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docx
22页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编者按: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中 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作了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 :“请教关于我国计算机发展的 12 个问题”汪院士认为,计算 机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原因就是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因此,他 把自己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问题提出来,向各位专 家求教本版今天特刊发汪院士的 12 个问题,供计算机界人士 参 考欢迎大家见仁见智,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有人认为:从图灵机的可计算理论可以得出“可计算” 的三个前提:必须把问题形式化;必须有一个算法;必须有合理 的复杂度请问:我们是否应尝试突破、并有可能(或部分地)突破这 些前提?还是只能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创新?二、有人认为: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认知过程是并行的、开 放的、多维的、归纳演示的;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对 有限种符号的有限长序列、按照事先编定的程序、对这一序列作 有穷的变换,从而得到一组新的符号请问:这两个过程的不一致是形成人与计算机间存在隔阂的 主要原因吗?尽量使两者一致是否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 能技术的主要努力方向?三、有人认为:软件的作用就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翻译成某种 特定的计算机所能接受的处理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 件的关键技术已从 60 年代的编码、70年代的设计、80 年代的需 求规约,发展为 90 年代的“需求工程”时代面向对象、软构件、 分布处理、网络计算、可视化计算、并发工程等都是“需求工程 ”时代的产物请问:“需求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否是为用户提供“一揽子 的解决方案”?如何判断下世纪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趋势 ?四、有人认为:数字计算机的发明是 20 世纪最大的科技成果,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将全面和深刻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请问:即插即用、最优化、自适应、沉浸化、人机和谐等都 曾是模拟计算的优点怎样判断在更高层次上的数模混合?是否 在将来某时会提出BeingAnalog?我们为此应做哪些准备?五、 有人认为:以往的通信都是面向连接的,而Internet的 最大优势是面向非连接的;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 合是 21 世纪初的发展趋势;实现全光通信后传输速度将大幅提 高请问: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是什么?除了把面向连接和面向 非连接的特性进行全面融合外,还有哪些主攻方向?它们将需要 什么支撑技术?产生多大影响?引发何种应用?带动哪些产 业?六、 有人认为:为了能够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信息业,我 国必须具有研制高性能芯片的实力,但从高性能、通用的 CPU 入手并非最佳途径,而应扬长补短,从 System on Chip 入手。
请问:如正确,我国应优选什么 System 入手?应优先加强 哪 些设施和支撑技术?如何确保科研、应用和产业的良性循环?七、有人认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应面向网络计算的需求目 前,应研制“简约的Client”和“功能强大的Server”Client 应逐步实现Smart,而Server应遵循SUMA准则(即Scalability、 Usability、Manageability 和 Availability 可扩展、好用、可管理、可用)未来,Client将是P3C或算通机(Compunicato r),而 Server 将最终发展成 Virtual Server Environment请问:这样一个预测准确吗?如果基本准确,这种Client和Server 将采用那种体系结构和基础软件?衡量它们性能优劣的 指标又将是什么?八、有人认为:我们必须研制面向中国人的计算机系统,它 应包括“中国人好用”的主机、软件、输入/输出、网络系统以 及开发工具和环境请问:怎样才是“面向中国人”的计算机?与一般的计算机 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为研制这种计算机,应该优先突破哪些基础 理论和关键技术?九、有人认为:阻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建设增值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瓶颈是对信息资源建设的轻视,这是 “重硬轻软”最严重的反映。
请问:轻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症结在哪里?是认识问题,管理 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在信息资源建议中,人们期盼的是由知识 所增值的效益,为此应攻克哪些关键技术?如何由此分析未来信 息产业的利润来源?十、有人认为:信息安全是最迫切的问题,有巨大的产业前 景为此,应研制自己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专用网络、 网 络软件,严格推行登录制度、身份认证、密码„„请问:在充分发挥信息的共享优势的前提下,什么是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什么是应优先突破的信息安全技术?一、有人认为: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新概念、新技 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大学 里忙于向学生讲授新技术于是教材成了“产品手册”,授者是 “现学现卖”,学者是“忙于磨刀、很少宰鸡”请问:应当如何改进当前的计算机科学的教学状况?十二、有人认为:对以上问题进行求解时,应考虑如下前提 :必须能够继承以往积累的应用软件的成果;必须遵循国际上已 经制定或流行的标准;预期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 请问:这些前提条件是限制了创新,还是“继承发展”必须 遵循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摘自 2000 年 4月30 日《生活时报》,作者:汪成为)答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2001 年 08 月 30 日 10:50 新浪科技王迪兴/文在今年 5月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中国工 程院院士汪成为作了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请 教关于我国计算机发展的 12 个问题”。
汪院士认为,计算机之所 以能迅猛发展,原因就是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因此,他把自己 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问题提出来,向其他专家求教我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多年,有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 作答,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正首先,我认为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仅就某一个别 问题泛泛谈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企求在现有计 算理论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应予整体考虑,必须提出新的 理论与技术,给出一揽子解决方案现就十二个问题,分别回答如下:一、有人认为:从图灵机的可计算理论可以得出“可计算” 的三个前提:必须把问题形式化;必须有一个算法;必须有合理 的复杂度请问:我们是否应尝试突破、并有可能(或部分地)突破这些 前提?还是只能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创新?答:可计算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计算理论问题,在特定的理论 框架中有特定的形式与内容众所周知,图灵计算理论存在很多 难以解决的难题,如形式化悖论、二值逻辑悖论、确定性悖论、 总线瓶颈、与背景及环境信息分离、计算复杂性问题等等这些 问题在图灵计算理论框架中,可以说很难得以解决我们认为,计算理论必须解决三大问题:一、状态转换及其 效率问题二、状态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既状态的自组织问题。
三、状态转换的自适应控制问题很显然,图灵计算理论没有解 决第二及第三个问题,相应的状态转换形式与内容难免具有局限 性假设在状态自组织的前提下解决状态转换的效率及状态转换 的自适应控制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理 论及技术问题的解决见笔者《自组织计算原理及技术》一书显 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尝试突破的问题,而是必须突破的问题, 想在现有的计算理论框架内修修补补,肯定无济于事!二、有人认为: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认知过程是并行的、开 放的、多维的、归纳演示的;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对 有限种符号的有限长序列、按照事先编定的程序、对这一序列作 有穷的变换,从而得到一组新的符号请问:这两个过程的不一致是形成人与计算机间存在隔阂的 主要原因吗?尽量使两者一致是否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 能技术的主要努力方向?答:使两者一致肯定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的主要努 力方向人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区别,是人在处理信息时能 始终以背景及环境信息为基础,并能双向实时交互作用,不同层 次的信息处理或状态转换能够形成反馈环路而计算机在处理信 息时则始终与背景及环境信息隔离,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或状态 转换亦互相隔离。
要害在于未能解决上述计算理论中的第二及第 三个问题——即状态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状态之间不能实现自适 应控制解决这一问题,其实质问题是解决计算机与人脑神经网 络的同构同功问题,只有给出复杂系统的共性描述模型——准全 息元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解决状态转换及状态转换的控制问题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谓的准全息元数学模型,是一种组合数学模型,或准全息 空间状态表示模型体现了整数之间的加减、有理数之间的乘除、 实数之间的乘方开方、对数反对数运算关系是系统论、控制论 与信息论的统一定量形式化描述模型;是元逻辑、元算法与元数 据结构的有机统一描述模型;同时是自组织或涌现原理的描述模 型三、有人认为:软件的作用就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翻译成某种 特定的计算机所能接受的处理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 件的关键技术已从 60 年代的编码、70年代的设计、80 年代的需 求规约,发展为 90 年代的“需求工程”时代面向对象、软构 件、分布处理、网络计算、可视化计算、并发工程等都是“需求 工程”时代的产物请问:“需求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否是为用户提供“一揽子 的解决方案”?如何判断下世纪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趋 势?答:在计算机科学中,软硬件功能互为标本,既软件功能是 标,硬件功能才是本,本的功能强大,相应的标的功能就会弱化, 本的功能低下,就不得不用标的功能弥补本的功能不足。
认为软 件的作用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翻译成某种特定的计算机所能接受 的处理过程,并非本该如此,而是计算机硬件功能与人脑功能的 差别所致假设计算机硬件功能与人脑功能具有同构性,就不存 在用软件翻译或解释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绝不能就事论事 硬件的基础计算性能低下问题不解决,单凭软件是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的仅以上述状态的自组织问题为例,如果靠软件解决, 肯定面临组合爆炸问题因而只有在元逻辑、元算法、及元数据 结构统一的基础上,给出非图灵计算模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 路而“准全息元数学模型”则是目前唯一有效、且能工程实现 的非图灵计算模型只有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分段编码及处理,及硬件本身的计算性能低下的问题我们认为:人脑处理信息与接受及表达信息意义分属两个功 能层次,一是状态的组合与分解层——包括子系统功能的整合功 能;二是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层——包括内外状态的编译码转换功 能在两个功能层次中,信息的传递与转换都是实时性的表达 具体的符号意义,要靠子系统功能,如子系统功能不存在,光用 符号表现不出具体的行为及具体行为意义尤其是一个复杂的行 为序列,还不能用单一的子系统功能体现,而是必须要有多种子 系统功能通过功能互补作用体现,如各种感官通过互补定义感知 同一个对象,各种效应器官通过互补定义表达同一个问题。
一个 复杂的概念亦需多种定义方式的互补作用,才能有效地表达及交 流如一个感知对象最起码要有图像、语言及文字三种定义,且 定义之间一定要有一种内在的元逻辑关系,且以交互作用、互相 触发的动力学元结构为基础互相检索这种元结构集运算、存储、 交换与控制功能于一体,在感知信息的同时能够记忆、传递、处 理及表达,在表达的同时亦能记忆、传递、处理及感知,且各种 感知与效应器官之间能够并行交互作用符号虽能记忆、传递、 处理,并代表特定的意义,但特定的意义只能通过具体子系统功 能来体现及定义,通过不同的编译码方式相互区分而在图灵计 算模式中,处理与感知及表达过程是分离的,处理过程的本质又 是串。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