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与太平洋岛屿.pdf
2页美国与太平洋群岛 自美国独立以来, 就鲜明确定自身是新大陆国家,并独立于欧洲 美国当时 的外交政策是“孤立主义”1,早期时候,美国政府把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 军事义务, 不与外国、 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孤立主义有利于美国独立和发 展,尽可能较少与欧洲强国发生冲突,并且有益于美国发展本国的商业,特别是 航运业,远洋贸易 孤立主义期间正是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为美国 工业革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另一方面,美国对于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太平洋岛屿2,和处在封建社会晚期的东亚诸国采取的是有计划的控制和“干涉主义”,美国在完成“西进运动” 3后,开展有效的对太平洋岛屿的控制,由北到南,从沙俄政府购买阿拉斯加;派遣军舰占领夏威夷群岛, 并建立军事基地; 与英法争夺北马里亚纳、 密克罗尼 西亚、马绍尔群岛;美西战争后,控制菲律宾和关岛;两次世界大战后,占领或 控制原来属于日本和德国殖民统治的马里亚纳群岛,琉球群岛和中太平洋群岛, 并控制西太平洋的台湾,日本和韩国来抵制亚洲共产主义运动 美国控制太平洋群岛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军事战略意义, 控制西太平洋群岛 有利于控制海洋贸易线路, 根据 19 世纪末期美国杰出军事家马汉, “他认为制海 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
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 的舰队确保制海权, 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马汉也强调海洋军 事安全的价值, 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 陆军更大 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 中美洲地峡附近 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 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 利益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 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 ”4而西太平洋恰好位于日本—南洋贸易线上, 控制西太平洋岛屿无疑可以在战争时期切断东亚国家的贸易和供给,在19 世纪 末期,东亚发生几场重要战争如中法福州海战,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使得美 国注意到在东亚战争的重要性是控制海权,所以美西战争结束后, 美国就迫不及 待要求开放中国, 开始实行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排斥日本和英国在中国的势 力控制 其次是,太平洋群岛的经济价值,太平洋岛屿除珊瑚岛外,植物均甚繁茂, 生长着热带经济作物, 主要有椰子、 咖啡、可可、香蕉、菠萝、甘蔗、橡胶树等。
在沿海地带牧草茂盛, 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美拉尼西亚热带森林茂密, 盛产白檀 木、红木等珍贵木材,世界驰名太平洋岛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最重要的是磷 酸盐矿,分布在瑙鲁、 基里巴斯的大洋岛及所罗门群岛等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1孤立主义: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 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 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引自百度百科 2在太平洋岛屿中,除新西兰的南、北二岛外,其余绝大部分位于太平洋中部,地理特点和当地原有居民 的肤色、语言等特征,太平洋岛屿可划分为三大组,即位于西南部赤道以南,180度经线以西的美拉尼西亚 (意为“黑人群岛”), 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位于西北部绝大部分在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密克罗尼西 亚(意为小岛群岛) ,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延伸;位于东半部180度经线以东,南、北纬30度之间的波利尼西亚(意为多岛群岛) ,自西北向东南分布 3美国西进运动,是指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开始的向西移民的活动和对西部的开发,同时也是美国文化本土 化的发展历程储量居世界首位金、铜、铬、镁、石油等的储量也比较多。
此外,还有钴、银、 铝土矿等 波利尼西亚中部的莱恩群岛盛产珍珠沿海产珍珠和鱼类, 及后来的 海上石油与天然气; 同样也具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 一些岛屿保存大量的珍惜物 种和地质地貌,南太平洋也具有很高的天文观象价值 最后是,价值观念问题, 美国人认为太平洋文化和美洲大陆文化具有相识之 处,不像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美洲和太平洋都处在一个新阶段,属于新世界, 太平洋岛屿的居民对于美国文化具有很融洽的切合处,太平洋岛屿的生活方式具 有相当浪漫色彩的吸引力, 因为在美国人眼中, 那是一种简朴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受传统因素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