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

52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2493127
  • 上传时间:2019-07-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6.43MB
  • / 5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紫泥镇调研成果,成员 高韩 王文华 胡凌峰 毛征,目录,紫泥镇基本概要,,紫泥镇位于福建省龙海市东北部,地处九龙江入海口,东邻厦门经济特区,北接漳州台商投资区,西南紧靠龙海市区,与漳州中银开发区隔水相望 紫泥镇辖紫泥、下楼、溪乾、世甲、锦田、南书、西良、安山、城内、溪洲、溪霞、新洋、仁和、金定、巽玉等15个行政村及1个镇办农场;全镇有耕地3.3万亩,水面5.38万亩,滩涂2.8万亩地图位置,,卫星地图位置,建制沿革,紫泥镇宋属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上里 清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据清乾隆《龙溪县志》载,紫泥“昔称三洲,乌礁、紫泥、许茂也,按紫泥与乌礁相连,昔日犹隔一小港,今则合而为一矣 解放后原称龙海县海鹰人民公社,1958年更名紫泥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2年改为镇 紫泥镇辖紫泥、下楼、溪乾、世甲、锦田、南书、西良、安山、城内、溪洲、溪霞、新洋、仁和、金定、巽玉等15个行政村及1个镇办农场;全镇有耕地3.3万亩,水面5.38万亩,滩涂2.8万亩地理环境,地形地貌 紫泥属典型河口冲积洲,地势平坦低洼,成土田质为近代河流冲物及海积物,发育着乌泥田,部分为灰泥田,岛上土地肥沃,农业种植条件特别好。

      有高产田3.3万亩,是龙海产粮区之一镇内港道纵横,河网交织,又处于九龙江咸淡水交汇处,水质较好,水产养殖得天独厚,海堤线总长55.6公里,有可利用淡水水面1.5万亩,浅海滩涂4万亩,水产养殖和近海捕捞业较发达浒茂岛东端的甘文海滩上有3千亩红树林,是福建省省现存少量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域之一气候 紫泥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温度适宜,终年无霜,一年多熟年平均气温21~21.5,降雨量1350~1370毫米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和大潮,台风年平均3.5次,每年6~10月为台风季节,雨量集中在雨季和台风季节各村调研分析,金定村 金定村地处九龙江下游北港南岸,浒茂岛末端东邻紫泥军垦农场,西接仁和村,南与巽玉村毗邻,北靠九龙江北港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总户数280户人口4800人其中岸头340户1293人,顶寮270户1024人,下寮350户1315人,新寮320户1168人 政区沿革 金定村始创于清乾隆初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12月属第六区乐群乡金定前、金定后两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金定保新中国成立初为第四区金定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3月属平宁区金定乡1958年属海鹰公社。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辖有金定、仁和、合兴、会魁、巽玉自然村1962年与巽玉、仁和、合兴、会魁分离,独立成为一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金定村1992年为紫泥镇金定村,分为新寮、下寮、顶寮、岸头四个角落,有16个村民小组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金定村以农业为主,全村有3000多亩耕地,以养鸭业辅之1998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全村3000多亩水田及河塘均改为鱼塘养鱼、养虾、养鸭并举现有鱼塘3000亩,每年产鱼虾300万斤;养鸭100万头,每年总产值为8000万元;外出做工600人;村里两座机砖厂,每年创下产值850万元锦财食品公司每年加工金定鸭咸蛋、双黄蛋200万粒,主要销往日本,年创产值150万元村内建有金定农贸市场,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30家,杂修店11家,饮食店5家,理发店6家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2000年全村用上自来水,告别饮用河道水年代全村电视机普及率99%,约1000部,约800部,农用运输车30辆,小轿车、小面的10辆,有80%以上的村民住上小洋楼2004年建村水泥路宽4米、长3公里,投资80万元。

      2004年起该村至石码镇4部公交车投入营运,每20分钟一个班次有2部客车直通漳州,每日往返6个班次巽玉村,巽玉村位于浒茂岛东南部尾端,九龙江入海口,东邻甘文农场,西邻仁和村,南依九龙江中港,北邻金定村全村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共545户2182人 一、政区沿革 巽玉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年间属二十八都浒茂保巽玉社民国28年为龙溪县第六区乐群乡巽玉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巽玉保建国初期与仁和村、会魁村、合兴村和金定村合并为龙溪县第四区金定乡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金定乡,合作化时为金定高级合作社所辖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金定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1961年与金定大队拆开,为紫泥公社巽玉大队1969年与仁和大队合并为仁和大队1981年与仁和大队拆开为紫泥公社巽玉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巽玉村1992年为紫泥镇巽玉村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以农业为主,渔业及其它业为辅耕地面积1209亩,原主要种植水稻、甘蔗,1992年实行双田制(口粮田、责任田)后,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进行坪南围农业结构调整后,拓展五坪围、万石围、沛芝围,主要改为种植、养殖,有莲藕、水稻、香蕉、鱼虾池等。

      村股份企业有1家机砖厂、7家水产育苗场、5家水产加工场,常年搞建筑13队,季节性下海捕文昌鱼船只200艘经营本地河沙2场,种植蘑菇5万平方米,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年向外承包种养殖面积3500亩左右全村社会总产值由体制下放前的150万元增至2005年的75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仁和村,仁和村位于九龙江北港出海口处,浒茂岛东部东邻金定村,西北邻新洋村的草洪社与金峨社,南邻九龙江、巽玉村及甘文业开发区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830户,3379人,其中仁和社410户1671人,会魁社250户1050人,合兴社170户659人 政区沿革 仁和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年间属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乐群乡仁和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仁和保1950年与巽玉、会魁、合兴和金定合并为龙溪县第四区金定乡1956年为龙溪县平宁区金定乡1958年撤区并乡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金定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1961年从金定大队拆出成立仁和大队1969年与巽玉村合并为仁和大队1981年与巽玉分开仍为仁和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仁和村1992年为紫泥镇仁和村,辖仁和、会魁、合兴3个社。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以农业为主,农业耕地面积2240亩,其中水田2140亩,鱼塘100亩2000年以前以种植水稻为主,2000年以后综合开发,70%水田改为养殖对虾在本村开店有30家,做流动生意10家;新办机砖厂2家,肉制品厂2家,从事运输有汽车、农用车30部,水上机砖运输船10只;种植蘑菇15万平方米,养金定鸭10万只,劳动力转移400多人,劳务输出国外有10人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79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20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2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0%,普及率达90%,有300部,电脑110台,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北引自来水 1995年建乡镇水泥公路,经城内、石码与省道连接2000年全村群众自己投资建设环社水泥道路,宽4米、长2公里,并在村道、社道上装照明路灯村内有医疗所4所,6名工作人员有一所小学,1966年将原会魁小学、仁和小学合并为仁和小学;2005年列为省级建设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建成一座三层1000平方米教学楼,设有六个班级,学生250人,教师16人还有2所幼儿园,学生60人。

      新洋村,新洋村,位于紫泥镇浒茂岛中部东与仁和村接壤,西邻溪洲村,西南部毗邻溪霞村,南邻九龙江中港,北邻九龙江北港与角美镇蔡店村隔江相望全村总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有1440户5360人,其中新洋500户1920人,吉贝220户840人,草洪380户1300人,金峨头200户780人,关武刀140户520人 政区沿革 新洋村于清乾隆年间建社民国28年属龙溪县乐群乡新洋保、桃源保民国36年属龙溪县浒茂乡新洋保新中国初期属龙溪县第四区新桃洪乡1952年属第四区新洋乡1956年属平宁区金定乡新洋高级社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新洋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新洋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新洋村1992年为紫泥镇新洋村,由新洋、吉贝、草洪、金峨头、关武刀5个自然村组成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以农业为主,养殖、食用菌栽培辅之农业耕地面积3420亩,主要种植水稻、香蕉等作物养殖业主要是养鱼、虾及鸭等,养殖面积900亩食用菌栽培主要有蘑菇、草菇,种植面积达22万平方米,产值1320万元,并配有蘑菇加工场2家建有机砖厂3个,年产4566多万块,产值867万元农用车、拖拉机45辆村民在村内开店24间,出外务工400多人。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0346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95元 1985年集体投入3万元建设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共建有60多间店铺全村所辖5个自然村均铺设水泥路,实现村道贯通2003年建村主干道1条,宽6米,长1.5公里,投资30余万元,与镇道相连接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9%,通讯设备普及率达98%,能源供应主要以电、液化气为主村民均饮用自来水 村里有小学1所,名为新洋小学,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2座、办公楼1座,共有14个班,学生400多人,教师18人配备有电脑12台还有幼儿园5所分布在全村各社有医疗诊所及卫生室4所,工作人员6名溪霞村,溪霞村位于浒茂岛,东与新洋村相连,西与城内村接壤,南临九龙江中港海堤,北紧靠镇道全村3.2平方公里,共有741户3066人 一、政区沿革 溪霞村在明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朝时属浒茂保民国28年属乐群乡溪霞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溪霞保1950年与溪洲村合并,属第四区溪洲乡(乡驻地在下溪社)1955年属城内区溪洲乡1956年属平宁区城内乡1958年4月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溪洲耕作区。

      1959年属紫泥公社溪洲大队1981年与溪洲大队分开,成立溪霞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溪霞村1992年为紫泥镇溪霞村,辖下溪社、下溪港两个自然村;下溪社分头厝、中厝、尾厝三个角落,下溪港分南州、五间、三角、连厝、大地后、大埕六个角落,共分为15个村民小组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原以种植水稻为主,近年来调整种植结构,已有1200亩水田改为鱼池,养殖对虾等水产品,年创产值1400多万元1984年兴建第一座机砖厂,现发展到4座,总面积达90亩,年产量砖3000多万块,产值150多万元,解决常年近300名男女就业种植蘑菇20万平方米,全年总产值约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村民在村内开店40家出国劳务(以色列、新加坡等国)20人,出外经商30多人有农用车20辆,东风车5辆,小轿车10辆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9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为烹饪燃料,电视机普及率100%,普及率为95% 全村已有65%村民建起楼房1994年筹集10多万元,兴建一座老人活动中心1997年筹集资金近60万元兴建溪霞直通镇道水泥路,路宽8米,长400多米,近年又兴建一条3公里的环村道。

      1998年筹集70万元兴建溪霞小学三层教学楼一幢,学校占地面积约4.5亩,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有6个年级8个班,学生200人,教师13人有卫生诊所4所溪洲村,溪洲村原名北溪头围仔社,位于浒茂洲东邻新洋村,西接城内村,南连溪霞村,北隔九龙江北港面对角美镇流传村全村总面积8.1平方公里,共784户3108人 政区沿革 溪洲村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