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上交).doc
11页学科 数学 年级 六 第六单元执教人 2012 - 2013学年上学期课题我们长大了---统计(单元备课)个性化修改【教学内容】: 教材90-97页内容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众数,中位数,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众数、众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课时划分】信息窗1众数——————————1课时信息窗2中位数——————————1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时综合应用-远离肥胖—————1课时测试与讲评————————--2课时课题我们长大了——统计 信息窗1众数个性化修改【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90——92页【教学目标】:1. 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 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3. 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众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教法】:创设情境、尝试法、分析法、归纳整理法、【教具、学具准备】: 信息窗一情景图 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整理体验1.交流课前布置的搜集青春期的身体特征情况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到了进入青春期的身体都有哪些变化?2.针对学生搜集的内容教师小结师:儿童进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进入突增阶段突增开始的年龄女生一般在10—12岁,男生一般在12—14岁3.新授:出示信息窗1的内容师:观察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1)这15个女生的年增长身高平均是多少?(2)青春期女生的身高年增长情况是怎样的?解决问题1:全班集体做出答案解决问题2:你想用什么方法了解增长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一致同意整理成统计表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统计表交流展示统计表:年增长高度(厘米)5678910人数114621师:观察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小结:通过观察,在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8”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学生可能理解为在一组数据中,出现几个相同的数据,且出现的次数最多或频率最高的一个数,就是众数)练习:(1)课本P91自主练习1找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众数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课本P91自主练习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4.联系区别,分析对比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统计数据-----众数,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刚才所求的平均数和众数,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呢?二、实践应用,深化理解1、课本P92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鞋的尺码(单位:厘米)1819202122销售量(单位:双)12516731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说说理由3、请四人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下面这道统计与问题五(3)班全体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44人)5.0 4.9 5.3 5.2 4.7 5.2 4.8 5.0 5.3 5.2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左眼视力人 数(2)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三、归纳总结,形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课本P92自主练习4、5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课题信息窗二中位数个性化修改【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93——95【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 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体会中位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教法】:创设情境、归纳整理法、合作交流法【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节假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你们去旅游,人多吗?如果你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群游客,你觉得你该不该关心礼让一下他们?为什么?(因为有的年龄都很小,有的很老了师:是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游客年龄统计表年龄(岁)6678111269师:可是导游小姐计算了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后,她这么说: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平均年龄是17岁的游客 导游小姐这样介绍,合适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平均年龄是17岁,本来需要被照顾的游客,一下子变得不需要被照顾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介绍这群游客的年龄就不合适为了解决问题,数学家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数能表示出大部分游客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位数。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1.猜一猜,中位数可能是哪个数?(8)师:对!8在这组数据的中间,8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师:8跟那些游客的年龄接近?(引导学生理解8岁和大多数游客的年龄都很接近,反映了大多数游客的一般水平3.师:这时导游小姐如果这么介绍: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岁左右你认为这样的一群游客需要被照顾吗?(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师:读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有信息窗1的经验,因此可能直接提出“青春期女生的体重的年增长情况怎样?)师: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可能:(1)学生可能回答:求平均数全班一起解决平均数生可能提出疑问: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还有3个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数比6要大得多,因此不合适2)我们也可以用中位数来反映这组同学的年增长情况师:谁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生可能回答:4或4.5请不同答案的同学说出各自的理由师:如果把4和5.5或其他的数交换位置,中位数应该是那一个?教师小结:要准确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必须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因此4.5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三)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师:刚才这两道题用平均数都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那我们观察一下这两组数据,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一道题有两个游客的年龄特别大,而第二道题大多数同学体重的年增长的千克数比平均数6小学生能发现这两组数是按顺序排列的更好师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中位数在出现极端数据(偏大,偏小)的时候能反映出大部分的情况四)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怎样求中位数1.出示第二个红点2.学生独立解决先排序板书:21、22、24、25、26、27、29、313.请几个同学说出中位数可能有说25,也有人说26,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是25和26的平均数25.5,也有部分学生感觉无法确定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该选哪个数?5.集体交流后小结: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因此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6.师:通过以上两道题,你认为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后得出两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求法当数据的个数是单数时,中间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2. 自主练习2、3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
小结:(1).你能说说什么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2).他们有什么样的区别?3.拓展练习:自主练习5你认为用什么数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个数是多少?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课题我学会了吗个性化修改【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6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2.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整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根据实际情况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教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法【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梳理知识出示96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这是考古队随机抽查20尊兵马俑身高情况,根据你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比较容易提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问题谈话:你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平均数具有虚伪性,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的改动会影响到平均数的改变,平均数与整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有关。
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2.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3.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日常生活中它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种最普遍的倾向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数?为什么?(1) 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图书种类,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2) 五年(1)班50人,五(2)班45人,要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3) 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