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堂达标训练 4.18.pdf
4页课堂达标训练 4.18 三国鼎立精练精析一、选择题1.(2012安阳模拟)曹操曾作诗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的儿子曹植也在诗中写道:“步登北芒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组诗歌反映的时代是()A.战国时期 B.东汉末年C.三国鼎立时期 D.南北朝时期2.(2011恩施中考)电视剧三国再创收视率新高追忆三国历史,你知道曹操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吗()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3.(2012贵州模拟)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4.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招贤纳士 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5.(2011南通学业考)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都城在建业的政权,国号是()A.魏 B.蜀 C.吴 D.汉1 1 / 4 46.(2011绵阳中考)绵阳西山的蒋琬墓,是著名的历史遗迹,蒋琬继诸葛亮之后主政蜀国。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墓主人属于()A.秦朝时期 B.三国时期C.唐朝时期 D.明朝时期7.(2012扬州模拟)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今天的台湾,并对那里进行开发,台湾当时称作()A.夷洲 B.台湾 C.琉求 D.琼州8.(2012甘肃模拟)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1)这段材料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对当时时局的分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介于哪两次著名战役之间?(2)材料中的“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3)材料中的“然操遂能克绍”说的是哪一次战役的情况?发生于哪一年?(4)材料中“挟天子而令诸侯”中的“天子”指的是哪位皇帝?2 2 / 4 4(5)从材料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建议在哪次战役中得以实施?答案解析1.【解析】选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两首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千里无人烟”等诗句,说明这一时期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和曹操、曹植的生活年代分析,这是对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故选 B2.【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抓住题干中“曹操”“以少胜多”两个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正确答案为D3.【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中,击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 B方法指导】可用口诀记忆赤壁之战的内容老骥伏枥志千里,208 年战火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两家合谋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4.【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并没有废掉汉献帝;曹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正确答案为 D5.【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2年,在建业(今南京)建立政权的是孙权,建立了吴政权6.【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222 年,孙权称王,建立吴政权,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诸葛亮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的继承人蒋琬当然也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故选B7.【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孙权曾经派大将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3 3 / 4 4【概念链接】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求”据三国东吴人氏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称:夷洲在临海郡(即今浙江宁海往南一带)东南两千里,由此可以确知“夷洲”即今日台湾8.【解析】选 D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是最后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第(1)题,从“操遂能克绍”就可以判定第(2)题“跨州连郡者”指的是割据政权第(3)、(4)题属于识记层面的问题,直接作出解答即可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中“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归纳概括答案:(1)东汉末年介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之间2)军阀割据势力3)官渡之战200 年4)汉献帝5)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抵抗曹操赤壁之战4 4 / 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