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工程桥梁、桥改隧优化方案.docx
19页公路工程桥梁、桥改隧优化方案1、 编制目的为使本标段线路减少本标段与其他标段的施工干扰,降低施工安 全风险、保证全线工期计划,特编制本线路优化建议方案2、 适用范围本次建议方案针对于二标段里程K10+429~ K12+786.373的线路线形及构筑物等的优化设计3、 编制依据⑴本标段招标文件;⑵ 本标段设计文件及设计图纸;⑶ 国家颁布的有关规范、规程:《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006);《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60-2009)4、 工程概况我单位承建的半角至新村公路工程二标段,位于昆明市禄劝县, 该区地段沿河两侧冲沟发育,松散堆积物分布广泛,暴雨季节地质灾 害频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较多本标段里程桩号K10+429〜K20+800,全长10.371km工程内容 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安全设施及预埋管线、绿化及环 境保护设施等共5座桥梁,总长584m,其中最长桥梁292m;共4 座隧道,总长5540.5m,其中最长隧道2107.5m;钢筋混凝土箱涵9 座;路基施工约4.2km本工程总施工工期为28个月5、原设计方案5・1、原设计方案概述原线路设计方案为:线路起点大母楚大桥(63m钢筋混凝土拱桥) ――大母楚隧道(644m)――红梁子中桥(3X20m预应力混凝土组 合箱梁)——红梁子隧道(2107.5m)——打基沟大桥(75m+130m+75m 连续刚构) 对门峰隧道(809m) 邝家凹子1#中桥(3X30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一一路基、路面(85m)――邝家凹子2# 中桥(3X20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一一路基、路面(4115m) ——锅圈岩隧道(1977.5m )至线路终点。
本次线路优化仅针对大母楚大桥和红梁子中桥提交建议方案里 程5・2、原设计方案分析5・2・1、原设计桥梁概况大母楚大桥起点里程桩号K10+430,终点里程桩号K10+493,桥 长63m,钢筋混凝土拱桥,桥梁设计高度约65m,整个桥梁平面位于 R=605m的右偏圆曲线上,纵面位于-3%的直坡段上红梁子中桥起点里程桩号K11+148.201,终点里程桩号K11+210.201,桥长62m, 3X20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梁设计高度约25m,整个桥梁平面位于直线上,纵面位于0.4%的下坡段上SIS:戊出A窟耐畧.昌6二面一一立一一图5-1大母楚大桥立面图丄1删剛.(」蝴图5-2红梁子中桥立面图5・2・2、安全风险分析⑴大母楚大桥① 大母楚大桥桥梁两侧拱座均为绝壁,且距谷底近70m,属高 空作业,拱座开挖采用放坡施工,场地受到限制,机械设备在峭壁上 施工存在极大安全风险;② 大母楚大桥主拱安装需搭设三铰桁式拱架或架设缆索施工, 因场地受限,搭设三铰桁式拱架或架设缆索施工存在较高安全风险;④ 大母楚大桥两侧地处悬崖,地势陡峭,施工区无既有施工便 道,新建施工便道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图5-3大母楚大桥桥址现场⑵红梁子中桥① 红梁子中桥两侧地势陡峭,桥梁施工属高空作业,存在一定 安全风险;② 红梁子中桥两侧地处悬崖,地势陡峭,施工区无既有施工便 道,新建施工便道存在较大安全风险;③ 桥址在发育冲沟,该冲沟由周边四条冲沟汇聚而成,冲沟陡 峭,并拌有泥石流现象,同时,该冲沟在桥梁桥址的纵深较大,山体 卸荷强烈,岩体破碎,地表岩体多呈块碎状结构,施工也存在较大的 安全隐患。
图5-4红梁子中桥桥址现场5・2・3、后期运营期间存在的隐患实地勘察结果表明,两座桥位置的冲沟有明显的沟壑,沟内流水冲刷痕迹明显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车辆通行危险性较大,如桥 梁发生损坏,桥梁无法及时恢复,将影响整条公路的通行,无法确保 专用公路的正常运行桥的使用安全性,便道掉东西5・2・4、工期进度分析⑴大母楚大桥① 大母楚大桥桥梁施工区无既有施工便道,桥梁两侧地势陡峭, 便道修建距离长、修建难度高,初步估计施工便道修建时间在6个月 以上,影响施工工期;总工期多长时间能完,主体工期受气候等影响② 两岸绝壁上拱座施工,为保证安全,进度较常规施工慢;③ 搭设三铰桁式拱架或架设缆索施工受地形限制,拱桥施工工 序复杂,工期将会受到拖延⑵红梁子中桥① 红梁子中桥桥梁施工区无既有施工便道,桥梁两侧地势陡峭, 便道修建距离长、修建难度高,影响施工工期;② 施工工序繁杂,在地形与雨季的影响下,工期预计将会受到 拖延;③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招标文件《二标半角至新村桥梁桥招 标2013.01》,红梁子中桥施工区无开阔场地修建桥梁预制场,若等待 红梁子隧道、打基沟大桥、对门峰隧道施工完毕,再从远处梁场运送 箱梁,对本标全线道路贯通影响极大,便道施工干扰,工期难以保证(红梁子隧道为本工程工期关键线路)。
综上所述,原设计方案中以大母楚大桥和红梁子中桥的安全风险 高、工期受制约,因此建议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6、建议优化方案6・1、建议优化方案概述我单位根据原设计方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建议将大母楚大桥 和红梁子中桥取消,将相应里程的线路向附近的山体改移,以隧道结 构形式代替原有桥梁结构形式由于本标段大母楚大桥与1标段窑缝沟隧道相连,故1标段窑缝 沟隧道线形需做改变本标段内对大母楚大桥、大母楚隧道、红梁子 中桥、红梁子隧道线路线形有改变线路线形改变后,1标段窑缝沟隧道与本标段大母楚隧道、红梁 子隧道整体连为一座隧道为了保证工期,对施工支洞位置做相应的 调整,设在修改后的线路里程K11+395.63处,施工支洞长289.66m, 以施工支洞及红梁子出口同时开工,即可满足工期要求另外,为保证隧道运营期间通风的需要,待隧道施工后期,在原 里程K10+429附近,由里向外施做一条辅助支洞用以通风6・2、建议方案优势分析6・2・1、安全优势分析根据建议方案,取消大母楚大桥和红梁子中桥后,可避免高空作 业,降低安全隐患,而隧道以新奥法施工相对安全;两座桥梁地处发 育冲沟,山体卸荷强烈,岩体破碎,受自然灾害威胁较大,而隧道施 工可有效避免此安全隐患,安全优势进一步凸显。
6・2・2、工期优势分析根据建议方案,取消大母楚大桥和红梁子中桥后,可相应减少施 工便道的修建,有效缩短工期;桥梁施工,工序相对复杂,受雨期、 冷热期施工影响大,施工工期长,而改为隧道施工则可进一步缩短工 期;红梁子中桥箱梁需要等待红梁子隧道贯通后方可运输架设,占用 工期关键线路,而改为隧道施工后则可保证整个标段工期顺利完成 6・3、建议方案具体内容6・3・1、方案优化依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006)、《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60-2009)和施工 图纸线形组合及纵断面设计6・3・2、平面设计调整由于本标段大母楚大桥与1标段窑缝沟隧道相连,如取消大母楚 大桥、红梁子中桥,则平面线形的改动将涉及1标段窑缝沟隧道,以 及本标段大母楚大桥、大母楚隧道、红梁子中桥、红梁子隧道原设计窑缝沟隧道至红梁子隧道,平曲线线形为:圆曲线(JD19) ——直线——圆曲线(JD20) ——直线——圆曲线(JD21)——直线 ——圆曲线(JD22)——直线优化后的平曲线,JD19的曲线要素未作改变,改线的起始里程 位于K9+911.224,为新JD,20的ZY点。
优化后的线路比原设计线路 减少45.403m,因此在新JD / 20的YZ点处设置短链,即 K10+568.239二K10+613.642,短链长度45.403m改线的结束里程位于 K12+786.373,为新 JD,22 的 YZ 点平曲线线形图详见附图《二标段线路优化方案平曲线图 (K10+429~ K12+786.373)》改线后平曲线要素对比如下表所示:交点号交点坐标交点桩号转角值曲纟X (N)Y(E)半径缓和曲 线长度切线长丿JD20 (原设 计)2904373.774550368.819K10+405.20263° 20’ 42.8〃(Y)605373.25JD20(优化)2904266.548550439.028K10+277.03762° 44’ 25.2〃(Y)600365.81JD21 (原设 计)2905378.203550951.754K11+488. 89911° 36’ 27.9〃(Z)1500152.46JD21(优化)2905335.894551044.647K11+476.82316° 3’ 42.5〃(Z)1500211.63JD22 (原设 计)2906455.638551312.711K12+624.14513° 33’ 22〃(Y)1500178.28JD22(优化)2906455.638551312.711K12+625.3718° 36’ 54.2〃(Y)1000163.89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要求,路拱坡度小于 等于2.0%,设计时速为30Km/h的公路,最小圆曲线半径为350m。
本优化方案最小曲线半径为600m,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T D20-2006要求,当转角值大于 7°时,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为150m本优化方案最小平曲线长度 为324.894m,满足设计要求6・3・3、总曲线调整方案优化后,里程K9+488.531~ K11+133.293段的线路纵向坡度 设计为-3.00%,在K11+133.293及K11+267.890设置变坡点,里程 K11+133.293〜K11+267.890段的线路纵向坡度设计为-0.5349%,里程 K11+267.890〜K14+807.89段的线路纵向坡度设计为-3.00%其余线路 纵向坡度不做改变优化后隧道覆盖层均大于两倍隧道洞径,在原红 娘子中桥冲沟处的最小覆盖层为41.843m,满足设计要求竖曲线线形图详见附图《二标段线路优化方案竖曲线图 (K10+429~ K12+786.373)》改线后的竖曲线要素如表6-2所示: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要求,设计时速为 30Km/h的公路,最小竖曲线半径一般值为400m,竖曲线长度最小值 为25m本方案中竖曲线半径为3000m,竖曲线长度为73.926m,满 足上述设计规范要求。
根据《公路桥隧设计细则》JTG/T D70-2010,特长隧道、长隧道 最大纵坡宜控制在土3%以内本优化方案中最小纵坡为-3%,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表6-2 改线后竖曲线要素表序 号变坡点桩号变坡点咼程竖 曲 线纵坡(%)变凸半径(m)凹半径(m)切线长(m)外距(m)+1234567891K9+488. 5311957.78300039.0000.2533.0002K11+133.2931909.799300036.9650.2280.53493K11+267.8901909.079300036.9650.2283.0004K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