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诗歌鉴赏南昌备战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培优.doc

58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332454156
  • 上传时间:2022-08-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6.04KB
  • / 5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诗歌鉴赏南昌备战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一、诗歌鉴赏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 , 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B解析: (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B; 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南宋)邓 剡①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释】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景图B.“堪恨西风吹世换”采用双关,明写季节更换,暗写南宋灭亡C.“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杜牧《乌衣巷》中的诗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D.这首诗歌感情沉郁,情景交融,很好地表达了词人的主体感受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C解析: (1)C(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北方的家园往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丛中情感:“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漂泊悲苦的人们(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若学生答到“寄寓了漂泊悲苦之情”也可给分),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 【解析】【分析】(1)C项,“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情感解读有误,应该是抒发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 (2)本题中,“雁”是诗歌常见的意象,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诗歌中的内容,概括其特点不难由“惟有南来无数雁”中的“南来”可见:大雁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的意思是: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可见大雁无栖息之地,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情感方面,“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⑴C; ⑵“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北方的家园往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丛中情感:“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漂泊悲苦的人们(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若学生答到“寄寓了漂泊悲苦之情”也可给分),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意象特点、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唐)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注释】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B. 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C. 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D. 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2)颈联中“寒”“暗”二字向来为人称赞,请结合诗歌内容对这二字进行赏析 答案:A解析: (1)A(2)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时的环境特征:一盏微弱的灯光映照着冷冷的夜雨;被雨打湿的丛竹颜色暗绿,使周围的雾气都染上浓暗的色调;描绘了寒冷、湿暗、凄清的画面②“寒”“暗”二字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主观感受:久别刚刚重逢又要分离,人事沉浮,漂泊不定,诗人的心境是悲凉、暗淡、迷茫③“寒”“暗”二字既是写景同时又是在写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解析】【分析】(1)A项,“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 (2)分析“寒”和“暗”的妙处,要抓住“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意象,写出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的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然后抓情语“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时的环境特征:一盏微弱的灯光映照着冷冷的夜雨;被雨打湿的丛竹颜色暗绿,使周围的雾气都染上浓暗的色调;描绘了寒冷、湿暗、凄清的画面②“寒”“暗”二字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主观感受:久别刚刚重逢又要分离,人事沉浮,漂泊不定,诗人的心境是悲凉、暗淡、迷茫③“寒”“暗”二字既是写景同时又是在写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注意以下步骤:一结合原诗给该字释义,二赏析该字所在诗句的内容,三分析该句所表达的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从字数看,《雨霖铃》属于________;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 (2)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请找出这一首词中运用点染的句子,加以赏析 解析: (1)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2)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分析】(1)本题,《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字,属于长调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的内心独白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四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七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 名著阅读二:西游记 ——初中语文统编版(教学课件)(第一课时)(2024)七年级上册(共26页).pptx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一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份质量检测 八年级生物试卷(含答题卡、答案).docx 8.1 咏雪(教学课件)——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共22页).pptx 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七年级数学试卷(含答题卡、答案).docx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风华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数学试卷(含答题卡、答案).docx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风华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八年级数学试卷(含答题卡、答案).docx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二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2025~2026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第三次综合检测 历史(含答案).docx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初三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docx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四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七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2025~2026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第四次综合检测 生物(含答案).docx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docx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6年8月高三联考 英语讲评PPT.pptx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初二地理试卷(含答案).doc 6《散步》 莫怀戚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docx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初二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docx 2025~2026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第三次综合检测 语文(含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