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ppt

115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98784943
  • 上传时间:2019-09-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99MB
  • / 1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各种理论,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多元性理论,一、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犯罪生物学派包括的门类颇多,其基本点立足于生物——遗传方面,而且探讨的领域还在不断的扩展诸如“遗传因素论”、“内分泌论”、“染色体论”、“血型论”等等这些观点均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力图对智力落后、精神病、精神障碍予以清晰地界定,并找出它对个体犯罪心理的作用机制在犯罪生物学派中最具影响的当推“犯罪人类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龙勃罗梭3,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龙勃罗梭(1835-1909),4,,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后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其职业背景使他对犯罪问题产生兴趣,并通过研究几千名犯罪人的人体数据、外貌,并对死亡的惯犯和重大犯罪者的头盖骨及身体部位进行研究,发现犯罪人在生理特征上出现“返祖”现象由于这些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的人类一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被后人称为“实证犯罪学”的鼻祖 5,(一)天生犯罪人,“就在瞥见那个头骨的一刹那,我仿佛突然看见,一个广阔的草原出现在火红的天空下,罪犯天生的问题!” ——龙勃罗梭医生在1894年解剖一个意大利罪犯时说,6,主要内容:,1、犯罪人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

      2、犯罪者通过许多体格和心理的异常现象区别于非犯罪人 如异常大小的头骨,大小不对称的口、眼等这些外部特征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前期野蛮人所具有的特点,通过隔世遗传表现在现代犯罪人身上 3、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4、犯罪行为有遗传性,它从犯罪天赋中产生7,返祖现象! (atavism ),龙氏对6907名罪犯以及383名重犯进行长期的身体测定与观察,8,犯罪表征之一,头大,9,犯罪表征之二,脑半球不平衡,10,犯罪表征之三,脸部不对称; 颚部及颧骨过度发展 上颚变形,11,犯罪表征之四,眼睛有缺陷和异状,12,犯罪表征之五,耳朵大小不寻常, 类似非洲的黑猩猩,13,犯罪表征之六,鼻梁扭曲 向上或呈鹰钩状,14,犯罪表征之七,嘴唇肥大并突出,15,犯罪表征之八,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类似无尾猿,16,犯罪表征之九,胸膛的肋骨过多或过少;有多余的乳头;骨盆与正常人差异极大,17,犯罪表征之十,手臂过长 有多余的手指与脚趾,18,犯罪表征之十一,头发变形 有众多、早熟的皱纹,19,犯罪表征之十二,有纹身的习惯,20,头大,耳朵异常,下巴异常,脸不对称,眼睛缺陷,龙勃罗梭眼中的犯罪画像,21,,龙氏所有假定都基于对已被定罪的罪犯的研究,所得数据不足为信,天生犯罪论: 人的物理结构决定犯罪倾向的存在 天生的罪犯是退化的家族的祖先遗传下来的 纹身是远古人类和那些仍然停留在野蛮状态的人的重要特征,22,(二)体型说,,以人的身体结构作为人的犯罪心理发生的基础,从身体的形态来探讨犯罪行为的类型。

      23,代表人物,恩斯特·克雷奇默 Ernst Kretschmer (1888.10.08-1964.02.08), 德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24,克雷奇默的体型说,肥胖型,瘦长型,斗士型,25,美国生物学家、犯罪学家谢尔顿也提出类似观点,,内胚叶型 (肥胖型),中胚叶型 (斗士型),外胚叶型 (瘦长型),,少年犯罪多是这种类型,26,27,体型说认为: 人的体型不同,犯罪几率不同,所犯罪行也不同体型与犯罪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过分强调体型对犯罪的决定作用!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28,(三)血 型 论,,血型是遗传的,血型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血型论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血型的特质进行了犯罪行为的分析和研究29,代表人物 铃木芳正(日),人类有A、B、AB和O四种血型,每种血型 人群的气质和性格不同,犯罪倾向也不同,30,A型血的特质及犯罪倾向,适应环境,顺应别人,杀人、放火、 诈骗、盗窃,,如果对社会失望,31,B型血的特质及犯罪倾向,自信、自我中心、 极端个人主义,欺诈、盗窃、 非暴力的风俗犯罪,,生活态度发生变化,32,AB型血的特质及犯罪倾向,暴力性犯罪,,碰到阻力,为人傲慢、固执已见 暴躁、神经质,33,O型血的特质及犯罪倾向,积极活跃、 适应环境,攻击行为,,受到社会排斥,34,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由于内分泌腺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功能起调节作用,因此,内分泌的失调,就会引起人的情绪、意志以致理智的变化,进而产生犯罪心理四)内分泌说,35,例如,甲状腺亢进,就会引起人的情感波动,易暴躁,甚至发生粗暴攻击行为; 性激素的过量分泌可使人性欲亢进,增强其攻击性,削弱意志控制和道德感,容易发生性犯罪; 女性在行经期间由于性激素的变化,容易焦虑、烦躁、易怒、神经紧张,情绪的波动起伏很大,并使犯罪的可能性增加36,(五)遗 传 说,,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遗传说的基础37,犯罪家族说,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美 社会学家 达格代尔研究了709个Juke姓的人,280人正住在“救济院”或接受社会援助,60个“小偷” 140个其他犯罪者(谋杀受害者、妓女等),38,1915年,犯罪学家埃斯布鲁克继续对朱克家族进行跟踪研究,证实有170多名乞丐,118名犯罪者,378名卖淫者和其他越轨者 ——家族中的某些低能是由隐性基因造成的,遵循正常遗传规则遗传39,双胞胎研究,如果遗传特质与犯罪行为有关,则双胞胎在表现出的反社会行为应该相像理论假设:,40,,同卵双生子显示出更高的犯罪行为相似率, 验证假设,表现出遗传在犯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犯罪行为的相似率,同卵双生 60%,,异卵双生 30%,41,性染色体异常研究,人类有46个染色体,第1至22对为体染色体,第23对为 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也是影响异常行为的关键,XY,XX,XYY,身材较高, 是暴力犯罪的专门犯,42,研究发现,有些男性的性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出现变异,数量不正常,有47个,成为XYY(超男型:身体高大,攻击性强,易冲动,不能自制,初犯时间早。

      这种人的犯罪比例,约为一般人的6倍)或XXY(弱男型:智力低劣,易受暗示,顺从被动,易受人唆使,这种人的犯罪比例约为一般人的4倍多)案例1,1968年芝加哥一个叫斯贝克(R.Speck)的罪犯连续杀死8名护士,后发现该罪犯具有XYY异常性染色体43,(六)脑功能失常说,,人体脑部遭受伤害而引起脑部功能失常,可能导致机能失调、情绪失控和性格剧变,进而行为异常44,,癫痫症,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癫痫症是由于胶质细胞异常造成的,痉挛、抽搐,失去意识、 产生幻觉做出暴力行为,,症状表现,贝克汉姆次子,凡高,45,脑部活动过度活跃,低自尊、学习困难、 易衍行为偏差与 犯罪行为,,症状表现,症状表现,,间歇性狂怒、难语症、注意力涣散、 敌意、产生攻击行为或无动机犯罪,脑波异常,,轻微的脑功能失常,46,脑外伤引发的脑功能失常与人格异常,47,犯罪生物论之评价,在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生理素质的优劣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并不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有通过对个体的综合考察,才能获得有关犯罪心理形成的科学结论二、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这是运用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说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

      他认为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心理来源于“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作用49,(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早期生活经验对偏差与犯罪行为的影响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1939) 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50,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图,,,,自我,超我,本我,,,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非理性,本能 欲望、快乐原则,,理智、常识、 现实原则,,良心、理想 至善原则,三者协调发展,则呈现出正常的人格状态;某一人格占绝对优势,则呈现异常人格,51,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本我的盲目冲动和性本能是一个人犯罪的原动力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⑴孩子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 ⑵成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幼儿时期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冲动复活; ⑶人在潜意识中就有罪恶感,想通过犯罪而接受刑罚制裁,以消除内心罪恶感的重大压力,获得精神的轻松1、本能与犯罪,52,2、本我、自我、超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果,超我过度发展,会引起持久的罪恶感和焦虑,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我,本我过度发展,自我不完善、不成熟、使自身对行为的控制出现弱点甚至裂痕;同时超我功能不强,有缺陷,不能控制冲动性的本我导致个人无法以道德良心来规范本我的欲求,极易导致犯罪超我,53,口唇期(0-1岁),3、不同人格的发展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可能会导致酗酒、 抽烟、吸毒,得不到满足,,依赖性人格,过分满足,54,肛门期(1-3岁),,容易形成偏执的个性,大小便训练不当,,55,性器期(3—5岁),,女孩恋父,,男孩恋母,恋母(父)情结如果得到较好 的解决,则可顺利形成超我; 如果得不能解决,就不能更好 地抑制自己的本能,长大后可 能引起犯罪行为!,,56,潜伏期(5—12岁),对性缺乏兴趣,转向学习、游戏、 体育及同辈人团体活动,男女 童界线清楚,,57,生殖期(12—20岁),进入青春期发育期,性能量重新涌现, 恋母(父)情结可能再次闯入意识, 个体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摆脱父母,建立 自己的生活58,,(二)后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荣格(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根据生命意志所指方向,把人格分为内向 型和外向型,认为外向型者较易犯罪,,阿德勒(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基本欲求不是性,而是克服自卑感和补偿欲望。

      人犯罪不是因感到自尊,而是由自卑引起,是为了追求优越而采取的过度补偿,59,自卑感的来源,60,需要特别关注的三类儿童,第一类:身体有缺陷的儿童,第二类:被宠坏的儿童,第三类:受到忽视的儿童,61,,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三)新精神分析理论,,霍妮(1885—1952)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放弃弗洛伊德学说中强调性本能的观点,主张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因素对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形成都有决定性作用 重视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影响,认为这方面的不良影响,易使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从而通过违法犯罪来求得代偿性满足62,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评价,用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分析犯罪人的心理,可以揭示引发犯罪行为的许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这是其他任何理论无法比拟的 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第二,大大扩展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精神分析理论家对犯罪人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深入剖析是独到的、有创见的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 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本能与犯罪的密切关系,基本上持一种“性恶论”的倾向,这显然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背道而驰的。

      第二,精神分析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一些非理性的犯罪行为,但是,该理论对政治性犯罪、智能犯罪、高科技犯罪等难以做出详细严密的分析第三,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研究方法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他们过分强调主观的理性思辨,带有唯心主义的精神色彩,无法经实证进行客观的检验,使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三、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犯罪社会学派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德国的犯罪学家李斯特和意大利的犯罪学家菲利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64,,李斯特: 犯罪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占决定性 龙勃罗梭的学生菲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