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教案4-苏教版必修.doc
6页《铁、铜与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 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传统模式,而是从人们熟悉的这些元素与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懂得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本节课主要研究的是铁、铜与其化合物的性质,根据新课程内容特点、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者情况的分析可丛三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两者性质上的差异.〔2〕从学生已有的金属与其化合物的旧知识迁移出铁、铜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3〕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与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与Fe3+的区别和转化.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思考化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三方面的结论要点,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二、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育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专题三第二单元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铁的化学性质.从学生已有的金属与其化合物的旧知识迁移出铁、铜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关于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启发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转化的实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过程.增加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设计,并组织学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可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观察、分析实验后,总结铁的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换的知识分析和解释,以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重点与难点:重点:铁的化学性质;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铁离子的检验难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三、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使学生掌握铁的化学性质(2) 使学生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3) 使学生了解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 使学生掌握铁离子的检验方法2、能力目标:〔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从铁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入,以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献身科学的热情.四、教学准备: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铁粉、0.1mol/LFeCl3溶液、0.1mol/LFeCl2溶液、FeSO4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铜片、毛笔、小烧杯、试管、试管夹.2、教师用品:与学生用品相同.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序号学习课题与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引入课题引出铁、铜可的物理性质.一、铁、铜的物理性质1、 回忆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2、 根据铁、铜在生活中的应用以与自己的体会,说说他们的物理性质,填入表3-4.归纳总结出铁、铜的应用以与物理性质.2二、铁、铜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的反应1、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铁、铜与非金属发生的一些反应.2、判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1、 指导学生铁、铜与非金属发生的一些反应.2、 引导判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32、与盐酸的反应1、思考铁与盐酸的反应Fe + 2HCl = FeCl2+H2↑Fe+2H+=Fe2++H2↑2、根据初中知识得出铜不与盐酸反应.3、 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1、指导学生书写铁与盐酸的反应.2、引导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43、与盐溶液思考铁与盐溶液的反应:Fe+Cu2+=Fe2++Cu2Ag+ + Cu = Cu2++2Ag1、 指导学生书写铁与盐溶液的反应.2、 引导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5注意点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发现铁既可以生成Fe2+又可以生成Fe3+.特别强调:A铜在反应中一般转化为正二价的铜的化合物.B 铁与氧化性较弱的氧化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反应转化为亚铁化合物.C 铁与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氯气,硝酸等〕反应转化为正三价的铁的化合物.6过渡,根据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活动与探究.三 Fe2+与 Fe3+的区别铁既可以生成Fe2+又可以生成Fe3+.思考Fe2+与 Fe3+有何区别?如何用实验方法加以鉴别?学生进行一系列分组实验验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分组实验验证7学生实验一:观察FeCl3溶液 和FeCl2溶液的颜色.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一得:Fe2+溶液呈浅绿色,Fe3+溶液呈棕黄色.8学生实验二:0.1mol/LFeCl3溶液中加KSCN溶液.教师指导下书写离子方程式:Fe3++3SCN—-=Fe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