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弹幕视频的解构与狂欢.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72108625
  • 上传时间:2022-04-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8.4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弹幕视频的解构与狂欢                    皇甫旭梅【摘要】不同于传统视频,弹幕评论呈现出即时的反馈性、草根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特点;弹幕视频去中心化的“N 次传播”模式解构了传统视频中心化的“一对多”传播模式,传统视频文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神话和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颠覆和解构,借助弹幕技术还产生了新型社交格局和“弹幕文化”;其所呈现的“多音齐鸣”的狂欢化特质亦是边缘反抗中心的表现关键词】弹幕视频 解构 亚文化 巴赫金 狂欢在人类的传播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而媒介进步带来的技术革命总是伴随着集体的精神狂欢从19 世纪的电报到20 世纪的电视,再到21 世纪互联网的全民化,无一例外2008 年以来,一种新型网站——弹幕视频网站经引进后,很快在国内“御宅族”和其他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景观一方面,这种全新的媒介形式挑战了传统的各种观影体验,对其进行解构和颠覆,并随之产生了新的社交格局以及小众“弹幕文化”;另一方面,弹幕评论“多音齐鸣”,突破传统价值,破坏严肃统一,使传播去中心化,呈现出一种狂欢化的趋势。

      一、弹幕视频1、“弹幕”及弹幕视频概述“弹幕”一词,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指使用密集火力对某一区域进行轰炸,从而将目标摧毁日本的弹幕射击游戏最先把该词带到ACG(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电子游戏的总称)界,继而流行于一些动漫网站中在这些网站观看视频时,评论直接“飞过”屏幕,视频进行到“高潮”部分或“吐槽点”时,评论几乎布满整个屏幕,如同无数导弹飞过,这种现象因此被称作“弹幕”,这种视频就是弹幕视频弹幕视频的内容从严肃的新闻片段到轻松的娱乐节目,从动漫科技到游戏音乐,应有尽有但是“弹幕视频受欢迎的不仅仅是内容,在集体吐槽的评论覆盖下找到共同围观的心理认同感才是其精髓所在”①弹幕视频最早兴起于日本,2008 年随着AcFan 视频网站出现弹幕式播放器始在国内“落户”运行如今,弹幕视频除了继续活跃在AcFan 和Bilibli(俗称A 站和B站)弹幕视频网站上,还相继与电影、电视、演唱会等结合起来但不论何种形式,其本质都是弹幕与视频的结合2、弹幕视频的特点首先,弹幕视频具有即时的反馈性和空前的互动性用户在观看弹幕视频时,可以即时发表看法,而其他观看同一视频的人也可实时看到这一评论。

      因此弹幕视频的反馈无需等到视频播放结束,而是与视频画面同时进行面对某一点内容,大家广发“弹幕”各抒己见,实现了彼此间的即时互动,这比传统的跟帖更加快捷,产生了更像面对面谈话的效果其次,弹幕评论具有草根化、碎片化倾向弹幕视频开放性高,登陆后就能发表评论,因此评论普遍简单易懂,具有草根化倾向同时视频画面转瞬即逝,网友在针对情节、人物造型、场景等发表评论时,很难深入思考,更多是几个字的简单评论,②故而语言较碎片化,这正迎合了当下快消费全民娱乐时代的文化氛围再次,弹幕评论呈高度娱乐化倾向用户发表和观看弹幕,往往出于一种“看热闹”的围观心理及游戏玩乐心理,对弹幕形式的关注远大于对内容的关注事实上,弹幕本身并未带给观众多少信息,其中充斥的多是情绪的发泄、无聊的戏谑等③最后,弹幕评论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上,弹幕可分为基于视频文本的弹幕、“闲聊式”弹幕、无文字的弹幕基于视频文本的弹幕分为翻译解说、“吐槽”、调侃等,这种最为常见闲聊式”字幕既有对自身所处状态的描述,也有无意义的情绪表达,以及随意吐槽;无内容弹幕则利用各种字符形成特殊效果④形式上,弹幕评论呈现立体化态势弹幕视频有不同的“弹幕层”,各自代表不同的含义。

      滚动弹幕最为常见,从视频右侧缓缓滑过画面,内容一般是基于视频的实时吐槽另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弹幕,会在某一时间段固定在视频画面下方,一般用于解说,特别是在外语视频中常用作字幕此外,受众还可设置字体来表达不同的效果⑤二、弹幕的解构与创造解构主义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法国,理论奠基人雅克·德里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对以等级结构论和结构中心论为特征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实施了彻底解构⑥,并创造了独特的方法论,即“延异、播撒、踪迹、替补”其中“延异”和“播撒”概念用得最广德里达曾这样解释“延异”:“语言符号无非是一系列不断推延的差异游戏意义并不存在于某一个符号之内,而是总被不断延迟下去,一个符号指向另一个符号,层出不穷,无终无止播撒”则进一步指出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流动的象征符号游戏,没有人能够约束文字的差异区别解构”不把文本看作固定不变的实体,也不认为它有一个值得读者紧追不放的本源性意义,更不认为其中隐藏着作者的绝对权威,相反,“它要我们取消文本的绝对界限,使文本成为向我们无限开放的东西”⑦弹幕视频的运行正是基于此种观念,视频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用户通过弹幕评论,对原有视频文本解说、颠覆、解构、重构。

      吐槽和调侃的方式往往对传统和经典形象、情节扭曲和涂改,通过“延异”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比如在以唯美著称的青春日剧中,当女主角闻到心仪男生的毛巾时,网友却弹出“这酸爽,不敢相信”的方便面广告语,让观者在惊叹之余捧腹大笑在这里,刚铺垫起来的浪漫情境还没来得及沉浸,就被“涂抹”得变了味,剧中想要表达的唯美清新的效果被“延异”被解构[来自wwW.lw5U.com]1、弹幕视频去中心化的“N 次传播”模式解构了传统视频中心化的“一对多”传播模式弹幕视频的信源可分为“核心信源”和“递增信源”核心信源”是指原视频本身;“递增信源”则指受众发表的弹幕在视频播放时也加入成为信源,并能通过弹幕的不断增多而无限扩大⑧视频的内容通过“递增信源”的不断注入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任何人在不同的时间观看相同的弹幕视频,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由于弹幕视频能够做到即时反馈,受众观看到的视频是“核心信源”和源源不断的“递增信源”的综合体,这是经由受众“二次传播”(发表弹幕)直至“N 次传播”后的成果因此弹幕视频的传播模式是去中心化的,它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金字塔中的“信源中心”,能够无限循环更新事实上,弹幕视频本身就是群体传播的典型形态,“从定义上来讲,弹幕的发布就是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的、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

      ⑨2、借助弹幕技术产生了新型社交格局国内弹幕视频网站的建立者和早期使用者,都是资深“ACG”爱好者,这使弹幕网站散发着浓郁的“御宅族”气息,非常小众化广义上的“御宅族”多指独身,对于电脑、漫画、游戏相当感兴趣的人在现代都市中,为逃避过多的人际[来自WwW.lw5U.com]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疏离感和群体压力,很多人愿意避免交际,选择“御宅”的生活方式,以这种方式实现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生存价值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弹幕视频是“御宅族”的精神归宿他们在观看视频时一起“嬉笑怒骂”,用互相能懂的语言交流,形成一致或近似的观点,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御宅族”消除孤独感和实现社交的需求,还为观看者营造了一种“共同观看”的感觉,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新型的社交格局弹幕视频所具有的虚拟电影院的效果,使观看者感觉同大众在一起,进行的仍然是一种群体活动弹幕随着视频一边播放一边滚动,用户可以获得与他人即时交流的“错觉”在当下的“小屏时代”,、平板电脑等“私人专享型”媒介普及,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户观看视频时孤独感的增加,他们急切渴望与他人分享观看时的感受,弹幕正是满足用户这一需求的有效利器弹幕网站的出现整合了一系列专属于“御宅族”的互联网资源,“字幕组提供片源和翻译,视频分享网站提供存储片源的空间,贴吧和论坛里面的评论与视频中的弹幕互相震荡”⑾。

      在这种环境下,“御宅族”的网络沟通链条更加完整,互动更加及时,粘性也更为紧密3、弹幕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视频文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神话和价值观文化的背后总是承载着某种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传播伴随着社会主流阶层价值观的传递研究表明,传统的电视文本是典型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体视频在网上获得传播后,受众可对之进行评论,但其仍旧是滞后性的,受众多是独自一人观看在不参考他人意见的情况下,受众更多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自我的基础上来解读视频文本,更易受文本主导内容的影响弹幕视频的出现使得这一趋势在小众范围内有所扭转弹幕视频的出现为抵抗、解构文本的主导意识形态,生成、传播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新话语提供了场所在观看弹幕视频时,“弹幕族”们不约而同将主导文化的某些形态选作讥讽和取乐的材料对原视频的另类解说甚至颠覆性的评论引起不同程度的共鸣,产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视频本身的意义;而吐槽、调侃的另类解读则在为视频注入新意义的同时,传播了“御宅族”的话语在“槽点”爆棚的时刻,评论会占据大半个屏幕,观众与其说是在看视频,不如说是在整个吐槽的氛围中围观快语、寻找共鸣、发泄情感如B 站2013 年热播日剧《一吻定情》大结局,当剧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在一起”的雨中之吻镜头出现时,整个屏幕被来自各地的“贺电”弹幕铺满,这无疑是对央视“春晚”曾保持多年的“贺电”环节的借用和揶揄。

      ⑿青年亚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青春文化现象,“它所呈现的那种青春期的迷惘、矛盾、寻觅、冲动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扰始终是青年亚文化的历史宿命”⒀出生并成长于网络时代的青年,为逃避或隔绝主流意识形态及成人的文化钳制,在新媒介技术搭建的“高墙”内传递自己的文化,追求自治与认同用户长期观看弹幕视频,慢慢地甚至会形成自己圈内的“弹幕文化”作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支,“弹幕文化”已不再公然抵抗和反对传统和权威,而是采用拼贴、戏谑、反讽的手段调侃和讥刺,同时获取自我愉悦和狂欢三、仪式化的狂欢巴赫金将狂欢节上的一切庆贺活动、礼仪形式总称为狂欢式狂欢节具有广泛的全民性,所有的人都需要加入亲昵的交际,并且“只受时间的限制,不受空间的限制”⒁在光天化日的狂欢广场下,人们过着充满欢笑的“第二种生活”,摆脱了官方清规和禁忌的束缚,享受着随心所欲的“治外法权”,不拘形迹的玩笑、辱骂,滑稽的模拟、戏谑的嘲弄以及一切粗俗鄙陋都不受限制当下正处于信息时代,微博等自媒体使用呈现普遍化趋向,各类选秀节目风靡各大电视台,人们的个性解放、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提高都呈现出一种空前的上升趋势,由此引发的众声喧哗的民间狂欢文化潮流近年来也达到鼎盛,并受到公众热议和市场认同。

      草根们在自媒体舞台上,表达主体意愿,彰显自身个性在“游戏式”的狂欢中自由表达,从既定的社会阶层与身份秩序中获得解脱,充分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精神实质⒂任何文化形式都有仪式性的存在,而大多作为仪式存在的文化都会出现集体狂欢现象弹幕视频去中心化的“N 次传播”模式首先使狂欢成为可能:普通用户都可借助这一平台表达自身意愿,即时地互动闲聊其次,“弹幕的粘性能够唤醒受众的狂欢心理,是一种愉悦情感的存在⒃弹幕评论以简短的调侃、吐槽为主,对视频感兴趣的用户都能“插上一手”用户在评论时往往延异到其他各式各样的内容,视频本身的意涵被分拆打乱,所指时刻漂浮着,视频不断被曲解、解构和重构这些正是狂欢化的表现在弹幕视频这一虚拟的狂欢广场上,用户在满足了娱乐游戏和社交需求的同时,打破了原有身份和职位的界限,以“网民”“楼主”的身份平等参与,加冕成为传播主体,众声喧哗这是对传统传播范式的冲击与革新,亦是超越主流文化价值、边缘对抗中心的体现飞满屏幕的弹幕,产生了一种多重奏的复调式效果,这是一种建立在热烈氛围和绚丽色彩基础上的“多音齐鸣”,是大俗大雅、超越传统的狂欢化美学境界巴赫金说,“狂欢文化是一种节日广场文化,狂欢的节日广场总在不断地颠覆等级秩序、消除尊卑对立、破坏严肃统一、瓦解官方与民间的界限,让一切的中心边缘化。

      ⒄这和德里达表达的思想也基本一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