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地域间关系以陶器资料分析为中心.pdf

15页
  • 卖家[上传人]:杰猫
  • 文档编号:36336318
  • 上传时间:2018-03-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83M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地域间关系— — — 以陶器资料分析为中心秦小丽(京都大学,日本 京都)关键词: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陶器;初期国家摘 要:本文在充分收集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遗址资料的基础上,对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构成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多地域间交流的角度,对豫北地区和其他周边地区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检讨,以确定豫北地区在中国初期国家形成过程中应有的地位Key words: North Henan, Erlitou Age, pottery,early statesAbstract: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from the Erlitou sites in North Henan,analyses the change of ceramic com2ponents in detail, discuss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North Henan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ulti - re2gional communications to confirm the real status ofNorth Henan in the for mation process of early Chinese states1本文所说的豫北地区是指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延伸于太行山东南侧 华北平原西部的地区。

      这一地区与二里头时 代中心地的伊洛 · 郑州地区、山西省晋中地 区、河北省南部的漳河地区以及山东省东部 地区相邻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还被推测为是先商文化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辉县琉璃阁的发 掘和新乡、武陟、博爱等地大量青铜器的发 现,使学者们认识到了豫北地区在夏商考古 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豫北地区又新发现了大量的二里头、二里岗时代的遗址,其数 量已达到60余处图一)其中,辉县孟 庄遗址发现的一处二里头文化城址以及焦作 府城遗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大型基址和二里 岗文化城址及宫殿基址尤其引人注目[1],使豫北地区在中国初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 要性再次得到确认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 瞩目于青铜器或是陶器谱系编年的分析,并 以豫北地区同洛阳、郑州和安阳的关系为重 点,而忽视其同其他地区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此,本文在充分收集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和先商文化(包括辉卫文化)遗址资料的 基础之上,对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构成的 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并从多地域间交流的角 度,对豫北地区和其他周边地区的动态关系 进行检讨此研究的目的,是想通过对二里头时代诸地域间交流关系的分析,来确认豫 北地区在中国初期国家形成过程中应有的地 位。

      在这里首先就豫北各个地区的陶器编年 进行整理,然后对豫北地区诸遗址出土的陶 器器类构成以及陶器系统构成比例的消长进行分析,以此来明确陶器组合构成中各系统 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趋势,并进一步来分 析陶器系统构成所反映的地域间交流一、研究史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研究始于邹衡先 生提倡并命名的先商文化[2 ]1980年,邹 衡先生发表论文把豫北地区相当于二里头时 代、但与伊洛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内涵不同的 遗址命名为先商文化,并基于陶器形态和器18华夏考古 2008年第1期图一 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遗址分布 类构成的差异,把先商文化分为漳河型、辉 卫型和南关外型3个类型,对其各自的文化 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这篇论文为契 机,相继对位于豫北地区的濮阳马庄、修武 李固、武陟赵庄、温县北平皋、淇县宋窑以 及豫东的杞县鹿台岗等遗址进行了计划性发 掘20世纪80年代末期,李伯谦先生根据 以上新资料,把3类型中的南关外型除外的 漳河型和辉卫型作为先商文化来认识,并将 其划为3期,新命名为下七垣文化[3]而刘绪先生则通过自己对武陟和修武两县发掘资 料的分析,提出了以沁河为界,其东部是先 商文化的分布区,其西则是伊洛地区二里头 文化分布地区,同时也认为只有漳河型和辉 卫型是先商文化[4 ]。

      对此,李伯谦先生在 另一篇论文中沿着刘绪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 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和以漳河型与 辉卫型为代表的先商文化不仅分布地区不同,而且,两文化的起源也相异[5 ]对此,王立新和朱永刚先生在支持李伯谦先生观点 的同时,认为先商文化的起源以来自其前身 龙山文化的部分和山西晋中地区的因素为 主,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二里头、东下冯、 岳石文化和大坨头文化的影响[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立东先生则通过对淇县宋 窑遗址发掘资料的分析,只把漳河型作为先 商文化来认识,而把辉卫型作为一个独立的 考古学文化并将其命名为辉卫文化[7 ]宋豫秦先生通过对豫东杞先鹿台岗等遗址的发 掘,对豫北和豫东地区的先商文化作了论述,他认为在豫东鹿台岗遗址中至少存在3 种考古学文化,这就是二里头、漳河型先商 文化和岳石文化,关于这种多文化因素混杂 的文化面貌,他认为是漳河型先商文化在向 南扩张的过程中,在豫东与来自西部的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相同的结果这反映了历28考古文物研究38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地域间关系 — — — 以陶器资料分析为中心48考古文物研究58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地域间关系 — — — 以陶器资料分析为中心68考古文物研究78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地域间关系 — — — 以陶器资料分析为中心88考古文物研究98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地域间关系 — — — 以陶器资料分析为中心四、陶器的地域动态以上对诸遗址中的陶器构成系统分4个地区进行了具体分析,现在此基础上,对豫 北地区的地域间交流状况作初步探讨。

      对一个遗址陶器构成时间变化的追究, 在豫北地区只有孟庄遗址和宋窑遗址在资料 方面具备条件其结果正如前面已叙述过的那样,两遗址从第1期到第3期,伊洛系陶 器的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晋中系则相反, 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土著的辉卫系变化不 大,呈现较稳定的趋向为此,可以认为两 遗址陶器构成变化的共同特点是辉卫系的稳定、伊洛系的增加和晋中系的减少但这仅 仅是各个陶器系统增减的时间推移状况的大 致趋势从陶器各系统的具体构成比例来看 彼此仍有许多不同比如,在宋窑遗址中土 著的辉卫系自始至终一直占全部陶器的半数以上,是这个遗址的主体要素但是,在孟 庄遗址中,辉卫系仅占全部陶器的1 /4,也 就是说,孟庄遗址中的主体要素从晋中系到 伊洛系的交替,与伊洛系仅占2成的宋窑遗 址显示出极大的不同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并 不远的孟庄遗址和宋窑遗址为什么在陶器系统构成上却显示出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一点 将在下文作详细讨论 当然,陶器各系统的构成比例随时间的 推移,有因地理要素而变化的可能性在这 里首先以时间的顺序对各遗址的陶器构成比例做如下总结 第1、第2期:这一时期的资料只有孟 庄和宋窑两处参考图三和图四,我们可以 看到,第1期孟庄遗址中,晋中系比例最 高,是本遗址陶器要素的主体,辉卫系和伊洛系的比例几乎相同,漳河系则非常少。

      相 反,在宋窑遗址中,辉卫系比例高达半数以 上,显示了其在本遗址中是主体要素,其次 是晋中系,而伊洛系和漳河系都比较少进 入第2期后,两遗址的陶器构成趋势与第1期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孟庄 遗址中的伊洛系比例超过晋中系,有较大幅 度的增加第3期:图五反映了与伊洛地区邻接的 沁河下游的状况图五)在禹寺遗址中, 伊洛系占6617% ,其余则为辉卫系而在 西粮所和北平皋遗址中,虽有少量晋中系陶 器,但是,其基本构成仍是伊洛系,其余则由辉卫系构成稍偏北的卫河上游的小尚遗 址中,辉卫系和伊洛系的比例大致相同,其 次则由晋中系构成 而在同一地区偏东北 的丰城遗址中辉卫系比例最大,成为遗址的 主体要素,伊洛系和晋中系则仅占少量但是,在小尚遗址中未曾看到的漳河系,在本 遗址中却有20%的高比例府城遗址与前 两个遗址相比,伊洛系比例占半数以上,是 遗址主体要素这一点引人注目再往北部的 卫河中游孟庄遗址中,其伊洛系比例与府城遗址相同,也占半数以上,是这一期孟庄遗 址的主体要素然而位于同一地区的宋窑遗 址的主体要素则仍与前期相同,占半数以上 的仍为土著辉卫系就整体状况来看,伊洛 系比例的变化,以距伊洛地区的远近,从南 到北呈反比例减少趋势。

      距伊洛地区最近的沁河流域,伊洛系陶器占全部的7成以上, 而较远的宋窑遗址则仅有2成相反,若就 北部的漳河系来看,随着距漳河流域的远 近,其比例从北到南也呈现反比例减少的趋 势而位于最南的卫河上游的丰城遗址以南则不曾看到漳河系总之,伊洛系与漳河系 的比例消长呈现了如此明显的地理位置因 素此外,土著的辉卫系在4个地区都存 在,但是就其比例来看,中心地区的卫河上 游比例最高,其他地区则比较低晋中系陶器看不出明显的变化倾势,但是,在靠近太 行山麓的地区其比例则较高 第4期:这里参照图六来分析图 六)在沁河流域的大司马和赵庄遗址陶器 中,伊洛系比例超过60% ,是遗址的主体09考古文物研究图五 豫北地区诸遗址陶器构成比率(前期) 要素,但也包含少量的辉卫系和晋中系卫河中游的琉璃阁、孟庄、潞王坟遗址中辉卫系和伊洛系比例几乎同量,难以区分哪个是主体要素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漳河系比例比前期有所增加而在前期伊洛系占到半数以上的孟庄遗址,到这一时期却与其他遗址相同,辉卫系成为主体要素这一期洹河流域的遗址比较多,其中,寨子村、小屯西地、马庄、梅园庄、大赉店遗址中漳河系均占到半数以上,构成遗址的主体要素,其次则为辉卫系,再其次为晋中系。

      而这里几乎看不到伊洛系陶器则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从整个第4期的总体趋势来看,伊洛系仍呈现地理位置的反比例现象,即距伊洛地区近的沁河流域比例较高,而较远的漳河流域则几乎看不到但是,与第3期不同的是,卫河中游曾持有特殊陶器构成的孟庄遗址,到这一期与周围诸遗址一样,变为辉卫系、伊洛系、晋中系约占相同比例的构成状况而漳河系在距离最近的洹河流域比例最高,沁河流域则完全看不到,显示出明显的地理位置特点晋中系在距太行山较近的地方比例较高,平原地区则显示了较低的比例岳石系仅在距山东西部较近的马庄遗址中比例显高,孟庄遗址也可看到,但是比例很低,其他地区则完全看不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伊洛系和漳河系从第1期到第4期都显示出明确的地理位置对陶器比例的影响,在豫北地区中心地域的卫河中游诸遗址中,两系统的比例呈相抗衡的状况但是在这种受地理位置影响的陶器系统变化框架中,具有特殊陶器构成的府城遗址和孟庄遗址则显得引人注目在各系统陶器相抗衡、难以区分遗址主体因素的地19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的地域间关系 — — — 以陶器资料分析为中心图六 豫北地区诸遗址陶器构成比率(后期)域内,这两个遗址呈出以伊洛系为主体的显 著特征,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关于这一点本文将通过对这两个遗址性质的分析来作阐释。

      五、陶器动态及其背景分析孟庄遗址是一处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城郭遗址,这座建于第2期的城郭,到第4期时全部废弃主持发掘的袁广阔先生认为筑有城郭的孟庄遗址位于辉卫文化分布的 中心地,因而应是辉卫文化的中心性质的聚落遗址他还从孟庄城郭的废弃时间和二里头遗址宫殿的废弃时间一致这一点为推测了夏商王朝在第4期的交替状况[34 ]孟庄遗址的城郭是豫北地区二里头时代唯一的城郭聚落,因而它应不是一般的聚落遗址,正如 袁先生所说的是一处带有据点性质的聚落中心但是,从以上陶器构成比例的分析来看,孟庄遗址城郭构筑的第2期,占主体要素的陶器并不是土著的辉卫系,而呈现为从晋中系到伊洛系的交替;而城郭使用期的第3期,伊洛系比例与周围遗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高比例;但是到了城郭废弃的第4期,伊洛系又变化为与周围遗址大致相同的比例,相反,第3期以前仅占1成的漳河系在第4期增加到2成现在把陶器构成的变化放在二里头时代 全部陶器构成比例的变化中来考虑孟庄遗址城郭筑造和使用的第2、第3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