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绘制想象中的世界.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王哥
  • 文档编号:30139608
  • 上传时间:2018-0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绘制想象中的世界在真正开始探索与发现之前,人们想象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对于未知的世界,人们又是如何进行绘制的呢? 人类绘制地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当时绘制的原始地图,简单、粗糙,空间范围有限,反映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比如,在意大利发现的一幅岩画,上面绘出了聚落、房屋、道路、地形地貌等,其部分内容的绘制时代约为公元前 1200 年人类绘制世界地图的历史,就是从这类简单、粗糙、狭小的地图开始起步的然而,在真正开始探索与发现之前,人们想象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对于未知的世界,人们又是如何进行绘制的呢? 圆盘上的世界 目前所知最早的世界地图,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绘制的,现代学者称其为《巴比伦世界地图》 ,时间为公元前7 世纪或前 6 世纪,但其原型可能早在公元前 9 世纪就出现了这幅世界地图绘制在一块未经焙烧的泥版上(高约12.2 厘米,宽约 8.2 厘米) ,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巴比伦世界地图》在 19 世纪末就被公诸于众,但缺损之处较多幸运的是,1995 年,工作人员又发现了原本属于这幅地图的一个小缺块,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其基本完整的地图原貌 《巴比伦世界地图》由两个同心圆构成。

      里面那个圆,代表的是世界中心区域这一区域上,除了用几何图案所表示的不同地点外,还有用楔形文字标出的地名,包括国家名称(如“亚述” ) 、城市名称(如“巴比伦” )以及“沼泽” 、 “山地” 、 “河渠”等地图中央那个没有标出名称的圆心,很可能是指尼普尔城,因为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曾将此城视为世界的中心圆心上方的长方形图案,就是巴比伦城,其面积显然被夸大了环绕着世界中心区域的那个圆,用楔形文字注明是“盐海” ,指的是比“海洋”要小一点的海域 “盐海”的外面,则是未知的“荒远之地” 《巴比伦世界地图》以及这块泥版上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巴比伦人对世界的认识他们认为世界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圆盘,周边是茫茫海洋;幼发拉底河流域就是世界的中心,距离这个文明中心越远的地方,就越野蛮落后在他们的想象中,世界最遥远的地方,生活着奇树异兽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对古代希腊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希腊古典文明的孕育阶段和初期(约前 1000―前500 年) ,希腊人也曾认为世界就像一只圆形巨盘,漂浮在浩瀚的海面上然而,从公元前 6 世纪晚期开始,古希腊人开始否定世界圆盘的理论,并且提出“世界是个球体”的观点到了公元前 5 世纪, “大地球体”成为古希腊人的主流观点。

      古希腊人进而认为,人类所生活、所认识的“已知世界” ,只占地球的一小部分,它的四周被海水所环绕,就像一个巨大的岛屿古希腊学者所讨论的,则是这个“已知世界”到底有多大有的说这个已知世界是扁长形的,有的说是椭圆形的,也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的,等等一些学者,也曾根据自己的理论绘制过世界地图,但可惜都没有保存下来 两个想象的世界 既然人类生活在一个球体上,那么就可以通过几何学的方法计算出地球的大小为此,古希腊学者想出了各种计算方法,其中最大的成就出自一个名叫“埃拉托色尼”的古希腊人(约前 275―前 194 年) 埃拉托色尼把天文测量与大地测量结合在一起,第一次找到了测量地球赤道周长的科学方法,并将其付诸实施在实测的基础上,埃拉托色尼推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252000 希腊里与中国先秦时代一样,古代希腊并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各地的长度标准是不一样的大体上来说,对于 1 希腊里的长度相当于多少米,近现代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148 米,157 米,以及 184.98 米据此,埃拉托色尼所说地球赤道周长可以分别折算为 37296 公里,39564 公里,和46615 公里无论我们取其中的哪一个数值,都是与地球赤道的实际周长比较接近的(现代测得的地球赤道周长为40075 公里) 。

      可见,埃拉托色尼所作的测算是非常了不起的埃拉托色尼本人也被誉为“地理学之父” 确定了地球的大小之后,埃拉托色尼进而认为人类所生活的“已知世界”就位于北半球,处于赤道与北极之间,南北宽度为 38000 希腊里,东西长度为 78000 希腊里,四周被大海所包围,欧洲西端的海洋与亚洲东端的海洋实际上是连成一片的埃拉托色尼还认为,世界最东端的海角距离印度东部边界有 3000 希腊里,而从幼发拉底河到尼罗河的距离却有 5000 希腊里这说明,埃拉托色尼根本没有意识到在印度以东还有广阔的东亚大地埃拉托色尼的另一个贡献,就是用经纬线来绘制世界地图,但他所绘制的地图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 公元前 2 世纪中期,新兴的罗马完全征服了希腊,但古希腊文化并没有中断,而是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得到发展在地理学及地图学上,学者们依然专注于讨论地球的大小,以及如何在地图上表现“已知世界” 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出身于希腊贵族家庭的斯特拉波(约前 63―21 年) 与古希腊的传统观念一样,斯特拉波也认为:“已知世界”位于地球北半球,四周为海洋所环绕;最东端的滨海之地就是印度,最西端的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北端的是斯基泰以及凯尔特,最南端的是埃塞俄比亚;极北地区由于太寒冷而不适合人类居住,赤道地区则因太炎热而无法使人生活。

      斯特拉波还认为:“已知世界”的长度最多为 70000 希腊里,宽度最多为 30000 希腊里在斯特拉波看来, “已知世界”并非像埃拉托色尼所想象的那么大斯特拉波熟悉希腊人绘制的各种世界地图,并且讨论过用经纬网格绘制世界地图的问题虽然斯特拉波绘制的世界地图并没有流传下来,但近现代学者根据斯特拉波的著作,绘制出了斯特拉波所想象的世界托勒密的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去世 100 多年后,另一个希腊人将古代西方的地图学推向了顶峰,他就是托勒密(90―168 年) 托勒密主要生活在罗马人统治下的埃及亚历山大城,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占星术、光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托勒密认为人类所生活的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行,这个“地心说”理论,在西方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直到 16 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才被推翻《地理学》是托勒密在地理学及地图学上的著作他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两种地图投影方法第一种投影法,是在理论上先确定一个顶点,然后画出由这个顶点辐散开来的放射状经线;纬线也以这个顶点为中心,呈弧状分布根据这种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在北纬 36线上,东西距离与南北距离之间的比例是正确的,而从这条基准纬线出发,越是向南或向北,比例就会越来越夸大。

      特别是在赤道以南地区,纬线的实际长度应当是越来越短的,但地图上的纬线却越来越长了尽管托勒密做了一些弥补,但依然不够理想于是,托勒密又发明了第二种投影方法,即选取 23°50′的纬线作为中心线,纬线都画成曲线以地图中央的垂直经线为中心,其他所有的经线都被画成曲线,每一边 18 条,每条之间相隔 5°;距离中央经线越远,经线的弯曲程度就越大用这种方法绘制而成的地图,东西距离与南北距离之间的比例更加真实,并且可以使读者获得观看地球仪时的感觉虽然第二种投影法要比第一种更加准确,但绘制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任一经线与纬线之间的夹角都成了变数为了方便起见,托勒密这两种投影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事实上,早期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多数是用第一种方法绘制的 托勒密的地图投影方法被誉为古代世界“最卓越的创造” ,奠定了科学制图学的基础托勒密不仅提出了绘制世界地图的基本原理与具体方法,而且还绘制过世界地图不过,托勒密绘制的原图早已失传好在托勒密在其著作中详细地列举了世界各地大约 8000 个地方的经纬度这样,后人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根据这些经纬度数据,运用托勒密所介绍的地图投影方法绘制出托勒密式的世界地图了   在托勒密时代,欧洲人只知道亚洲、非洲和欧洲。

      托勒密认为,亚洲的面积最大,非洲次之,欧洲最小就海洋而言,印度洋最大,地中海次之,第三是里海(与许多希腊人不同,托勒密正确地认为里海是个四面被陆地包围的内陆水域) 托勒密知道亚洲中部存在着巨大的山脉,而且还模糊地了解到印度洋东部有突出的半岛,海岸线曲折迂回,港湾众多但托勒密对东亚显然一无所知他认为,亚洲最远的地方是“赛里斯”人的国度该国北起北纬 63°,南止北纬 35°,被群山所环抱 “赛里斯”实际上指的是中国托勒密进一步认为,赛里斯的东南方与一个名叫“秦尼”的国家接壤近现代学者研究证实,所谓的“秦尼” ,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另一个称呼公元前 2 世纪后期, “赛里斯”一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到了公元 1 世纪,欧洲人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获知“秦尼” 由于传播渠道的不同,欧洲人误以为赛里斯和秦尼是分处南北的两个国家在托勒密的观念中,秦尼的土地一直向南延伸,越过赤道,然后又向西与非洲大陆连成一片,这样,印度洋就成了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在托勒密式的世界地图上,就可以看到这种错误观念他还认为,在秦尼,有个著名的港口城市名叫“卡蒂加拉” ,位于南纬 8°30′,这也是“已知世界”最东部的一个城市;在秦尼的海滨,生活着以鱼为食的黑皮肤居民。

      由此可见,托勒密对中国文明一无所知他不仅不知道赛里斯和秦尼其实是同一个国家,而且还通过多方论证,将它们在地图上固定下来这一错误的地理认识,直到 16 世纪才被推翻 4 世纪时,曾经称霸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托勒密的著作在西罗马帝国逐渐被人忘却,相反,在东罗马帝国却被人不断传抄,同时出现了许多托勒密式的世界地图直到 14 世纪后期,托勒密《地理学》的希腊文手稿才从东罗马帝国传回到意大利,并于 1406 年第一次被翻译成拉丁文这样,古代希腊地理观念在西欧消失 1000 多年后又重新复活了抽象的神学世界地图 476 年,西罗马帝国在内乱外患中灭亡,西欧进入了中世纪时代这是一个文明衰退的时代,古希腊文化已经消失,基督教在思想文化领域获取了统治地位不过,中世纪的主流思想依然认为人类生活的大地是个球体中世纪时期,欧洲人绘制了许多世界地图,但其目的却不是为了准确地反映地理知识,而是为了宣传基督教教义基督教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地球是上帝的杰作,表现地球的世界地图,自然就成了上帝智慧与能力的象征例如,在一幅 13 世纪的世界地图上,圆形的世界就位于上帝或耶稣的胸中,世界地图就是圣体的象征。

      上述这幅世界地图,被称为“T-O 地图” ,这也是中世纪的欧洲数量最多、最有特色的世界地图T-O 地图的特征是:整个地图呈圆形,地图中间为大地,周围被海洋所包围,圆形的海洋就像字母“O”一样三大水系把大地分为亚洲、非洲、欧洲三部分,其中塔纳伊斯河(即顿河)把亚洲与欧洲分开,尼罗河把非洲与亚洲分开,地中海把欧洲与非洲分开地图上,顿河与尼罗河构成一条横线,地中海则呈垂直的竖条状,这一横一竖两条线组合起来,很像字母“T” T-O 地图一般是东方朝上,西方朝下,右边为南,左边为北因为在《圣经》中,东方具有“神圣”的意义东方是日出之地,上帝是光明之源,上帝就在东方,上帝为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所建造的伊甸园也位于东方T-O 地图上固然出现了不少地名,但这些地图绘制者的主要目的是想以此来表达基督教信仰,而不是想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切地点欧洲中世纪的世界地图失去了地理学的功能,而成为基督教的符号,地图上的地理知识非常贫乏,甚至还不如古代希腊、罗马时代地图的绘制者只能根据《圣经》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传说,通过想象来表现外部世界他们认为:在世界遥远的地方生活着凶神恶煞、奇兽怪物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 1250 年前后所绘的《“诗篇”地图》 。

      《“诗篇”地图》由于被装订在一部《圣经》的赞美诗中而得名,尺寸约为 14.3 厘米×9.5 厘米,现存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在这幅图上,上帝(或基督)位于世界之上,神情端庄地正视前方;他的左手中握有一只小球,小球上也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