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中国古代总集分体编纂体例考论 .doc
23页1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中 国古代总集分体编纂体例考论 分门别类,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概言之,分类就是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亦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组织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历代《文选》类总集对文体的分体归类,也体现了总集编纂者的思维方法要而言之,文体是体现出某些共同的、惯例化的文体特征的一定数量作品的集合体我在仔细研究了范晔《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的情况之后,曾指出:“中国古代文体归类主要采用了因文立体的路数也就是说,不是先有文类的设定,后有单篇文章的创作和归类;而是相反,先有单篇文章的创作,后有多篇文章因其文体相似性而合并归类,并为之命名 ”[①]那么,古人编纂总集时,在对多篇文章进行分体归类的具体操作中,是怎样认定其文体相似性,又是怎样区别其文体相异性的?在认定了文体相似性之后,又是怎样为合并归类的文体命名的?命名之后的文体,又是如何发生分合变迁的?这是本文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一、分体归类的基本类型参照后世的《文选》类总集,我将《文选》编纂时经过分体归类后所得的 39 类文体,区别为 6 种基本类型:第一,古有定名、历代相承不变的文体;第二,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体;第三,古有定名、历代分合有异的文体;第四,古有定名、后世未再列类的文体;第五,始立其名、后世并入他类的文体;第六,始立其名、后世未再列类的文体。
以下依次对上述 6 种基本类型做一番简略的考述2(1)古有定名、历代相承不变的文体, 《文选》有赋[②]、表、笺、书、移、檄[③]、序[④]、颂、赞、论[⑤]、连珠、箴、铭[⑥]、行状等[⑦],共 14 类其中称名稍有变化的,有“书”与“移”二类 《文选》卷 41-43 为“书”类按《文章辨体序说》云:“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曰书而已 ”[⑧]而《文体明辨》则总名为“书记”,又另立“书”一类,收录唐李翱《复性书》等文 《文选》卷 43“移”类,收刘向《移书让太常博士》和孔稚珪《北山移文》, 《文苑英华》、 《宋文鉴》称为“移文”;《文体明辨序说》有“公移”类,名近而实异,乃“诸司相移之词”的统称,唐有状、辞、牒、关、刺、移等,宋有札、申状、公牒,明有照会、札付、案验、帖、故牒、咨呈、案呈、呈、牒呈、申、咨、牒、关、揭帖等,因“其名不一,故以‘公移’括之”[⑨] 《明文在》亦列“公移”类此外, 《文选》未列而后世总集增列的几种文体,如议、戒、传、记、判、题跋等,虽然有的是古有定名,有的是新定其名,但都是一经定名、相承不变的文体,因此可以归入这种类型。
《文选》无“议”类,但刘勰(446?-539?)《文心雕龙》卷 5《议对》有“议”类,本于汉定礼仪四品中之“驳议”,可见其来有自自《文苑英华》以后,历代《文选》类总集多列“议”类,收奏议、私议之文[⑩]戒”亦作“诫” 《文体明辨序说》云:“文既有箴,而又有戒,则戒者,箴之别名欤?”[11]《文选》、 《文苑英华》、 《明文在》有“箴”无“戒”但萧统《文选序》已言及“戒”,并区别于箴[12];《文心雕龙》卷 4《诏策》也附论“戒”体,言及东方朔之《戒子诗》、马援等之《家戒》、班姬之《女戒》等[13],可知其古有定名,多为“无韵之笔”,与“箴”有别 《唐文粹》始“箴”、 “诫”并立 《宋文鉴》、 《文章辨体》皆分列“箴”、 “戒”二类, 《文体明辨》复并列“箴”、 “规”、 “戒”为三类[14]3“传”溯本于司马迁《史记》中“列传”一体[15] 《文选》无“传”类,后世总集多有之惟《唐文粹》无“传”,但有“传录纪事”类,收录传体文《文选》无“记”类 《文体明辨序说》云:“《禹贡》、 《顾命》,乃记之祖;而记之名,则昉于《戴记》、 《学记》诸篇厥后扬雄作《蜀记》,而《文选》不列其类,刘勰不著其说,则知汉魏以前,作者尚少,其盛自唐始也。
”[16]按刘勰(466?-539?)《文心雕龙·书记》所云之“记”,实为奏记、奏笺,为公府之公文,与后世所称之“记”有别[17]历代《文选》类总集,自《文苑英华》以下,皆有“记”类,盖这一文体兴于唐代,多为纪事之文[18]判”兴于唐[19]总集单立“判”类,始见于《文苑英华》, 《文章辨体》、 《文体明辨》因之 《宋文鉴》称为“书判”,实即一体《文选》、 《文苑英华》皆无“题跋”类 《唐文粹》亦无“题跋”类,但“古文”类子目有“读”,“传录纪事”类子目有“题传后”,已收题跋之文总集列“题跋”类,始见于《宋文鉴》,后世遂沿用之 《文体明辨序说》云:“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宋曰题跋者,举类以该之也 ”[20](2)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体, 《文选》有诗、碑文、墓志等,共 3 类诗自古为文体名称,未尝再加以细分刘向《七略·诗赋略》,赋分四类,而诗仅列“歌诗”一类[21]此“歌诗”实为汉人用以概称乐府机构所采编的作品,至晋、宋之际始称这些作品为“乐府”[22] 《文选》虽仅列“诗”类,但以“乐府”、 “杂歌”、 “杂诗”等为子目,则其所谓“诗”实际上已不是文体名,而是文类名,因此已经隐含着诗体分类的征兆。
《文心雕龙》在《明诗》篇以外,另立《乐府》篇,已明确分列“诗”与“乐府”两类文体[23]此后的《文选》类总集, 《文苑英华》分列“诗”与“歌行”2 类;《唐文粹》分列“古今乐章”、 “古调歌篇”、 “乐府辞”3 类,尚未包括近体律绝吕祖谦编纂《宋文鉴》,首次在诗体中细分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4言绝句、七言绝句、杂体等,各列一类,遂开后世《文选》类总集细分诗体之先河[24]《文选》卷 58-59 有“碑文”类,既载蔡邕(伯喈)《郭林宗碑文》,亦载王巾(简栖)《头陀寺碑文》,实际上包括墓碑与庙碑二体 《文苑英华》、 《唐文粹》统称为“碑”,但前者下列子目十四,包括庙碑、神道碑等文章;后者下列子目二十六,包括庙记、庙碑、碑阴、庙文、碣、神道碑、塔记等文章至《宋文鉴》,始分列“碑文”、 “神道碑铭”为 2 类 《元文类》分列“碑文”、 “神道碑”、 “墓碣”3 类 《文章辨体》分列“碑”、 “墓碑”、 “墓碣”3 类 《明文衡》分列“碑”、 “神道碑”、 “墓碑”3 类 《文体明辨》分列“碑文”、 “墓碑文”、“墓碣文”、 “碑阴文”4 类 《明文在》合并为“碑铭”。
各种总集的分体归类,虽不尽相同,但皆由《文选》“碑文”类衍生而来自《文苑英华》之后,历代总集多有“墓表”一类, “其文体与碑碣同,有官无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级限制也”[25]《文选》卷 59 有“墓志”一类,仅收任昉《刘先生夫人墓志》一篇 《文苑英华》、 《宋文鉴》、 《元文类》、 《明文衡》、 《明文在》等总集,亦皆列“志”类(或称“墓志”、 “墓志铭”) 《文章辨体》分为“墓志”、 “墓记”、 “埋铭”3 类,其《序说》云:“埋铭、墓记,则墓志异名 ”[26]《文体明辨》仅列“墓志铭”一类,而其《序说》称权厝志、志某、续志、后志、归祔志、迁祔志、盖石文、墓砖记、墓砖铭、坟版文、墓版文、葬志、志文、坟记、圹志、圹铭、槨铭、埋铭、塔铭、塔记等 20 题, “皆志铭之别题也”[27]惟《唐文粹》无“墓志”类,而于“铭”类下收录墓志铭、版文等文章3)古有定名、历代分合有异的文体, 《文选》有骚、七、诏、册、策、上书、启、弹事、对问、诔、哀、吊文、祭文等,共 13 类以屈原《离骚》等作品为代表的文体, 《文选》称为“骚”, 《宋文鉴》、 《元文类》、 《明文衡》、《明文在》沿用之,皆单列一类。
《文体明辨》亦单列一类,但称为“楚辞”,乃本《隋书·经籍志》[28] 《文苑英华》并入“杂文”类,子目中有“骚”;《唐文粹》并入“古今乐5章”类,子目中有“楚骚”;《文章辨体》并入“古赋”类,子目有“楚辞”,实本班固《汉书·艺文志》七”在汉魏六朝极为盛行[29], 《文选》卷 34-35 列为一类, 《文章辨体》、 《明文衡》、 《文体明辨》、 《明文在》因之唯《文苑英华》一书,将“七”收入“杂文”类子目“问答”中《文选》卷 35 有“诏”类 《文苑英华》无“诏”类,别列“中书制诰”、 “翰林制诰”二类,而后者子目下有“诏敕”,则是以“制诰”类兼容“诏敕”[30] 《宋文鉴》则以“制”、 “诰”与“诏”并列, 《文章辨体》、 《明文衡》、 《文体明辨》、 《明文在》并沿用之惟《元文类》合“诏”、 “赦”为“诏赦”类,另列“制”类,而无“诰”类可见,在历代总集中, “诏”、 “制”、 “诰”诸类,或有或无,或分或合,殆无定准[31]《文选》卷 35“册”类,仅收潘元茂《魏王九锡文》一篇[32] 《文苑英华》无“册”类,仅在“翰林制诰”类子目中有“册文”,而独列“谥册文”、 “哀册文”为二类。
《唐文粹》亦不列“册”类,而在“文”类子目有“谥册”、 “哀册” 《宋文鉴》、 《文章辨体》推本《文选》,立“册”类,其中兼收哀册文;《元文类》易名为“册文”,实同 《明文衡》有“册”类,但所收皆为谥册文而《文体明辨》在“册”类下,复细分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兔册十目[33]汉代已有所谓“射策”与“对策”[34] 《文选》卷 36“策”类,有的版本题为“文”类,未收晁错、董仲舒等对策之文,而仅收 3 篇《策秀才文》,实类后世之试策 《文苑英华》分列“策问”、 “策”二类, “策”下列子目二十二,所收至为广博 《唐文粹》仅列“制策”类《宋文鉴》则以“策”、 “制策”、 “策问”3 类并列 《元文类》、 《明文衡》、 《明文在》仅列“策问”类 《文章辨体》有“制策”类,所收实为对策之文而《文体明辨》则以问、答相区别,并列“策问”与“策”为 2 类,前者分为制策、试策二目,后者分为制策、试策、进策三目,其《序说》云:“对策存乎士子,而策问发于上人”[35]6“上书”(或“上疏”)与“奏”,实为一体二名[36] 《文心雕龙》以秦汉之制,定称此类文体为“奏”[37];而《文选》卷 39 以战国之制,定称为“上书”[38]。
后世《文选》类总集分合各异,如《文苑英华》分列“疏”、 “状”二类, 《唐文粹》分列“书奏”、 “疏”、 “奏状”3 类,《宋文鉴》单列“奏疏”类, 《元文类》、 《明文衡》合“奏”、 “议”2 类为“奏议”类, 《文章辨体》分列“奏疏”、 “论谏”2 类, 《文体明辨》分列“上书”、 “奏疏”2 类《文选》卷 39 有“启”类, 《文苑英华》、 《宋文鉴》、 《元文类》、 《明文在》等因之惟《文体明辨》合于“书记”类《文选》卷 40 有“弹事”类, 《文苑英华》、 《文章辨体》因之,易名为“弹文”而《唐文粹》“疏”类子目有“弹奏”, 《文体明辨》“奏疏”类子目有“弹事”将“弹事”合并入“奏疏”之中,实本《文心雕龙·奏启》[39]《文选》卷 45 有“对问”类,仅收《宋玉对楚王问》一文 《宋文鉴》有“对问“类”, 《文章辨体》、 《明文衡》、 《文体明辨》则易名为“问对”而《文苑英华》、 《唐文粹》皆未单列“对问”类,前者于“杂文”类中有“问答”一目,后者于“古文”类中有“言语对答”一目 《明文在》亦无“对问”类《文选》卷 56-57 有“诔”类,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亦皆有“诔”类。
《文苑英华》、 《文体明辨》因之, 《文章辨体》易名为“诔辞” 《唐文粹》与《宋文鉴》皆未单列“诔”类,前者收于“铭”类,后者附于“哀辞”类 《明文衡》、 《明文在》则合哀辞、诔辞为“哀诔”《文选》卷 57-58 有“哀”类,兼收哀文与哀册文,实兼“哀”与“册”二类按,这一文体,以其事称“哀”,以其文则称“哀辞”或“哀文”,原为伤悼夭殇者而作,为“有韵之文”[40] 《文苑英华》无“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