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防治指引.ppt
12页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手足口病防治指南一、疾病概述一、疾病概述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传染源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传播道径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时间、空间颁布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防控措施防控措施(一)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1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诊断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有助于病例诊断,包括: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2.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
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重点救治3.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二)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1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2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3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要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4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5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6对新发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三)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到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诊,及时隔离四)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应对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区卫生局、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