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笔墨形式-中国画的主要艺术表现语言述评.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2708088
  • 上传时间:2021-10-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笔墨形式中国画的主要艺术表现语言述评  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其在传统的中国画审美观念及文化结构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作为视觉艺术的中国画,是以笔墨来表现事物的如果说西画是由体、面和色彩编织成的交响乐,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水墨组成的协奏曲中国画中的情趣与意境中的笔墨形式是中国画的主要艺术表现语言中国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技法和经验,并形成了中国画“笔与墨”独特的表现技巧和风格,创造了中国画艺术的辉煌  “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也是中国画的精髓中国画的艺术形态中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其独特的笔墨表现语言是中国画家思想情感再现于画中的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是中国画的民族风格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意境”决定了其表现形式,对表现形式的研究又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推动了中国画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笔墨之为表现技巧,其理既深又浅、既概又微、既抽象又具体、既难又易,玄乎其玄笔墨既为内容之规定又超于内容之范围;笔墨既可变又不可变可变者性情也,不可变者规律也故以笔言墨当以意、理、法、趣求之石鲁曾提出,“画有笔墨则思想活,无笔墨则思想死;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笔墨奴隶矣。

      画家在作画时要强调“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这是因为笔迹必须以墨色去显现,墨色又随着笔迹而显露有笔无墨、有墨无笔,都不能统一表现中国画的特征潘天寿先生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笔骨墨肉”之说法,一语道破了笔、墨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笔”与“墨”如同骨与肉不可分离,两者的结合创造了丰富的笔墨艺术语言,体现出中国画“气韵生动”的意境和追求行云流水,刀斫斧凿,风雷挟雨,绘花绘其馨、绘水绘其声等,这些形象化语言即是中国画创作中所追求的“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所追求的意境古人云:“墨即是色、色即是墨笔墨中用墨就是像用色,墨的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明暗等墨是黑的,但中国画却有“墨分五色”的说法,五色是指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浓淡不同的水墨可代替各种色彩中国画强调用墨要有浓、淡、干、湿之分,只干不湿太干枯,只湿不干太臃肿,浓淡干湿结合起来变化生动才有气韵另外加上笔墨中“线”的刚柔强弱、虚实大小、长短粗细等变化,才能达到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所以说笔墨中不同风格的线条都离不开运笔用墨的变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黑白表现出创作者对物象坚硬、柔软、枯荣、苍润的心理感觉及审美感受,心理感觉因素随着对外在形式的想象而具备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笔墨的运用是同画家的情感、思想糅合在一起来抒发作者情感的,从而达到笔墨传神的目的  中国画的创作主要是以笔墨为主笔墨中的“苍”和“润”是相反的、矛盾的,一般用墨苍了就不能润,润了就不能苍有人作画先用干笔擦后用湿渲染,这实际不是高明的表现方法真正笔墨有功力的画家,应该每笔下去都是又苍又润,所谓腴润而苍劲,达到了对立因素相统一的效果,这是画家们经过长期实践磨练而成的,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说明拿粗线来说,笔内含水分不太多,行笔涩重有力,因而能把笔内水分挤出来,这也是许多画家长期以来通过实践得出的经验杜甫诗云:“元气淋漓幛犹湿这是对水墨画的一个很高的要求水墨画用水不容易,墨中水分不宜太多,而笔墨得法,画面就会产生水墨淋漓的效果所谓用墨的变化应是微妙的变化,一笔中就有浓有淡会让人觉得很新鲜,但如果笔笔都有浓淡变化,就会使画面花、乱,从而破坏了画面整体,失去了效果齐白石画虾,基本上是用一种墨色,通过用笔的顿挫、轻重,产生虾关节伸缩、虾体透明而有弹跳力等新鲜感觉八大山人也一样,极强的整体效果及细致的变化使画面显得统一和谐,浑然一体他们用墨,少有忽浓忽淡、浓淡悬殊的地方古人讲笔墨,要“无起止迹”,因为客观事物都是浑然一体的,笔墨的痕迹要与自然形象紧密结合,让笔墨的形象变化为自然的形象。

      笔墨原为表现客观物象,笔墨若脱离客观物象就无存在的必要了在中国画中,笔墨是抽象的点、线、面或者是从属于物象的造型手段,但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远远超过塑造客观物象本身的要求,在作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笔墨和线条的表现来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念,并在画中体现画家的品格和风格笔墨会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画家的人品和情操、感受和激情,所以,古人总结出“人品即画品”的道理,这个道理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可以说,中国画的笔墨是以写意、写神、写心为目的的,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家所掌握的笔墨精髓,是画家运用天地、自然、宇宙万物来领悟中国画用笔之法的结果,正如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说,“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中国画家以高度的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审美理念,运用线条和笔墨表现出中国画所呈现出的点如山颓、摘如雨丝、仟如丝毫、轻如云雾的感觉,正如“去者如鸣风之游汉,来者如游女之入花林”  作为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主体,“笔墨”是一种随着社会变化不断发展丰富的元素,它既能使艺术形象得以分解,又能使视觉形象得以组合掌握笔墨的变化,应对形象全面分析,理解构成形象的主要和次要结构,更应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起伏转折与内在筋肉的作用、外部表情和特征的微妙关系等,才能胸有成竹地呈现笔墨的效果。

      笔墨的变化过程就是形象的构成,艺术的实践不能违背客观的规律,笔墨的运用和发挥也不能违背形象的具体结构,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形象中的复杂结构,是绘画用笔用墨起伏转折的造型依据;笔墨中的虚实浓淡可以显现形象的凸凹,形象中的体和面,是线条长短勾勒和粗细交错并用的全面概括笔墨的用法,有其各自不同使命,但又彼此互相关联没有笔法的形体概括,就无从以墨法去充实精神,故笔法用以树立形象和结构的起伏,使形体各部的阴阳虚实得以协调统一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时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墨以随笔之一言,可谓尽泄墨之秘也意思是说,笔墨没什么奇妙的,要以笔取形、以墨随笔,在运用的时候,两者都要紧密结合形的需要而又发挥不同作用,各自担负不同的使命,所以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要完整地表现出一个形象,没有善于用笔墨的技法,就无法获得较高的艺术效果 各种物象形神状态,笔墨之间的交错和浓淡参差微妙的变化形成,需要从造型的规律或某些基本原则出发去弄清楚如行笔主要是勾勒线条概括形象,而概括的线条要从具体形象结构出发形象的具体结构是构成“骨法用笔”的主要因素,骨法具体表现在形象凸凹起伏转折之间,什么样的骨骼形体就产生什么样的形神特征,就需要什么样的笔法墨法去表现,于是就创造了各种构线法或各种皴擦法体现形和神的质感。

      至于笔墨的轻、重、虚、实或浓、淡等变化,也都是客观物象的形迹,画家不过是顺应表现客观物象的需要而有所取舍反对不适当的主观臆造,应取之笔而犹豫不定或主次不分、结构不明,如果不能明确用笔的道理,又焉懂得墨法的妙处?墨之所以要有法者,亦犹如意笔法之能起造型的骨干作用一样,如果墨法不具,墨也就无法去烘托形象古人作画的一笔一墨,是非常严谨地结合客观物象的形神,充分发挥笔墨的妙用只要深入学习和体会古人的经验,在写生中联系自己的心得,自然就能从物体形象上看到什么是笔法和墨法了  中国画的笔墨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观、智慧、修养和创作意念数千年来笔墨的表现技巧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不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在发生变化,中国画的民族风格和笔墨艺术手法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深入研究探讨中国画笔墨艺术的生辉和再现,发扬优秀的传统笔墨技法,创造一种符合新时代创作需求的笔墨技法去表现新的生活,并赋予中国画新的意义和内涵,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物质材料、新的构成形式创作出新的中国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再创造,才是我们所面临的承前启后的重任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