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小松鼠找花生果》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docx
6页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小松鼠找花生果 》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并能用自言自语说话 3、经历品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片) 1、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出示课题:小松鼠找花生果 [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 二、朗读生趣,深入感知 1、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们出发了! 出示图一:一片花生地 2、瞧,那儿是什么呀? 学生按图想象说话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说话 [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说话,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 3、这么美的景色到底是什么呀?小松鼠也有疑问了 ⑴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 生仿读:自由练读rarr;两人分角色配合读rarr;一人分角色读 ⑵听了蚯蚓的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呀? 学生转变角色想象练习说话 ⑶(师引读)小松鼠也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它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生接读) [在朗读上,根据学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通过学生不同角色转变,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以读代讲,很有实效] 4、于是它就行动起来了 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以后,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⑴理解每天 ①小松鼠前天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昨天又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③今天呢? 噢,这就是每天 [承上启下,想象理解,通过从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个结论,充分感知每天所强调的意思,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 ⑵理解自言自语 ①师表演自言自语,创设情境: 怎么搞的,笔去哪儿了?怎么找不到了?(师边寻找边嘴里嘀咕) ②说说刚才老师在干什么呀? 生用自言自语来描述,也可以用其说话。
[通过实际情景再现,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 ⑶对了,小松鼠心里可着急了! 出示第四段并指导朗读第四段,通过言语神情来表现 5、小朋友们,花生果到底上哪儿去了?现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诉我吗? (在泥土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交流:我从爷爷奶奶那儿知道的;我在乡下亲眼看见过的;文中蚯蚓说的) 6、指读蚯蚓的话 [不仅与书本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一切来源于生活,要学会细心观察生活] 三、想象说话,表演激趣 1、原来花生果并没有丢,全在泥土里呢!真是虚惊一场! 小松鼠知道后会说些什么?它以后又会怎么做? 全班交流 2、你们有兴趣演一演这个故事吗? ①自由读课文后小小组练习表演 ②小小组汇报表演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表演故事的语言实践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与光彩] 四、保存趣味,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 (土豆、芋艿、红薯、藕) 2、还有这么一篇童话,题目是《猪小戒找花生果》今天,我们和小松鼠找到花生果了,猪小戒找到花生果了吗?它又是怎么找的?课后我们一起瞧瞧去! [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 五、自主学习,师生共写 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知道了这么多植物的生长规律,我们还要学几个新的生字 出示:言、语、结、谁 1、小小组学习: ①先自己观察,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再帮它找找朋友 ②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比如:结构、位置、笔顺等) 2、师范写,提示 3、生描红、写字 [给予学生提示与要求后,让学生小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参与到其中适当点拨、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生字,学生激情更加饱满,更为主动,师生互动学习更为融洽,气氛热烈,收到实效,体现了课改精神] 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