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世居民族概况(无图).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20539253
  • 上传时间:2017-1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6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世居民族概况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在自治州3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壮、苗、彝、瑶、回、傣、白、蒙古、仡佬、布依等 11 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 56%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和相连一片的特点形成了“ 汉族、回族住街头 ,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的分布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居住在文山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始终保持着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艺术形态和习俗风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显得古老质朴、丰富奇丽而多姿多彩汉族简介汉族是文山州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州汉族人口 150.19 万人,占总人口的42.7%全州八县均有分布汉族,古为华夏族,后来融合其他民族逐渐发展壮大,汉代以后称汉人在文山州,壮族(侬)称汉族为“濮汉” ,苗族称之为“刷 ”,彝(丘北黑彝)称之 为“突尼泼”,瑶(靛瑶)族称之为“ 娄准 ”自称汉 人或汉族居住在富宁、广南等 县石山区的从贵州迁来的汉族也自称(或被称)为客家汉族最早进入文山州的确切年代无考 《云南民族史》载- 2 -“西 汉 末年至 东汉初年,牂牁郡(今文山州和红河州东南部当时属牂牁郡)郡史谢暹团结‘夷族和汉族中的移民大姓龙、傅、尹、董氏’保境为汉” ,及至随、唐,以及北宋征伐侬智高时期,已陆续有少数汉族进入今文山州。

      但直至明代以前,进入文山州的汉族,多因夷多汉少而被融入少数民族之中宋朝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沈达,随狄青征讨侬智高后定居富州(今富宁),其后代都成了壮族;元朝末年从南京“飘游牂牁” ,最后落籍维末州(今丘北县)的龙色一家,其后代又成了彝族据史书记载及宗族家谱、碑刻反映,今文山州的汉族主要源于明朝时期,沐英把大量内地汉族迁到云南屯田垦殖之后的各个时期都有汉族迁入解放后,外地汉族多因就业、经商等原因迁入文山者甚多汉族因晚到文山,当初所占田地多贫瘠荒凉但汉族注重耕作技术、良种选择和施肥,粮食产量仍不低于当地其他民族此外,汉族还注重发展经济作物,农村很多汉族通过多种经营渠道发家致富文山州汉语属北方话次方言(也称西南官话),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汉族在正规场合使用普通话,日常交往中使用地方方言使用方块汉字改革开放前,汉族农村民房多为土木结构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砖混结构和楼房逐年增多汉族主食大米、包谷汉族节日主要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3 -冬至节等因文山州民族杂居,各民族习俗互相交融如火把节为彝族的节日,汉族亦随同过火把节了旧时汉族禁忌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禁忌已消失。

      壮族简介壮族是文山州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文山州的自治民族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州壮族102.7 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50.95%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砚山、丘北、文山等县(市),其它县(市)也有壮族居住,西畴县最少,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北部和南部方言两类文山州境内壮族有侬、沙、土三大支系, “濮侬” 话(侬人话)属南部方言, “布傣” 语(土佬话)相 对于广西的南部方言,二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相同;“ 布越” 语(富宁、广南、丘北沙人话)属北部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基本相同1955 年,国家决定以广西北部壮语为基础方言,用武鸣壮语音为标准音创造拉丁字母“壮文方案” 壮族村寨多依山傍水,几十户、几百户聚族而居,以“无水不足、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宁居山坡、不占良田” 为选 址准 则因此,壮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薯类等;经济作物- 4 -有烤烟、辣椒、三七、油菜等;经济林木有油茶、八角等这为壮族人民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古代越人“巢居” 干栏,现在,只有极个别村寨的部分房屋仍保留着 “干栏”住房。

      古代越人尚铜鼓,今天壮族地区发掘和发现的铜鼓已达数百面;古代越人迷信“鸡卜 ”,近代壮族民间还 残存着这种巫术古代越人壮语称“布越 ”,而今丘北、广南、富宁等 县的沙人仍称“布越” ,这说 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应当是文山壮族的先民据史籍记载,文山壮族很早就居住在此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许多地方志记载文山壮族是广西壮人侬智高的后裔壮族有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一年中的每个月都有节日,分别是春节、二月节、三月三花街节、四月娅拜节、牛王节、五月端阳节、六月节、七月节(又叫祭祖节或中元节)、七月斗牛节、八月中秋节、尝新节、十月十、十月初一牛戴花、冬至节、跑马节、开年节,还有皇姑节等最具有壮族特色的是“花街 节” ,节 日期间,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姑娘 们手中提着五彩缤纷的花绣球,在花街场中男女相互对歌在对歌过程中,姑娘若见到自己中意的小伙子,便将手中的绣球抛给对方,小伙子接过绣球后,如果对姑娘满意,则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礼品缠在绣球上投给对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姑娘们制作的绣球是用鲜艳的绸缎包上豆粟、棉籽、外套粉- 5 -红色丝线网织而成有圆形、方形和多角形,大如拳、小如蛋,上有绸带,下连丝坠。

      姑娘们借用绣球来传递爱情,绣球中包裹的豆粟、棉籽,象征着姑娘心中爱情的种子对歌是壮族青年的共同爱好,在歌圩上,青年男女用歌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姑娘们各自带着精心制作的五色花饭和亲手绣制的布鞋、手帕等礼品,落落大方地赶到歌圩与小伙子相会壮家小伙子也穿上格外讲究的衣服,三三两两在歌圩中走走串串,从中选择自己的对歌手对歌的形式必须是有问有答,讲究问得好,答得妙,歌声此起彼伏,声调清爽悠扬,顺着山在空中回荡,慢慢地飘向远方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诗歌、谚语、民歌等民间文学创世史诗《布洛朵》、 《古歌》、 《开天辟地》、 《谷种的来历》、 《三七姑娘传说》、《史妹造人烟》等,反映古代壮族先民对自然现象的相互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有以辛辣的语言讽刺统治者愚昧荒唐的故事《布荷》、 《螺蛳姑娘》、 《黑牙姑娘》等,有反映壮族人民反抗暴政、摆脱受压迫奴役的《侬智高》、 《九兄弟》等,有保家卫国、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故事《李应珍的传说》等等 《百鸟衣》、 《七妹与蛇郎》在文山壮族地区也广泛流传壮族人民能歌善舞,主要有铜鼓舞、手巾舞、草人舞、纸马舞等,在许多壮族地区流行洞经音乐。

      最具有壮族特色的- 6 -壮剧,因其环境、方言土语、表演风格等差异,分为富宁土戏、广南土戏、文山乐西土戏,经历代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完善,各自形成一套具有乡土特色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近年来,文山州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壮族风情乐舞《五彩壮乡》、大型壮剧《七乡姑娘》、 《白云村姑》、 《彩虹》,小壮剧《野鸭湖》、 《憨憨戏主》,广南《壮乡礼乐》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精品节目,不仅在国家和省的舞台上获得了大奖,而且在走市场方面闯出了经验 “壮族铜鼓舞”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富宁县“坡芽情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畴县“壮族鱼鼓舞 ”、文山市 “壮族纸马舞”、广南 县“ 者太村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文山市 “开化镇壮族纸马 舞之乡”、广南县“铜 鼓舞之乡” 、富宁 县“壮剧之乡”等八 项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的传统工艺主要有壮锦、银饰、雕刻等马关县阿峨新寨版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州、县农民美术作品展,2000 年该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称号,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阿峨壮族农民版画逐步走向市场,成为壮族人民致富新门道。

      苗族简介苗族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自治民族之一据第六次- 7 -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州苗族人口为 48.12 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23.87%,人口数居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全州八县(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广南、丘北、马关、文山、砚山等县(市),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少数与汉、壮、彝、瑶等民族杂居,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苗族自称为蒙(Hmongb),州内有 7 种自称为蒙(Hmongb)的苗族,即“ 蒙逗(Hmongb dleub)、蒙诗(Hmong shib)、蒙颛 (Hmong nzhuab)、蒙邶(Hmong bes)、蒙巴(Hmong buak)、蒙叟( Hmong soud)、蒙沙( Hmongb sat)”等另外,富宁县花甲乡有部分他称为“红 苗” 的苗族,据考证属于湘西方言,其语言已失传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境内苗族主要讲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共同文化及共同心理素质影响,苗语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族内使用苗语,族际交往使用汉语历史上,苗族相传曾有自己的文字,在战争中失传了1956 年,中国科学院派出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对苗族语言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拉丁字母为苗族创制了苗文方案。

      1956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7 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文山专区派出了冯德(汉)、黄寿云、项朝宗、吴成元、罗大等 7 名代表出席了此次讨论会方案于 1957 年经原中央民委批准试验推行1982 年以后,文山州民族语言工作者根据苗文方- 8 -案编印了苗文教材,在苗族群众中推广使用据民国《邱北县志》记载,文山苗族最初是明初由贵州迁到文山的,清代,朝廷在西南地区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中央集权制管理,加强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大批满、汉等民族涌入,加剧了苗族地区土地兼并和阶级分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了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同(治)三次苗民大起义起义失败后,滇黔川三省结合部的苗族大批流入文山州,从调查情况看,今天文山州苗族大多是清朝时期迁入的苗族历史上未形成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政治实体和政权,但其内部有自己的社会组织苗族进入文山后,仍然保留着古代的社会组织形态,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寨老制” 和“族长制” 苗族的寨老和族 长皆由年长有威望的男性担任,其产生有公民推举和自然形成两种寨老负责主持寨内事务,参与全寨公共事务和民间民事问题的处理和调停,族长负责管理一个宗族内部的事务和主持祭祀活动。

      苗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整个文山州苗族的节日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花山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花山节 “踩花山” 这一天,附近的苗族群众都不约而同来到花山场,都聚在花杆周围,尽情歌舞,花山场上充满欢歌笑语花山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对歌、跳芦笙、武术、斗牛、赛马、斗鸡、爬花杆、打鸡毛毽等,其中参与人数- 9 -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青年男女之间的对歌对歌是青年男女增进了解,产生爱情并结成终生伴侣的一种形式苗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如《造天造地》、 《造人烟》、 《公鸡和太阳》、 《扎里易俗》、 《孜尤的传说》、《扎董丕然》、 《苗族古歌》、 《金笛》等;文学创作也有一定成绩,主要有杨桂林的《边缘叙述》、陶兴安的《山村爱情》等苗族传统乐器主要有芦笙、口弦、横萧、直萧等,舞蹈主要有芦笙舞苗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等彝族简介彝族是文山州的古老民族,全州 8 县(市)均有分布,人口相对集中于 14 个彝族乡多数以村落聚族而居于境内的山区和半山区,少数住坝区,多选朝阳背风地址建寨,一般每寨几十户居住区域内有汉、苗、壮等民族交错杂居,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州彝族人口有 35.13 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17.4%,居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三位,主要分布在砚山、丘北、文山等县(市)。

      据史料记载,文山地区在晋代已分布有彝族先民,很快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政治权力和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