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备好一节课的建议.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4993057
  • 上传时间:2021-10-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怎样备好一节课第一部分:备课要考虑的内容一 日日雁J&J里的曰的、1、备课的目的是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2、 筹划、细化教学环节;3、 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4、 设计落实教学措施二、 研究备课的内容1、 知道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 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2) 学生情况分析:(3) 教法分析:三、 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与技能:(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4) 教学重点:(5) 教学难点:四、 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2) 媒体设备:五、 教学设计思想与教学流程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安 排七、教学评价八、板书设计第二部分:备课的方法首先做到三度消化:一度:消化课标要求,转化成教学目的;二度:消化教材内容,转化成教学问题;三度:根据教学问题,研究方法和措施其次完成五个环节:一、 学习: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课标要求;二、 钻研:钻研不同版本教材,整体地位,前后衔接;三、 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认知特点;三、 讨论:同年级、同学科集体讨论研究四、 成文:书写教案第三部分:备课举例一、 备教学目的:本节课解决那几个问题;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 用。

      教学中一个奇妙的问题,常常可以一下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 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向学生提 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慈”因此,充分重视、不断探索、精心设计课堂提 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开始的,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启动思维因此课堂 提问应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法,难易适当过难的问题,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 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不会启动,学生得不到成功 的体验;过易的问题,学生不用思索或略加思索可得正确答案,思维在低水平重夏,使学生 又得不到探索的乐趣所以,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启动学生思 维另外,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系列性,围绕着木节课需要落实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来设计逐层深入、彼此连贯的能 够达到师生互动目的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以生产、生活中或学生已有 的知识、经验中创设出与教材有联系的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惊疑、 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让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去思考。

      二、 备教学过程:这几个问题怎么呈现;孔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有句名言:“一个差教师奉送 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启发的关键是怎样在教学中做到“引人入胜”,让学生“欲 罢不能”,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形成物理概念,并促使其主动地探究知识,探究规 律,把握方向,从而达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学生,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三、 备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怎么解决;对于课堂提出的问题,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来落实,还是通过学生活动来落实,这是 教学方式转变的主要特征学生活动不仅仅指的是学生动手活动,更主要的是在教师的启发 引导下,学生动脑积极思考、理解和感悟,最终成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四、 备教学效果:这几个问题怎么落实落实的方法需要螺旋式上升模式,即第一个练习,要让90%的同学都做对;第二个练 习要让80%同学都做错,第三个练习要让90同学都做对;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不 仅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吸取经验和教训学生落实得怎样,必须检查,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的放矢检查也 要体现评价激励的功能,使学生学有信心,学有成果。

      课例《物体浮沉条件应用》教学设计:木节课是复习课教学目的:本节课学生要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应用的实例有:轮船、密度计、潜水艇和气球与飞艇 理解它们的原理,应用物理知识会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木节课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 物体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2、 钢板材质轮船的漂浮及应用;3、 密度计测液体密度的原理;4、 潜水艇、飞艇上浮下沉的原理教学设计思路:从实际情境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 思考,在教师的引导、点播下总结归纳物理规律或结论,并能在实际问题中会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进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规范推理方法创设提出问题情境1:出示投影《中国运城盐湖“死海”》照片,人仰卧在水面悠闲的 看书,其他人也都仰卧在水面上休息问题1:水面上的人四肢不动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浮力大于重力,才浮在水面上教师可以引导:此时人处于什么状态?都受什么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让学生 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怎样解释呢?(用假设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假设人全部浸没在水中,他受到浮力(P浮)和重力(G 人)作用,根据前面学的知识可知,当F :,.>G a时,人就会上浮,最终露出一部分而漂浮在 水面上。

      接下来再问:什么原因造成的尸浮〉G人呢?引导学生推导:p水以3>p水人,得出PQPK是人漂浮在水面的原因培养推理能力) 最后介绍“死海”水的密度比一般水密度大的知识和故事,进行综合知识和情感教一育 创十殳提出问题情境2:出示投影《轮船漂浮在水面上》,突出船的“吃水线”的圆面问题2: —般的轮辩是用钢板做的,钢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为什么轮船能漂浮在水面 上?(类比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思考而不得其解的过程中,演示“牙膏皮”的实 验:捏扁的实心牙膏袋沉入水底,做成空心后能漂浮在水面上在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明白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后,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排水量”的概念观察演示实验,理解排水量的概念观察如图所示的实验: !1爹备III备I巍III容(1) 画出“吃水线”,表示金属和浸入水中的体积 "魏遂籍遂滋"(2) 逐渐往金属盒内添加物体(钩码)会发现,金属盒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f增大)请同学们想一想:能无休止地往盒内添加松码吗?受什么限制?最多能加到什么程度?教师讲解:为保障轮船航行的安全,在设计制造轮船时,要确定轮船浸入水中的最大体 积,并用不同的颜色标出,俗称叫做“吃水线气轮船浸入水中最大体积时排开水的质量,叫做轮船的“排水量”,它与轮船所载货物的 关系为:m =m船+w最大。

      练习巩固:(1) 一轮船的排水量为5xlO6kg,轮船自重为2xI()6n求:轮船最多能载多少货物?轮船满载时进入水中的体积是多少? (g取10N/kg)(2) 一艘轮船从长江航行到大海,在长江和大海里比较,船受到的浮力、浸入水中的 体积,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二、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利用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问题3:你能用简便的方法很快知道液体的密度吗?学生会根据学过的知识,提出如下的方法:(达到付息巩固的目的)m方法1: p=—,用天平测液体质量m=〃5i,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丫;方法2:漂浮在液血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尸浮=G, o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方法2,教师可以引导,让学生推导出〃液=零然后说明,当同一个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的表面时,可根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大小来表小液体密度的 大小不要说密度计的原理一词)情境1: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将密度计放在酒精、清水、盐水三种液体中,通过观察, 请你判断哪筒是盐水?哪筒是酒精?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得出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情境2:观察密度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投影照片)的形状、标度,提出问题:密 度计下半部分为什么有个圆形的玻璃泡?为什么在最下端有铅粒?玻璃干为什么是粗细均 匀的?玻璃杆上标度值有什么特点?由学生总结出、归纳出:圆形的玻璃泡是为了增大浮力;铅粒是为了降低密度计的重心, 能竖直浮立在液体表面;密度计的标度从下至上述之越来越小,并且标度的间隔是不均匀的。

      这些结论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但不能教师直接给出问题4:你知道潜水艇是怎么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吗?它与我们看到的气球上升和下降的 方法一样吗?情境1:出示潜水艇的投影照片,观察其主要结构情境2:类比演示潜水艇模型向玻璃瓶注水,下沉;往外抽水,玻璃瓶上升引导学生思考:潜水艇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否改变?为什么?潜水艇下沉和上升是靠改 变什么来实现的?归纳出结论:潜水艇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不变,潜水艇下沉和上升是靠压缩、和排出水箱 内的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情境3:出示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热气球下部喷出的火焰与上升和 下降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热气球上升和下降,气球的体积不变,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变,改变 的是气球内热空气的密度,也就是该改变的是热气球的重力,来实现上升和下降的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潜水艇和热气球上升和下降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潜水艇热气球可后小结:木节课的设计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考虑:落实判断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上浮还是下 降的方法是:尸浮于G物的关系,尸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浮力减小到等于物体的 重力;F浮vG物,下沉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实际应用有不同的改变浮力的方法和途径。

      本节课的设计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考虑:通过联系实际的问题作载体,在研究、解决问 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分析分解决浮力知识联系实际的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善于思考、科学推 理的习惯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