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和立夏的区别一览汇总.docx
4页夏至和立夏的区别一览夏至和立夏的区分 1、立夏代表着夏季将要起先,夏至代表着燥热夏季的正式到来; 2、立夏为每年的5月5日-7日中的一天,夏至每年的6月20日、21日或22日中的一天; 3、立夏的气温不高,在20℃左右,夏至的最高气温在35℃以上; 4、立夏时民间会有吃煮鸭蛋、和七家茶的风俗,夏至时会有吃夏至饼、夏至面的习俗 夏至的天气特点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剧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奇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闻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漂亮,经常带来局地灾难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多数状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简单形成洪涝灾难,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逼,应留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季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特别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适,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简单滋生这时要留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立夏的习俗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合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团聚一堂共饮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 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饭”之俗是日,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笋,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白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上海立夏日吃蛋立夏当日,孩子们的颈项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在广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夏至和立夏的区分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