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文化下影响城市青少年价值观的因素论文.docx
14页多元文化下影响城市青少年价值观的因素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城市中的青少年影响更直接我们应全面分析影响城市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城市青少年;价值观;客观因素 中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价值观问题也是中学生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传统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育,灌输社会要求的主导的价值观,因为主导的价值观无处不在,而其他价值观很少有自己的传播渠道,难以与主导的价值观相抗衡并且它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它对于我们人类文化的传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这种教育方式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教育能否有效的前提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原来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外来的价值理念也随之以空前的规模涌人,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冲突与融合的机会增多,电脑网络和各种媒体逐渐普及,文化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尤其在人口密集城市中影响更大同时由于青少年还未成年,思想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能很好地处理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尤其对城市中的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的。
一、青少年价值观存在问题的表现 (一)追求物质享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的流入,现在很多青少年追求名牌与个性,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最先受到潮流文化的影响,前卫消费急剧攀升,超前消费的苗头日渐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消解着他们的优良品质,销蚀着他们的进取精神,使他们极易走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文化汲取”的误区,甚至诱发攀比、跟风、盲目从众、浮躁等不健康心理,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浮躁化消费心理 (二)精神信仰危机 西方的商业性文化、功利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冲击着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淡化着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他们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淡化,甚至对民族的前途命运失去信心,给当前的价值观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三)道德素质滑坡 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导致了一些青少年强调自我,追求功利,拜金主义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在心理上更倾向于个人主义更有严重的主张唯利是图,为一己私利不惜毁损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二、影响城市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因素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多元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只有自上而下的重视,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教师传授的信息已经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课堂的教育也不是他们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价值观教育,它不同于智力教育,智力教育主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致力于分清问题的真假教师只要进行一定的理论“灌输”,就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价值观教育,它是思想教育的核心范畴,它是要在事实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判断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因此,最重要的是熏陶式的教育对于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体现青少年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能显现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知识普及作用,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隐性教育功能,使学生无论走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例如一些文化名人像、文化讨论角的设立、宣传栏、板报的设计等等,使这些文化建设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中进行正确选择 (二)强化教师本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者,教师单纯的“灌输式”的说教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容易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首先从态度上实现双方平等对话师生之间不能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双方必须学会倾听对方的价值观。
教学语言要尽可能地活泼幽默、提问和发言要尽可能地亲和宽容等,这样才会使青少年在兴趣激发、情感升华和心灵体悟中将必要价值观内容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体系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时事,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引导教育,及时准确地更正他们在思想和认识上的偏差与误解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青少年吸收西方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的价值观念,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融合,帮助他们确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需要的价值观念,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课程安排教育只有与课外生活情境教育相统一,课堂内的价值观知识才不是由一系列单调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枯燥符号世界,例如新加坡学校组织了譬如升降旗仪式、文体活动、尊老敬贤活动、植树活动、清洁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等等丰富的课外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价值观教育必须走进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实践行动的基础。
让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包含着对学生生活、生命、人性等的关爱、呵护和现实化的活动,重视内容的选择,使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精神和生命对于城市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多开展乡村游走活动,多到农村体验生活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榜样作用 由学校通过安排课程教学来完成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也是容易产生实效的但是如果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仍然靠学校孤军奋战,我们就不难发现,即使学生在学校准确理解了应该掌握的价值观内容,但倘若他回到家庭或进入社会后看到家长和他人坚守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而且还发现自己在学校所掌握的价值观内容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用不上,践行那些价值观时甚至还会受到家长和他人的讥讽或羞辱,这就容易使学生怀疑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正确性,时间一久,缺少了家庭的配合和支持的学校价值观教育无法实行家庭是青少年从小长大的地方,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形成有深远影响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是最直接的榜样,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想要孩子具有什么行为,首先应该自己起到表率作用所以家长作为孩子价值观的引导者,应发挥榜样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文喆.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J].教育研究,2006,(7). [2]张鸿燕.新加坡德育途径与方法浅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3]傅晓华,匡促联.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及对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4]王苏敏.对于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2). [5]丁燕,巩克菊.多元文化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述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6]杨雪英,朱凌云.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7]张红霞.论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实质和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2010(4)第二篇: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论文 5800字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载体,电影文化影响人的思想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每年开设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影视专题课程,介绍、分析8部反映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影片该研究以其中的《寻找阿里布兰迪》(LookingforAlibrandi)为例,说明通过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学生对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形态认同的增加以及对新一代移民在不同文化碰触和融合中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价值观;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哲学思考;高校电影课 引言 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影视专题课程是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必修课课程需要深入分析8部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全英文授课,每周2学时,总计2学分,每学期有学生65人自2016年开课以来,学生通过电影这个独特的窗口,能够在理解电影语言的同时,深层次地了解澳大利亚多元社会文化形态,拓宽文化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反映新一代移民生活的《寻找阿里布兰迪》(LookingforAlibrandi)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影片之一学生通过这部电影,不仅认识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建构方式,也看到了拥有不同文化的移民在新国度寻找自我认同感的过程,理解了澳大利亚是由200多个国家的移民共同建构及其相互包容的社会特点影片中的女主角乔茜阿旦布兰迪关于“我是谁”“我要的是什么”的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哲学思考:在一个文化陌生的国度里,移民应怎样评价自我认同?如何才能拥有作为“新一代澳大利亚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大都使用汉语,在汉民族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缺少对多元文化的感悟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映像;学生从电影课上获得的文化认知,就会构成他们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本文以学生课堂讨论和论文报告为基础,讨论影片《寻找阿里布兰迪》是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形态的认知体系以及引发学生对新一代移民自身认同感的哲学思考的 一、多元文化的哲学构建 (一)多元文化理论 学者沃特森(2005)指出,多元文化主义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宗教、教育、种族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也由于当下人类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主义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文化研究的一种倾向,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性多元文化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历史观、一种理念、一种政治层面的公共政策[1]多元文化主义追求不同群体在文化和物质上的共同繁荣,维护人类自身的自由和尊严;同时,它尊重文化差异,强调民族文化的平等与认同位于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1901年摆脱英国政治、经济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独立后的澳大利亚受民族中心论的影响,开始推行以盎格鲁盖尔特人为核心的“白澳”政策以确保其血统的纯正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0多个国家近560万移民的进入,尤其是有色人种移民的纷至沓来,使得澳大利亚的语言、宗教、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放弃单一的“白澳”政策和民族中心论。
由此,澳大利亚实施了多元文化政策,形成了多种民族平等相处的多元文化社会现实这就使多元文化社会形态发展成为战后澳大利亚社会最显著的变化王晓凌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政治诉求的出发点和依据,从这个依据出发,澳大利亚的政治目标指向多元的平等,即所谓的“群体认同”群体认同”体现了社会的宽容性和包容性,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的一个特征,并且作为澳大利亚价值观的核心已得到确立[2] (二)对““我是谁”追问的哲学思考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移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对以上问题的追问反映了他们在新社会环境中希望被认同、被尊重的诉求,表达了他们对满足自我需求的渴望知道你有需求”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而此话最早源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3]人在世界上都渴望认识自己的价值并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而王晓凌认为,人的需要作为价值形成的主体依据和判断尺度,在理论上成为开启多元文化价值观之门的钥匙从一定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需要,其对应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而伴随价值观产生的诸多问题,相当程度上也是通过需要来解决的。
以社会层面的宽容性和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