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建筑史第012讲(都城下).ppt

37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61267730
  • 上传时间:2018-11-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02M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建筑史》 第十二讲,§2-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下) 七、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建为都城,称为中都元灭金,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米,胡同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的,前后两条胡同间距50步,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元大都、明清北京,(1) 选址与沿革 北京北面的燕山山脉,大致构成游牧区与农业区的一个分界线,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元大都同隋大兴一样,是以平地起建的新城,其主要的规划者是也黑迭尔(阿拉伯)、郭守敬、刘秉忠 明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明占元大都后,为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五里较荒芜地带放弃,明嘉靖32年又加筑外城,但只筑了南城,所以形成了凸字形 清代,则未对城市规模与布局作进一步改变。

      2) 继承: A、城市布局规整附会《考工记》都城制度“旁三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规定 B、 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以南北向为干道,东西向为胡同整齐的路网即有利于城市排水,又便于合院住宅采光和防风 C、 三套城:宫城、皇城、外城 D、固定的市场集中于鼓楼一带,市坊采用夜禁制突出成就: A、 科学的水系设计 将西山泉水引入城壕、漕渠,保证城市用水并将通惠河与城壕结合,漕运直达城内此外,城市排水也得到很好解决 B、 将水面和大片的苑囿结合,创造了一个山水城市 C、 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明清北京 A、 北面废五里,南扩1里,又在南面加了一个外郭,以皇城为中心,形成了凸字形的城郭形式 B、形成了一个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也是全城的中轴线,城市更为严整元大都城示意图,明清北京城平面图,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皇城前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元末为了抵御农民军,门外又加瓮城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

      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约5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弃,缩小城框,明成祖建都时,为了仿南京的制度,在皇城前建立五府六部等政权机构的衙署,又将城墙向南移了1里多到明中叶,蒙古兵多次南下,遂加筑外城,由于财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进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清朝北京城的规模没有再扩充,城的平面轮廓也不再改变北京故宫,明北京外城东西7950米,南北3100米南面3座门,东西各1门,北面共5门,中央3门就是内城的南门,东西两角门则通城外内城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南面3门,东、北、西各两座城门这些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内城的东南和西南两个城角并建有角楼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的正门就是天安门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明称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元明北京城平面,角楼及护城河,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从大明门起,经紫禁城直达地安门,这一轴线完全被帝王宫廷建筑所占据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又于宫城前的左侧(东)建太庙,右侧(西) 建社稷(祭土、谷神);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

      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部等衙署故宫前三殿,故宫太和殿,故宫太和殿内皇帝宝座,乾清门,乾清宫,太和殿御道石雕,北京天坛,太庙正殿,社稷坛,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3座门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侧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元明二代北京发展示意图,午门,街景,,北京鼓楼,八、明南京的建设: 南京是明初洪武至永乐53年间全国政治中心所在地,它以独特的不规划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之处,地形复杂旧城居民稠密,商业繁荣,交通方便朱元璋在选择宫城位置时,避开了整个旧城,而在它的东侧富贵山向南的一片空地上建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20万军队建宫驻扎之用,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南京城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

      可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作为宫城基址的东城区,地势平坦,中间横亘着一个面积不大的燕雀湖,因此局部地段的排水条件不理想,但是这里北倚富贵山,南有秦淮河,是一片背山面水的吉地,而且西边紧靠市区,便于利用旧城的原有设施,所以精通堪舆术的刘基等人卜地于此后,不惜以填平半个燕雀湖为代价取得一个完整的宫城基地 新宫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宫城东西宽约800米,南北深约700米,前列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洪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礼制建筑明成祖迁都北京,所建宫城就是按照南京的形制南京城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城的周长33.68公里,城墙高达14-21米,项宽4-10米,全部用条石与大块城砖砌成其中环绕皇城东、北两面约5公里长的一段城墙是用砖实砌而成(其它区段是土墙外包砖石),其用砖量大得惊人所用城砖是沿长江各省118县烧造供给的,每块砖是都印有承制工匠和官员的姓名,严格的责任制使砖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城墙上共设垛口13000余个,窝铺200余座。

      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其中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设防之坚,为历代仅见在这座砖城的外围,还筑有一道土城,即外郭,长约60公里,郭门16座,从而使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南京中华门,南京中华门,明代的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经过3年准备,经历4个阶段共21年时间才建成的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可见严格之极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其总数约为3亿5千万块 中华门位于南京市中华路南端,是南京城的南大门城堡高21.5米、东西宽118.5米、进深129米,占地16500多平方米城门分4道, 每两道之间的空地称作瓮城每道城门除置有铁皮包严的木质大门外,城门两边还有石槽,石槽内嵌有千斤闸,战时如木质城门被敌军攻破,可从城上放下千斤闸以阻止敌军前进或退却城堡上下还设有27个藏兵洞,可埋伏士兵3000多人,以对付困在瓮城中的敌军今千斤闸虽已毁坏,但从城上石槽仍能看出当年设计的机关原理。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城楼,但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7 个藏兵洞,洞内设茶室,经营旅游纪念品;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 个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军骑马上城,马道下的外侧还各有一排7 个小藏兵洞 整个城堡构思奇巧,建造精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是研究城垣建筑史、都城史和古代战争史的珍贵实物南京石头城(鬼脸城),石头城在清凉山后南北全长约3000米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为17米,系自然山岩凿成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加砖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头城为应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