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排名靠前机器人研究中心简介.docx
12页国内排名靠前机器人研究中心简介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和光电信息处理技术该所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此外,该所还是“实验1”号科考船的船东单位截至2014年底,该所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成为“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先进制造基地”和“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所在地该所另设有机器人学研究室、海洋技术装备研究室、空间自动化技术研究室、光电信息技术研究室、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室、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室、信息服务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室、工业控制网络与系统研究室、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室、数字工厂研究室、机电产品制造中心等11个科研生产部门截至2014年底,该所获得国家、中科院、各部委及地方奖励300余项,形成了机器人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三大研究方向研究所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方面取得多项有显示度的创新成果其中“‘CR-01’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科研成果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工业机器人成功实现产业化,“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现场总线技术打破中国国外垄断,研发出基于FF现场总线技术的系列化产品。
基于现场总线的新一代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科SIACON)”2001年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现场总线分布控制系统开发及应用”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电视跟踪与测量设备多次成功地执行了“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回收的跟踪与监测任务,受到了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及总装备部的表扬与嘉奖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开发了极地机器人、飞行机器人、纳米操作机器人、仿生结构智能微小机器人、反恐防暴机器人等多种特种机器人,开展了网络化设计与制造、快速成型、纳米材料制造设备、工业无线现场总线、精准农业、专用集成芯片、汽车电子等多方面高新技术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大批科研成果,在中国国内外形成技术领先优势开发的极地机器人先后三次参加中国的极地科考活动,从北极到南极,从陆地到水下,为中国获取极地科学数据做出贡献;“灵蜥”系列反恐防暴机器人进入多个省市公安武警系统,成为反恐前线的忠诚卫士;飞行机器人成功完成地震搜救演习并获得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标准——《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与通信规范》被国际标准化委员会认可,实现了中国在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化工作中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现场总线领域拥有了国际认可的自主核心技术。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其前身主体是1986年成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第一台点焊机器人目前重点实验室设有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机构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黑龙江省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机器人技术工程中心、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等机构 实验室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由院士、杰青、、资深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具备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入站博士后20余名的人才培养能力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实验室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民生科技,并结合国际机器人技术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建成了一批稳定而有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已达到年承担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科技产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的科研、产业规模。
近年来承担了200余项载人航天、神光III、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IC、NC、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以及军工及国民经济重大行业项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发表科技论文9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0余项三、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机器人研究室),是我国最早机器人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专业机构之一1992年建成国家863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网点实验室机器人研究所是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人员29人,其中“”特聘教授2人、教授8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5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目前有八人次入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次)、“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人次)、“上海市曙光计划”和“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有国际学术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一名、《科学通报》编委一名。
机器人研究所在机器人学、先进电子制造、生物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有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主持过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成功主持“十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进电子制造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目前承担国家973课题3项,国家863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300万元在机器人学和制造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在IEEE Tra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IEEE Trans. on Robot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近三年,研究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09),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6),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明三等奖1项研究所拥有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是国家“863”高技术机器人装配系统网点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建有安川机器人技术服务中心、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飞利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制造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ABB研发中心机器人研究所联合实验室,有各类机器人近20台、高速高精运动平台1套、引线键合机1台、芯片倒装机2台、密管脚芯片返修机1台、高加速度气浮平台1套、大惯量气浮平台1套以及视觉系统和各类检测设备等共计60余台。
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由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钱伟长、钱钟韩、沈尚贤等亲手组建而成,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50多年来,经过几代自动化所人的奋发努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是中国信息与自动化领域骨干研究所,以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是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自动化所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国发展初期,自动化所开拓了我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 一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年代,自动化所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的新领域,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创立了享誉中关村的 中自集团1999年9月,自动化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所围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文化建 设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研究所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3年底,全所共有在职职工557人其中科技人员511人,科技支撑人员4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10人。
共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IEEEFellow6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 者1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共有在读研究生620人(其中博士356人,硕士264人),在站博士后45人另外,中科院自动化所—香港科技大学智能识别联合实验室合作双方在模式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等领域均拥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团队自2004年起,为了推动双方的研究合作和学术交流,推动长期互利的合作,双方就在这些领域就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五、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并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是自动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单位研究所是专职科研机构,是西安交通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科学研究方面, 在学术带头人、所长郑南宁院士的主持下,主要进行以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为基础的智能信息处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重点进行视觉信号统计特性、初级视觉模型、计算机图形学和机器视觉信息计算模型研究;智能系统的数理机制探索与模型化;计算视频及面向图像和视频处理的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于图像信息的智能控制与识别系统和各种图像处理方法与技术。
人机所在视觉信息处理研究领域具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1项、省部级项目21项、企业委托项目30项、其它重要科研项目2项;申报发明专利82项,已授权56项(其中包括国际专利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9项,获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4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人机所总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包括西安交通大学主校区内的工程坊、科学馆三楼(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及曲江校区科技园西四楼三楼(陕西省西安市雁翔路99号)其中工程坊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科学馆部分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曲江校区科技园西四楼部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于1987年由张启先院士创建,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研究实体主要从事现代机构学及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本研究所现有教授12名(博士生导师13名),副教授8人,讲师6人;其中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6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90%以上 在站博士后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180余人本研究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全国重点学科的主要依托单位;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与“机械电子工程”两个博士点,设立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拥有“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飞行器装配机器人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服务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的机器人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及“211工程”及“985工程”的重点资助,本研究所在现代机构学、机器人学及服务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近年来,机器人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