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5篇.docx
3页《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5篇《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1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2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习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 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