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柘皋镇历史文化概况.doc
2页1柘皋镇历史文化概况-柘皋 365 论坛整理柘皋,古称橐皋,西周初期群舒一支在此建立宗国,春秋时先属楚后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公元 483 年) ,鲁哀公会吴于橐皋,故史称“会吴城” 西汉置橐皋县,属九江郡唐置橐皋镇,属巢县南宋时改称柘皋,清末曾为安徽三大重镇之一柘皋镇系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全省 63 个中心建制镇之一,2004 年 4 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副县级建制,2009 年被确定为扩权强镇试点镇全镇总面积 148 平方公里,辖 16 个村委会,2 个居委会,363 个自然村,总人口 8 万多人柘皋镇是有三千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厚重历代人文荟萃,精英辈出明代有武臣荣禄大夫、沂国公金朝兴等;清代有户部员外郎、刑部郎中汤懋纲、进士杨欲仁等;现代有国民政府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杨亮功;当代有北京军区中将司令员周衣冰、中央党校教授马素兵、国防大学教授程国采、美籍华人科学家阚家蓂等现代文人高植是我国第一位翻译托尔斯泰长篇巨著《复活》 、 《安娜·卡列宁娜》的译者,郭沫若同志曾为其处女译本《战争与和平》作序,并与之共同出版发行柘皋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多处古遗址,其中孔子晒书而名的晒书墩,不远处有月亮地,又名“孔子台” ,可容千人,相传孔子与弟子们在上面讲过学,旁有一溪流水,清泓澄澈,常年流而不涸,传说中的听书港、洗砚池都在溪边。
柘皋河上的“遇难桥” ,现名“玉栏桥”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义,遇元兵追杀,至柘皋河边,危难之际,一老丈从苇丛中推出一只小船,轻点竹篙,将朱元璋渡过河去,后明朝立,朱元璋当了皇帝,在柘皋河上修了一座石桥,取名“遇难桥” ,以报老丈当日救命之恩后人见“遇难”二字不祥,遂改为谐间“玉栏” ,相传至今柘皋油厂北侧塘底,三口古井品字形摆开,井间距离约三步,本地人称“九步三2眼井” ,传为曹仁屯兵柘皋时所掘 “而山白龙洞” ,洞口宽约 10 平方米,洞深数里,其间布满石乳、石笋,且闻泉水叮咚响,据说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洞内修炼,得道变成白龙飞天后留此白龙洞柘皋北闸老街全长 200 米,街面两边是“清一色”的明末清初建筑,距今近 400 年,徽派建筑浓味十足,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雕刻犹在,风格清新典雅,工艺精湛,造型逼真,两层多进,有天井、通水、透光、排水功能俱全,600多间建筑,是皖中地区古街保护最好的一条街,2007 年被巢湖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老街中段号称“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它是李氏当铺的仓库和港口运输货物集散地之一该当铺建于同治和光绪年间三座高大的石门门额正中雕刻八仙图案,两侧雕刻花瓶等装饰,图案虽历经沧桑,画面却依然栩栩如生。
外观,可以看到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精致的砖木雕刻古朴中透著大气当铺当年生意规模宏大,主要从事典当业务,营业范围除了柘皋地区外,还涉及合肥、定远、凤阳、嘉山、全椒等地多年来,柘皋镇始终围绕古镇做文章,致力于传承古镇文化,发挥古镇优势,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比如“舞狮子” 、 “玩龙灯” 、 “赛龙舟” 柘皋素来商贸发达,是巢北最大商品集散地,发达的市集,为柘皋的商贸和早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京、合肥、芜湖等地的客人来到柘皋想到的是柘皋“四宝”和柘皋早茶 “凉拌千张” 、 “炒面皮” 、 “鸡蛋锅贴” 、 “响铃锅巴” 、 “年糕” 、 “狮子头”是柘皋古镇的特色饮食,现届镇党委、政府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工作,2013 年“柘皋镇首届夏至民俗文化节”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希望通过文化节的开展,加强古镇民俗文化的传承,打造古镇的一张文化名片柘皋镇宣传办2014 年 3 月 1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