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前景.doc
8页湖北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前景【摘要】本文以湖北省演艺集团的转企改制为例阐述了文艺演出院 团体制改革的湖北实践,认为搞好新世纪的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必须 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巩固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关键词】文艺演出院团文化体制改革 转企改制一、湖北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湖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也在经历 变革和发展截至2011年12月31 口,全省100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 转企改制38家,撤销10家,划转为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25家1、转企改制破冰前行2011年5月,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发文,耍求各地加快推进国有文艺 院团体制改革7月15号,湖北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国有文艺 院团体制改革以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 “五个一批”路径强力推进7月27号,湖北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 建动员大会召开省歌剧舞剧院、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省话剧院,及湖 北剧院、省文化艺术器材公司、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七家单位整体转制为 企业,组建湖北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文艺院团的改制和整合同 时进行湖北省演艺集团于2011年10月13 口挂牌,11月3 口正式成立。
2012年湖北省演艺集团转企改制基本完成2、 艺术盛宴惠民演出湖北省演艺集团组建挂牌后举办了 2012大型文化惠民演出季,近200 场演出为江城市民带来丰富的文化艺术盛宴,演出季从11月1日持续至 12月30日,惠及20余万乡亲父老3、 紧锣密鼓好戏连台2013年伊始,从2月12 口(正月初三)一直到3月6 口,湖北省演 艺集团省戏曲艺术剧院分三个演出队,奔赴全省各地演出,受到当地观众 热力追捧,鞭炮声声点燃了群众的热情,幺台满满送出了老乡的温暖4、 打造品牌摘金夺银湖北省演艺集团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保留 剧目大奖;大型原创主旋律话剧《信仰》荣获2012年中宣部“五个一工 程”奖和中国话剧金狮奖;土家风情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入选文化部 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项目,并完成电影摄制, 即将公映;新编楚剧《英雄结》入围第二十六届梅花奖评选5、 产业经营大幅增长2012年,湖北省演艺集团转企改制基本完成,荣获“中宣部全国文化 体制改革先进单位”、“文化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荣誉称号去年,全集团实现总收入1・39亿元,其中经营收入为6243 Ji 元,同比增长23. 5%;集团演出经营单位和三大院因所属8个演出I才1体共 完成演出1205场,同比增长49. 7%,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湖北省演艺集团组建以來,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百业并举、白手起家,演职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砥砺奋进, 精品创作、文艺演出、产业发展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湖北省区县级戏剧院团现状(以黄陂楚剧团改革为例)1、 黄陂楚剧团现状楚剧I才I为区文体局下属二级事业单位,经费形式为差额拨款,核定编 制为73人,现有演职员工103人(包括退休职工23人),其中副高职称 22人,中级职称19人主要社会功能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实现文化搭 台、经贸唱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楚剧艺术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围 绕中心,举办各类大中型演出活动;二是开展送戏三下乡演出,丰富农村 文化生活;三是挖掘和整理楚剧艺术资料,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打造艺术 精品2、 黄陂楚剧团发展受阻的原因(1) 关于受众戏剧的现状,落寞多于无奈中国戏剧在20世纪80 年代中期始陷入危机,主要是受制于外在坏境的恶化,多种娱乐方式的崛 起抢夺了戏剧的受众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戏剧丧失了以前在娱乐业 的霸主地位,从电影工业兴起、电视普及到互联网迅猛发展,戏剧不断遭 遇强有力的挑战2) 关于市场一面是省级转企改制后的楚剧团深入乡镇演岀,一 面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楚剧团常年在基层农村田头地尾的演出。
国冇的 黄陂楚剧I才I如何在艺术传承和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是黄陂楚剧团乃 至许许多多的区县级戏剧团面临的难题3) 关于体制戏剧界对改制始终存在诸多疑惑和忧虑,多数戏剧院团、尤其是基层院团至今仍处于被动观望状态,很少有主动积极地应对 戏剧院团体制正面临的这一重大转折的计划与举措长期形成的僵化和低 效率的国有剧团体制导致了戏剧团冃前的困境4)关于演出场地黄陂前川作为黄陂区政治、文化、经济的集中 地,有近30万常住人口,却没有一座标准的剧院,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需求3、面对困境,黄陂楚剧团不断寻求突破(以获奖作品《少年花木兰》 剧目为例)(1) 以剧目教学,演出中培育人才面对种种怵I境,黄陂楚剧团紧 抓人才培养,通过创新采取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措施:一是通过剧目的排 练对艺术学校定向班的学生进行教学,要求导演既导戏又教戏,并配备多 名技术指导人员下排练场二是主要角色花木兰由两人饰演,一大一小, 小花木兰派了三个学生,大花木兰则有四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 的学习机会三是增开十堂理论知识课,由主创人员讲课,内容有如何读 剧木、如何撰写人物小传、如何认识戏曲的特点、《少》剧音乐的创作、 舞台审美等等。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少年花木兰》是一出教学剧目, 是黄陂楚剧团在搞艺术创作的同时把学生从剧目成品教学向人物塑造过 渡的尝试2) 锐意进取,创作中“三贴近”黄陂是木兰的故里,为弘扬木兰 文化,打造地域品牌,提升黄陂形象一定耍做好木兰题材但是,关于花 木兰的题材有很多,前几年美国的动画片《花木兰》大获其利,国内的如 豫剧常香玉和各地剧种都将花木兰的人物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淋漓尽 致,几乎是资源殆尽为冲出重重包I韦I,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黄陂区决定 以自己家乡的英雄为主角,创作一部描写少年花木兰成长经历的戏曲作 品,并以本土剧种楚剧再现这一故事过去的作品都是写木兰从军,而黄 陂楚剧团选取的是从木兰出世到她从军前这段其他艺术作甜从未涉及的 经历剧中除保留了黄陂的地方特色语言和楚剧木身的特色语言外,其余 的基本是以武汉话为基础的“汉白”,这样更利于这出戏的传播和与观众 的沟通于是黄陂楚剧团排演的新编古装戏《少年花木兰》,用“出世”、 “练武”、“采药”等六场戏,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小木兰 (3) 勇于创新,传承中融入新元素黄陂楚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新编传奇楚剧 《少年花木兰》为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融入 了现代舞蹈、儿童游戏、皮影戏等元素。
为增强该剧的地域性,编导还让 故事发生或出现了黄陂的双龙镇、道教圣地东泉观、青狮岭(木兰山古称) 等地方4)顺应潮流,改革中摸索前进黄陂楚剧团根据市场需要,全方 位创新作品,在艺术品格上追求现代性,同时强化戏曲的特色,严格遵循 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按照楚剧的平民化、地方化、通俗化、生活化等特 点,使成品俗而不俗,刺激消费为调动演职人员创作热情,黄陂楚剧团 先后实行全员聘用制、末位淘汰制、联场计酬制、演出经纪人制和H标管 理责任制等措施,在用人体制创新、分配制度创新以及经营观念创新上下 工夫三、前景展望1、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并顺利完成阶段性目标按照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冃标,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加强资源整 合,全面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截止到2012年10月, 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 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 行单位等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各省(区、市)已基木完成有线电视网络 整合;全国21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按照“转制一 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径,完成改革 任务的院团有2100家,占总数的99. 86%,其中转企改制占61%;全国3388 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已冇3271种完成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6. 5%0 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29万多个。
2、文化产业逐年增长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裹胁寒意而來即便是金融危机肆虐,我国文 化产业仍然逆势上扬,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8个百分点经济危机使人 们认识到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近几年来,全国各级艺术表演 团体人力开展艺术创作和生产,在繁荣演出市场、传播先进文化、开展艺 术教育、提升全民素质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部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艺术表演团 体总体发展情况是:机构人员稳步增长、创排和演出条件有所提升、演出 规模持续增加、演出收入快速增长、社会效益冇力彰显、艺术院团转企改 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新型评价机制的引导下,2011年全国文艺院团演 出场次达155万场次,比2008年增长71.2%;演岀收入达52. 8亿元,比 2008年增长157%o3、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积极开展中外文化对话,办好“中国文化年”、“中华文化周”、“欢乐 春节”等对外文化活动,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宽,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已 建立多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并投入使用新华社驻外分社数量已达160余 个,实现了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
中央电视台开通6个语种7 个国际频道,实现在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主流媒体海外传播力和影响 力明显提升文艺演出院团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国家文化年、中国文 化节、“感知中国”等甜牌活动,打造好“欢乐春节”等文化交流新品牌四、结语今后无论体制如何改革,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作为艺术通向观众的桥 梁,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艺术教育与推广,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 演出服务体系,在剧H编撰上,使满足大众需求、体现艺术精神、弘扬社 会主流价值三个方面的演出内容协调发展,并在内容上不断注入更多创意 和创新内容,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与活力文艺演出院I才I体制改革,必须 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巩固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同步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不断增强针対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 力,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推动社会进步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口报,2011-10-19.[2]蔡武: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z]・ 2012.:3]马敏、杜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评估及其发展方向一一以 艺术表演团体为中心的观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责任编辑:刘冰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