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安縣玉米生產現狀 存在問題以及應對措施的研究.doc
7页慶安縣玉米生產現狀存在問題以及應對措施的研究1・慶安縣玉米生產現狀1.1玉米生產的區劃佈局與主推技術慶安縣的玉米生產按氣候類型不斷建立試驗示范區,采取試驗、示范、推廣滾動式前進的方式,抓好中心試驗、廣泛佈點,點面結合,在試驗、示范區中獲得信息反饋,以不斷完善組裝配套栽培技術體系1.2玉米種植規模、產量及效益近年來,由於各種增產、增收、提質技術的普及推廣與創新, 玉米單產有瞭顯著提高,平均單產突破540kg ,比90年代平均 每667m2增產130kg ,增幅32% ,每667m2增效益近200元1.3推廣組裝配套實用技術從70年代推廣玉米雜交種開始,經歷瞭 5次品種的更新換代,單產穩步提高,總產不斷提升,品質不斷優化,平均單產由 過去的200多kg提高到目前的540多kg,每667m2產量翻瞭一番多從80年代起,由於耕作制度的改變,雜交種的普及推 廣,單產和總產顯著提高到瞭20世紀90年代,緊湊型玉米 雜交種不斷湧現與推廣,技術措施概括為“一優二改三度”一優: 選用生育期120-130d的緊湊型優良品種,二改:一改不合理施 肥為配方施肥,二改大水漫灌為節水灌溉三度:提高種植密度、 提高整齊度和提高農機化作業程度;四是間(套)作玉米模式化栽培技術1.4政策扶持與技術創新,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在推進玉米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技術的創新,成果的 轉化與推廣,再加上國傢、省、市商品糧食基地建設、糧食豐收 工程旱作農業工程植保工程、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機補貼等 惠農政策的實施和擴展,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使農業生產 的外部條件有瞭明顯的改善,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市 玉米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瞭基礎。
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98 元比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 931元增加367元 増幅12.5%1.5龍頭企業的壯大發展,帶動瞭玉米產業的快速攀升近幾年,慶安縣糧食商品率不斷提高,由1990年的30%提 高到2007年的85%O糧食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市場經濟 的推動下,糧食生產形成瞭基地+公司+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再加上畜牧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使得市域及周邊地區專用玉米基 地穩步擴大,品種的更新步伐大大加快,通過龍頭企業的拉動, 為玉米吸納先進技術創造瞭條件,從而大大加速瞭玉米農業現代 化發展進程2 •玉米生產存在的問題2.1耕地面積減少,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和耕地減少導致人地關系緊張,今後隨著人口增加, 資源開發,經濟基礎發展的速度加快,以及農業內部結構的不斷 調整,工礦、交通、水利、城鄉建設等各類非農用地的需求不斷增長,耕地面積將會持續減少2.2農業科技含量低,生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投入產岀比有待提咼(1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由於體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推廣網絡 線斷網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主要表 現在鄉鎮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轉行搞行政,農技隊伍知識老化陳 舊,繼續再教育發展緩慢,服務手段嚴重滯後,缺乏必要的推廣 經費和試驗、示范基地,工作效率低,無法應對現階段各種農作 物發生的疑難病癥,影響瞭玉米產量的進一步提高(2)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率不高,制約瞭玉米生產發展。
還有大部分耕地屬傳統栽培模式,靠天吃飯現象嚴重;在施肥上還 不能實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重無機、輕有機,重氮磷肥、輕鉀 鋅肥,病蟲害防治上該防時不防,重癥才治的現象普遍存在2.3種子市場多、亂、雜,骨幹品種不突出近幾年來,由於種子行業的進一步改革,種子企業為瞭搶占 各自的市場,紛紛打造自己的種子品牌,在市場上各自為戰,甚 至未審定品種進行公開宣傳推廣,導致品種多亂混雜2.4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影響瞭玉米生產的再發展由於慶安縣的特殊自然條件,全市大部分為丘陵旱地,並且 土壤瘠薄,十年九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差,對全市玉米生 產極為不利25機械化程度低,比較效益低下,影響瞭廣大農民的種糧 積極性絕大部分鄉鎮農民仍然處在手工勞作、畜力耕作或小型機械 播種的傳統方式中,勞動生產力低下,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 的經營方式難以形成,再加上農業生產資料等一系列農用物資價 格的上漲,造成瞭農民投入增加,產出較低,種田積極性受到瞭 影響2.6糧食品質次,優質糧種植佈局分散,生產不規范近幾年國傢出臺瞭一系列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 惠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瞭農民種糧積極性但由於農田基 礎設施及其配套設施的不完善,農民缺乏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在 農業生產過程中重產量、輕質量,生產粗放,種植分散,播種、 施肥、管理、收獲不規范,優質糧種植混打混收,導致市場競爭 力弱,難以發揮糧食優質優價增效的目的3 •針對慶安縣玉米生產不足應采取的措施以及對策3.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玉米生產的綜合能力(1 )要以提高農業抗旱能力為重點,突出解決農業用水問題, 集中力量保護好原有水利配套設施,加強中小型水利工程後續建 設,發展節水農業;以旱井集雨為主攻方向,抓好節水滲灌、滴噴灌等重點工程(2 )抓好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工程,針對旱地地塊小的特點, 一方面要引進中小型的機械設備,用於耕地、耙耕、化肥深施、出來,從事第二、三產業,剩餘的土地采取租賃承包的方式,把 小地改造成大地,機械化作業,提高效率。
同時,要利用大型機 械強化坡改梯田地及滂窪地改土等項農田作業,為玉米生產註入 新的生機與活力(3 )種養結合,組建有機與無機相結合的地力培肥體系,采取雨養地耕作,合理輪作,作物搭配間套作等種養結合方法,提 高地力,達到增產、增收、增效、提質的目的3.2強化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力度,形成多元化種植格局玉米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改良,關鍵在於優良新品種的引進 和示范推廣力度,在積極引進新品種加強試驗、示范的同時,對 篩選出適宜於當地種植的新品種要加大力度推廣,加快品種的更 新換代步伐,提高良種覆蓋率在加快新品種引進的同時,由目 前單一種植普通玉米轉變為高油、高蛋白、高淀粉及特用(專用)1=1玉米齊頭並進的多元化玉米種植格局如鮮食甜玉米、糯玉米, 食品原料及飼料用高油和高蛋白玉米、工業用高淀粉玉米,蔬菜 食用筍玉米,爆裂食品玉米、青貯飲料的青貯玉米3.3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整體科技水平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技術培訓體系,病蟲預測預報防治 體系,農業氣象體系等建設,完善科技成果通向農業生產的橋梁 和紐帶,在試驗、示范工作中縣、鄉兩級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落實專用土地開展試驗示范推廣工作,管理上由縣鄉村三級科技 人員統一管理,同時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特定的品種生理特 性及所需的生態、土壤條件,研究制定相應的優質、高產栽培技 術規程,做到良種和良法有機結合,降低玉米生產成本,提高種 植的比較效益3.4持依法行政,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要根據國傢有關的政策、法律、法 規制定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措施,同時加強對土地開發項目的嚴 格管理,禁止一切亂征濫用耕地行為,形成嚴格的政策體系3.5強化質量監測體系,加快玉米無公害生產進程完善和實施優質無公害玉米地方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建立 玉米無公害生產監測中心,為農戶和企業提供公正、權威的質量 標準。
選擇一些條件好的鄉鎮率先進入無公害生產試點,逐步建 立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推動全縣玉米無公害生產的發展3.6健全玉米產銷信息網絡,促進訂單生產發展建立健全玉米產銷信息網絡,加強玉米產前、產中、產後信 息服務,避免產業盲目無序發展逐步實現各品牌營銷對路網絡 鏈條,有效解決農民"賣糧難”和優質不優價”的銷售問題,促進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