定义: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品德的形成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过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二)品德的构成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认识的产物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道德价值观念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种成分,又会影响道德认识进一步的发展2、道德情感:个人在对自身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作出道德判断时,出现的与有关的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一)相同之处:1、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二)区别:1、涉及范围不同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2、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在布卢姆看来,价值内化的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只有价值内化到最高水平的态度才能称做品德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实质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可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主要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榜样作用的刺激独待性情感诱发力复杂性流行性功能性价值观察者本身特征感觉能力唤起水平知觉定势以往的强化等 保持过程符号编码认知组织符号预习动作预习动作再现过程体能部分反应的可行性对再现的自我观察精确的反馈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匹配的行为榜样的事件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一)认知失调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1、态度的认知因素可分成若干个基本元素,几个元素之间有的可能是协调的,有的可能是不协调的。

      当出现认知失调时,个体会力求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协调 2、认知失调主要来源于四种情况: (1)逻辑上不一致 (2)与社会风气不一致 (3)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行为不一致 (4)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3、如何利用认知失调,促使态度转变? (1)设法改变其中的一个认知元素,使它与其他元素协调 (2)设法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元素,以增强认知系统的协调 (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或减弱不协调认知元素的重要性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二)智力和受教育程度1、智力水平和品德的关系是复杂的2、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随着年级升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进步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三)道德认识水平1、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2)权威阶段(6岁8岁)(3)可逆性阶段(8岁10岁)(4)公正阶段(11岁12岁)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 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三种水平发展阶段心理特征一前习俗道德(9岁以下)1避罚服从取向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2相对功利取向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二习俗道德期(1020岁)3寻求认可取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4遵守法规取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三后习俗道德期(20岁以上)5社会法制取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6普遍伦理取向道德判断系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2、科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经历固定顺序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第三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说服有效说服的技巧主要有:(一)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1、说服低年级学生,主要应提供正面论据;而说服高年级学生,可以提供正反论据2、如教师提出观点后,学生不产生相反观点,则教师只提正面论据有助于学生形成肯定的态度3、提供单面论据还是双面论据,还取决于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还是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二)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三)逐步提高要求第三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二、利用群体规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有助于态度的改变因为经成员讨论的决定,使成员承担了执行的责任,对成员产生了约束力第三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三、角色扮演 1、角色:个体由于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产生与此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2、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者按其特定地位和所处的情景,遵循社会对角色的预期和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 3、角色扮演的方法: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的行动过程第三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四、价值观辨析 价值观辨析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人的潜能、价值,认为人的价值观念开始时混沌一片,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行动,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价值观辨析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价值选择途径,并使学生对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它帮助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其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事 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三阶段七步骤1选择(1)自由地选择;(2)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3)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2赞赏(4)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5)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3行动(6)按这一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练习判断1.一个人的态度很容易从他的行为中推测出来。

      2.每种态度都有清晰的认知成分3.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调4.每个人的品德特质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一致的5.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的行为6.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仅仅处于科尔伯格理论中所描绘的某一发展阶段上7.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8.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辨析理论来自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研究9.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导致人的态度改变10.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两人在道德判断研究上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提出的发展年龄阶段先于后者的阶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