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元学案》视域下张载思想的阐释与评价.docx

2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8017745
  • 上传时间:2021-12-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3.29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宋元学案》视域下张载思想的阐释与评价 连凡摘要:《正蒙》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前七篇完整展现了张载的思想体系在《西铭》的阐释上,编纂者从道不离器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伦关系(器)出现之后伦理道德(道)方才成立,将“民胞物与”思想解释成万物一体之仁的天人合一境界,批判了程朱基于理气、道器二元论的理一分殊说在《东铭》的阐释上,编纂者认为其主旨是通过遵守外在的教化和规范来发明其内在之诚的自明诚工夫而《西铭》的本体工夫论则是通过发明天赋之良知良能而推扩出去的自诚明工夫关于太虚之内涵主要有六种意见:时空宇宙、气元气、理天理、太极、存在、气之本然其中黄百家以太虚为气之本然的解释阐明了太虚作为虚气、理气相即不离的宇宙本体的理论本质关键词:《宋元学案》;张载;《西铭》;《东铭》;太虚:B244.4 :A :CN61-1487-(2017)11-0005-09清代浙东学派学者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人编纂的“学案体”宋元儒学思想史著作《宋元学案》中共收录有八十六个学案、两个党案和三个略案其中出自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等人所编纂“黄氏原本”的五十九个学案中,编纂者致力于宋代道学的创始人“北宋五子”学术思想的阐释与评价,留下了大量的案语,其中有很多值得重视的观点。

      目前学术界的相关成果主要是围绕哲学阐释与思想论争,结合黄宗羲等编纂者的案语来探讨《宋元学案》中学者的哲学观点与编纂者的观点立场如卢钟锋在其论文《宋元时期理学的论争与〈宋元学案〉的理学观点》[1]58中,分“朱陆关于《太极图说》的论辩”“性论之辩”“‘理一分殊辩”“朱熹、陈亮关于‘义利王霸之辩”“朱陆异同辩”五个主题探讨了《宋元学案》中的哲学论争及编纂者的立场和观点而关于《宋元学案》的专案研究目前仅见一篇,即刘兆玉的硕士论文《论〈宋元学案〉对张载关学的诠释——兼论〈宋元学案〉的关学观》(2013)刘兆玉围绕《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上”与卷十八“横渠学案下”所收录思想资料,从天道观、人性论和工夫论三个方面探讨了编纂者对《正蒙》的诠释,认为《宋元学案》发展了张载的气本论,同时批判了张载分人性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思想,在主张性气一元的同时,又将张载哲学中的“心”从认识论和工夫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在对《西铭》和《东铭》的诠释上,刘兆玉认为《宋元学案》所辑录的注释充分反映了黄宗羲的心学立场及其对王学末流空疏学风的批判[2]其观点基本可信但对《宋元学案》中张载思想资料整体结构的分析及其思想内在理路的哲学阐释还不够充分。

      因此,本文拟以《宋元学案》卷十七、卷十八“横渠学案上、下”(以下正文及注释中引用《宋元学案》时一般省略书名,只注明卷数与学案名)为中心,探讨编纂者黄氏父子等人对张载哲学思想的阐释与评价,并力图阐明从明末心学殿军刘宗周创立的蕺山学派派生出来的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氏父子的思想立场一、《正蒙》的结构层次及其学术意义以下首先简要叙述《宋元学案》中张载思想资料的编纂,进而分析所收录《正蒙》的结构层次及其学术意义张载的相关资料收录在《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上”与卷十八“横渠学案下”中其中,卷十七“横渠学案上”中小传之后的思想资料依次是《西铭》《东铭》《正蒙》十七篇,卷十八“横渠学案下”中依次是《横渠理窟》《语录》《文集》《性理拾遗》《近思录拾遗》(以上是思想资料)和附录此两卷中黄百家的案语达四十九条,是单个学者中案语最多的,占黄百家案语总数的23%可知张载是黄百家最为关注的学者黄百家等编纂的《黄氏原本》中的“横渠学案”非常完备,后来全祖望将其分为上、下两卷,并首先刊刻了其上卷(第十七卷)与百卷本的“序录”一卷,进而又欲刊刻下卷时,因全祖望病逝而作罢这便是《宋元学案》最早的刊本“二老阁郑氏刊本”。

      [3]17在作为道学奠基人的“北宋五子”当中,张载的学问规模宏大,特别是其主要著作《正蒙》(包括《西铭》和《东铭》)是模仿《论语》而作的所谓“造道之言”①,是宋代少有的體大思精的理学专著,其中多有创见,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上”中在收录《正蒙》十七篇全文的基础上,还收录有大量的评语与案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下表是“横渠学案”所收《正蒙》十七篇中正文(不含评语、案语)的条数与编纂者在正文中插入的评语和案语的条数由上表可知,除《有司篇》第十三之外,编纂者在《正蒙》的511条正文中共计插入了163条评语或案语其详情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这163条案语分属于24位学者,时间跨度从北宋直至清代,其中高攀龙(72条)、黄百家(46条)、朱熹(10条)三人的案语(共计128条)最多,占案语总条数的78.53%高攀龙(字存之,别号景逸,1562-1626)是明末东林学派的领袖,著有《正蒙释》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则著有《西铭解》而未对《正蒙》进行逐条注释,但其语录及文集中论及《正蒙》内容的也有不少这二十四人之中,黄百家、王梓材、杨开沅三人是《宋元学案》的编纂者。

      其中王梓材作为《宋元学案》的最后编纂者,其案语基本属于正文的次序调整和校勘等文献编纂方面的说明,而黄百家的案语内容则主要是学术思想的检讨《正蒙》十七篇按其内容的结构层次可大体分成三个部分《太和篇》第一至《大心篇》第七是第一部分,《中正篇》第八至《王禘篇》第十六是第二部分,最后的《乾称篇》第十七是第三部分首先,第一部分从《太和篇》第一至《大心篇》第七的主旨及其关键词如下所示:太和篇第一……宇宙本体论(太和、太虚、道气阴阳)参两篇第二……论天文地理(天地、左旋说、潮汐、日食月食、月相、大气层、五行说)天道篇第三……天道观——天人关系(天仁圣人、神、道形上形下)神化篇第四……天道观——天德神化(神化、气阴阳、鬼神祭祀)endprint动物篇第五……论生理(动物植物人无生物、气神化)诚明篇第六……人道观——人性论(诚明良能、性命天道天性、穷理尽性、生之谓性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变化气质、性气习、天理理欲、德性见闻)大心篇第七……人道观——心性论(德性所知见闻之知、天心、象心、心法)以上七篇主要是张载直抒胸臆的内容,是其思想的精华部分具体来说,《太和篇》第一中张载阐述了其“太虚即气”的体用不二的道气关系,构建了作为其思想根本的宇宙本体论。

      《参两篇》第二中张载在继承前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左旋说潮汐日食月食月上大气层五行说等天文地理(天行之道)学说《天道篇》第三与《神化篇》第四中从天道观出发论述了天人之关系与阴阳(天道)之变化(神化)《动物篇》第五中从气之作用论述了人与物之生理变化《诚明篇》第六中从人道观出发论述了人性论最后的《大心篇》第七则主要论述了心性论这样,《太和篇》第一至《大心篇》第七中按照本体论—天道观—人道观(人性论及心性论)的顺序完整地展现了张载的思想体系其次,第二部分从《中正篇》第八至《王禘篇》第十六的九篇,主要是张载对《论语》《孟子》《易》《书》《诗》《礼》等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札记张载对这些儒家经典的阐释虽不无创见,但正如黄百家在案语中引程颐与黄震之语所指出的,也有一些考索过深的标新立异之论②其中《中正篇》第八、《至当篇》第九、《作者篇》第十、《三十篇》第十一、《有德篇》第十二、《有司篇》第十三、《乐器篇》第十五、《王禘篇》第十六的八篇是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其内容比较庞杂,而《大易篇》第十四则如篇名所示是对《周易》的集中探讨最后,第三部分即《正蒙》中位于最末的《乾称篇》第十七,作为全书之总结,其内容实际上与前述《太和篇》第一至《大心篇》第七为止的七篇的主旨相互发明。

      其中《西铭》与《东铭》分别位于《乾称篇》的首尾,但因为内容特别重要而又独立成篇,并被置于张载思想资料之首如前所述,张载的思想资料中除了正文还插入了大量编纂者的案语及其所辑录的历代学者之评论解释其中,编纂者黄百家继承其父黄宗羲的家学,在其案语中对于《正蒙》中的天文与性理学说进行了详细地探讨黄百家一方面论述了张载的学术传承并高度评价其学术功绩,但同时又指出“但先生覃测阴阳造化,其极深至精处,固多先儒所未言,而其凭心臆度处,亦颇有后学所难安者至于好古之切,谓《周礼》必可行于后世此亦不能使人无疑”,[3]664进而又引程颐与黄震的评价指出了张载学术思想上的不足之处[3]704尤其是黄百家在其案语中以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历法知识对以张载为代表的“左旋说”等传统观点进行了批判,同时也介绍了哥白尼的地动说、日食与月食的成因、气象学理论、潮汐的形成等较当时中国科学更为先进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3]674这些属于高度专门的科学技术史的领域,非笔者专业所及,而且已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③,因此这里只是略带提及而不加论述二、《西铭》与《东铭》的哲学阐释与评价《西铭》与《东铭》原本是张载书室的两篇铭文,《西铭》原称《订顽》,《东铭》原称《砭愚》,因为原篇名过于直白,锋芒太露,恐招人非议,所以张载接受程颐的建议改为今名。

      两篇之中,《西铭》的旨趣纯粹宏大,得到了二程的高度赞扬,交口称道:“《订顽》之言,极纯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5]22“《订顽》一篇,意極完备,乃仁之体也[5]15“《订顽》立心,便达得天德[5]77事实上二程及其弟子后学将《西铭》作为张载思想之精华加以重视并将其作为道学的入门教材④,而对于《正蒙》则颇有微词《西铭》也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颢的《识仁篇》,以及程颐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一起被视为道学的经典著作(即所谓“理学四书”)[7]993黄百家接受了程门的这种评价,在卷十七“横渠学案上”张载的思想资料中,将《西铭》与《东铭》排列在前,其后才是《正蒙》(《西铭》与《东铭》原本也只是《正蒙乾称篇》中的两段,后来才独立成篇的)其全文如下: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3]665黄百家在辑录了《西铭》的全文之后,又引二程的再传弟子张九成《横浦集》中的《西铭解》,主要对《西铭》进行了字句上的训解,进而又引用刘宗周《圣学宗要》阐释了《西铭》的思想主旨(编纂者自己未下案语)以下探讨一下刘宗周之阐释的要旨在刘宗周看来,《西铭》的要旨实际上是阐述“求仁”之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西铭》的原名“订顽”的由来是医书上称病人的手足麻痹为“不仁”,就好比一个只知自己而不知道他人(对他人之痛痒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一样这与程颢及其弟子谢良佐所主张的“以觉言仁”④是一个意思即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好比头和足同为身体的一部分一样这是依据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而来其理由是天命赋与之初,我们的肉体与性体即是天地,包括天地万事万物而所谓“民胞物与”即指所有的人与物原本同以天地为父母而君主与宰相在这个“大家族”中担任家督之职责,圣人与贤人则是同姓同族中的杰出人物,而所有的人都是与我处在一个大家族(一体)中的同类。

      因此假若此时有一人不得其所,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体之苦痛然而,我们怎样才能寻求一体之脉络而能通达民物呢?这就必须反身而求,将天地赋予我们的德性一一体认践履过来,随着内心体认之即是穷神,随着外事体认之即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