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doc
7页1七年战争指 1756—1763 年之间发生的英普与法奥之间的战争,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领 导权和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和《亚琛和约》不仅没 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旧有的矛盾,而且增加了新的矛盾于是英普集团与法 奥俄瑞集团双方发生了这场历时七年的混战,史称“七年战争” 最后法奥集团 失败,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七年战争没有引起疆 界的新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奥地利地位剥弱,普 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在欧洲扩张创 造了条件,在未来的东北欧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作用;法国失去了欧洲大 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 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 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维也纳会议指 1814 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实质上 是一次战胜国瓜分欧洲疆域,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动会议 1814 年 9 月,打败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在维也纳开会,会议由俄 英奥普四大国操纵,以正统主义、补偿原则和均势原则的标准,重新建立了欧 洲的国际秩序。
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 ,其主要内容是:(1)通过建立瑞 士永久中立国、建立尼德兰王国等对欧洲领土的处理,建立起一道防止法国称 霸的堤坝;(2)欧洲各国封建王朝纷纷复辟,旧统治秩序得以恢复;(3)分 割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4)建立德意志邦联;(5)规定了外交官员的级别 以及禁贩黑奴等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一个在欧洲协调基础上的新的相对均势格 局,即维也纳体系这次会议及体系都是反动的,它无视历史的进步和民族民 主意识的觉醒,竭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会议后 30 多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 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革命势力不断与之搏斗,并最终取胜维也纳会议仅仅 建立了短暂的和平门罗主义指 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是美国对外 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其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是一种防止欧洲大国染指拉美 事务并使美国独霸拉美的政策,但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次 沦为欧洲殖民地的作用美国从杰斐逊总统执政起向外扩张,但在美英战争中 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美国把矛头指向拉丁美洲但“神圣同盟”企图干 涉拉美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门罗指出,美国不会干涉欧洲 列强的内部事务和战争,但列强不得再在美洲开拓殖民地,任何控制和压迫美 洲国家的行为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动。
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的口号,实际上是宣布拉美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1870 年以后, “门罗主义” 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门罗主义后来被长期的继承和发展,直至二战后,美国 对拉美依然奉行门罗主义克里米亚战争指 1854—1856 年英、法与俄国由于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俄国与英、法、土耳2其和撒丁王国的之间的战争,是大国的争霸战争这次战争主要在俄国的克里 木半岛上进行,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俄国与英法之间在近 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的控制权,直接原因是关于土耳 其境内的耶路撒冷圣地的争夺土耳其在英法的纵恿下于 1853 年对俄宣战, 1854 年英法对俄宣战,战争中俄国昔日盟友奥地利也敌视俄国,最终俄国战败 1856 年,签订《巴黎和约》 根据和约规定,各国共同承担保护土耳其独立和 领土完整的义务,多瑙河两公国仍处于土的宗主之下,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 禁止各国军舰通行等 《巴黎和约》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 沉重打击,使英法在土耳其境 内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土则沦入由欧洲列强 共同支配的境地克里米亚战争推动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也使欧洲格局暂时 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维也纳体系也至此完全崩溃。
普法战争指 1870—1871 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 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 世纪 60 年代两国关系恶化 法国企图阻止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英俄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因而国际环 境有利于普国战争首先由法国发动,随着战局的发展,普鲁士由自卫转入侵 略,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崩溃而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 ,规定(1)法 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给德国(2)法国赔款 50 亿法郎(3)付清前德军驻 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 局,1871 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完成统一,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占有优势, 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法战争还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 根三皇同盟指 1881 年德、奥、俄在柏林秘密缔结的同盟自俄土战争以来俄国在欧洲一直 处于孤立地位,而英国是俄国在近东最主要的敌人,因此俄国有意与德奥订立 一个条约以保证它在近东的利益,俾斯麦赞成俄国的意愿,并劝服奥国同意 1881 年德奥俄订立《三皇同盟条约》 ,并在 1884 年续订一次条约规定缔约国 一方与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方保持中立,保加利亚地区(马其顿除外)可以合 并,奥国可以兼并波、黑两省,缔约国承认海峡封闭是一个具有普遍约束性的 原则。
相比 1873 年的三皇联盟来说,三皇同盟增加了彼此在安全保障方面应尽 善意中立义务的条款德国使欧洲三大君主国重新聚合起来,恢复了对俄奥关 系的某种控制,从而也恢复了对欧洲政治局势的控制,三皇同盟是俾斯麦体系 的重要一环三国同盟指 1882 年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俾斯麦 为近一步孤立法国,利用法意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意大利早已 觊觎突尼斯,但苦于无力单独对付法国,便投靠德奥1882 年,三国签订同盟 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或德国受到法国进攻,其他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 缔约一国或两国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三国协同作战; 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一方时,其他两国保持中立后经 4 次续订,增 补一些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完3成,它成为一战的策源之一至此,德国通过三国同盟和三皇同盟,建立起一 个包括德、奥、意、俄、罗马尼亚在内的复杂联盟体系,欧洲国际政治形成以 德国为中心的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局面《再保险条约》指德相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于 1887 年 6 月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 由于 1879 年德奥同盟已保证了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 俄国的中立,因而对德国来说这是再保险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与 第三方处于交战状态另一方应保持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德国承认俄国 在保加利亚与东鲁米利亚的绝对优势,表示在俄对海峡采取行动时保持中立 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俄同时结盟同时进攻德国的可能,它同两次地中 海协定使法国几乎被完全孤立但俾斯麦去职后,德国政府拒绝续订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 半岛一事 《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使俄国意识到在远东已 出现了一个劲敌俄国坚决主张在远东抵制日本的扩张,以保证俄国在远东的 利益德国此时在新外交路线的影响下,积极准备在争夺势力范围中扩大自己 的地盘,远东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同时它认为在远东支持俄国可将俄国注意 力自欧洲引开而削弱法俄同盟,并缓解德国东部国境线的压力法国因为有法 俄同盟的背景,同时也为了防止外交上德俄接近,同意在外交上支持俄国所 以 1895 年 4 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 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 年 5 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 但要求中国增加 3000 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的外交背景相当复杂,日 本外交是失败的,但三国也各有目的。
然而,列强间的这些交易都是以牺牲中 国为前提的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朴茨茅斯和约》 是日俄战争后双方签订的媾和条约日俄战争中俄国军事上的失利引起俄国内 革命形势的高涨,使沙皇政府十分恐慌;日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自身已 精疲力竭,双方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美国作为日本的最大债主,在日俄战争 中得到许多好处,但不愿看到日本过于强大,因此美国出面调停1905 年 9 月, 日俄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城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并吞朝鲜, 并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以及中东铁路的一段原来俄国的利益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及和约标志着日本的完全崛起但和约并未解决旧有矛盾,反而产生 了新的矛盾随着日本的崛起,美日在远东、太平洋的矛盾很快尖锐起来,并 取代原有的英俄矛盾,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思考题:1、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欧洲建立起并长期维系的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国际格局, 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影响十分深远 ⑵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4首先,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威斯特伐 利亚和会是欧洲最初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 经验 其次,在实践上肯定了早期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和约承认了德意志数百 个诸侯国的主权,也确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地位肯定了格老秀斯等思想 家论述的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表明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已确立为 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也构成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⑶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实施集体制裁的案例近代意义上的条约 被认为始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是有道理的 ⑷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是国际 法摆脱神权束缚,这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⑸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并在 欧洲开始普遍实行起来,有利于增进各国间的邦交 ⑹它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取 代了神权各国都要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欧洲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政治局面2、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影响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战争后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欧洲建立的英、俄、普、奥、 法多极均势格局1814 年战胜法国的各国封建君主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由英俄 奥普四大国控制。
会议本着均势、正统主义、补偿原则来进行,并通过了《最 后议定书》 ,通过领土处理筑起一道防止法国霸权的堤坝,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 复辟1815 年,俄奥普三国建立“神圣同盟” ,从精神上把各国君主联合起来, 以合力镇压民族民主运动列强又通过《第二次巴黎和约》 ,进一步削弱了法国 1815 年英俄奥普以法国为防范对象建立四国军事同盟,1818 年亚琛会议上四国 同盟代表邀请法国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讨论,四大国机制变为五大国机制以上 会议及条约最终确立了以五大国为主导的欧洲协调,并构建了法律框架,保证 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 维也纳会议是 1648-1918 年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 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 堤坝;在中欧建立了德意志联邦;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英国扩张重点放在 海外,其履行其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总体上巩固了英国的霸主地位它奠定 了欧洲此后 40 年由五大国支配欧洲国际关系的局面3、试述普法战争的背景及影响背景: ⑴德意志仍处于分裂中,但其统一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普鲁士实力强大, 统治者野心勃勃丹麦、普奥战争使德意志北部得到统一,并使普鲁士取得了 统一主导权。
⑵在德国统一事业中,最大阻力来自法国,随着统一进程的加速,法德矛盾逐 渐尖锐 ⑶法国试图孤立普鲁士的外交努力失败,俾斯麦利用法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 不失时机地通过外交努力孤立法国,同时加紧军队建设 ⑷俾斯麦利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