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德国完全中学毕业考试的改革:基于考试科目及高校入学权的考察.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罗崇****屋
  • 文档编号:170264734
  • 上传时间:2021-03-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8.17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引言完全中学毕业考试(Abitur)在德国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1]十八世纪末的德国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现代国家,当时的大学入学资格不仅标志着社会地位,也是一种财产,于是国家需要按照一种功能性的标准来对大学入学资格进行整顿完全中学毕业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就是应这一需求而产生的在十九世纪,高考是公民教育观念和成绩观念的集中体现,获得完全中学毕业资格者即可从大众之中脱颖而出但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扩张进程中,上述现象已经被改变,教育扩张使得高等学校普通入学资格证书(这是官方名称)的获得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德国的第一部高考条例由普鲁士于1788年颁定在当时,普鲁士是德意志联邦最大的邦国,也是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中最大的邦,因而在教育政策方面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德意志各邦国(现在的联邦州也是这样)拥有文化自主权,因而可以颁布自己的高考条例当时还用过诸如“成熟考试(Reifeprfung)”或“毕业考试(Maturitsprfung)”(南德地区)等名称来命名毕业考试1874年缔结的关于相互承认高考证书的协定确立了这一具有约束力的框架德国的大学入学资格最初只能在学习古典语言的完全中学获得。

      这种完全中学在19世纪初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中才成型在这类学校中,学生首先要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还要学习法语,此外还有数学、德语、历史、地理等科目但是,这些重点科目的设置从19世纪中叶起就饱受争议,尤其是普鲁士直到1890年还要求学生掌握拉丁文写作的做法备受批评十九世纪上半叶,很多城市开始出现一些不遵循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的高级学校这些学校以“现实的”教育产品为目的,例如新型的外语和自然科学等但这些学校最初是不可以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资格的,例如教授新外语的实科完全中学(Realgymnasium,即九年制实科中学,这种中学也教授拉丁语)和以数学及自然科学为重点学科的高级实科学校(Oberrealschule)于是,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分之一的时期,这两种学校的合法性饱受争议到1901年,它们虽然最终获得了与教授古代语言的完全中学同等的承认,但新型学校的毕业生必须比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再多考一次笔试所追加的考试内容包括:一篇德文作文、一次数学测试、将一篇文章翻译成拉丁文、翻译一篇希腊文文章这种三轨制对普鲁士和其它德意志联邦的高级中学学制结构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的改革。

      21972年以来的完全中学高级阶段和高考1972年6月签署的联邦文化教育部长关于重整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的协议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一改过去各类中学原有的在班级组织中上课的传统变革后的高中课程体系开启了学生个人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同时又追求一种共同的基本教育,要进行一种“深入的普通教育,培养共同的学习能力和科学基本素养”[2]但是,高中改革措施付诸实施后很快就受到了争议,并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经历了大量变动,这使得1972年改革的基本要素已不复存在就高等学校普通入学资格而言,学生从完全中学或综合中学(Gesamtschule)的高级阶段成功毕业即可获得这一资格高级阶段指的是11/12年级或12/13年级,这取决于学制的时长——这也是16个联邦州十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3][4]高等学校普通入学资格也可由在各联邦州名称各异的那些进行职业教育的高级中学授予这些学校也开设各种为职业工作做准备的科目,并在异于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的条件下颁发毕业证2015年有6.5%的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和34.7%的普通教育学校毕业生获得了高等学校普通入学资格[5]巴登符腾堡州获得高校入学资格的职业教育类学校学生占14.8%,而这一比例最高的州高达29.1%。

      但是十年前的一份研究显示,在巴符州的高考中,同等分数上的职业类完全中学(技术型的除外)毕业生在数学和英语科目达到的能力水平比普通教育类的完全中学毕业生低[6][7]另外,在1970年前后,德国还设置了专科高等学校入学资格(Fachhochschulreife),这是通向高等专科学校(近来也包括应用科学高校)的资格它由学校部分和职业相关部分两部分组成就学校部分而言,学生原则上在11或12年级结束后即获得入学资格;就职业相关部分而言,要求获得入学资格需要完成一项至少为期一年的职业实践、一次完结的职业培训或一次专科高中11年级的实习2015年有11.8%的毕业生获得了专科高等学校入学资格,其中只有少数是来自职业学校的[8](一)1972年高中改革之后的高考根据1972年的新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资格设置了一个基本要求的共同底线,此外再加上两到三门可选的学术性科目的各自特殊要求这些基本要求首先包括一个必修课领域,这个领域包括三个课业领域:语言文学艺术、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此外还有宗教课和体育在这些课业领域学生应达到“普遍应达到的辨别力和理解力的最低要求”,在所选的重点科目上则应深入准备学术性考试。

      但这些在专业性和素养培养方面的重点科目并非就是直接对高校相应专业学习的预备[9]在重点科目中设置的是进阶课程(Leistungskurse,也译作“特长课”——译者注),每周5—6课时,其得分在总成绩中可最多翻两倍计入进阶课程必须有一门是外语或数学或自然科学基本要求的范围则包括每周最多三课时的基础课程(Grundkurse),基础课程必须至少覆盖必修课领域的七至八门课这样,高中生在两年的“资格养成阶段”(Qualifikationsphase)中至少要进行9—10门课的笔试和口试,这些成绩将计入总成绩高考的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一,且不可以依赖于资格养成阶段的成绩而评定高考最初由两门进阶课程和一门基础课程共三门笔试和另一门进阶课程的口试组成大部分科目(数学和自然科学除外)的笔试都可以在多个试题中选做试题试题的形式是开放题,大多数与给出的材料相关(如文学文本或说明性文字、图画、图示、统计表等)解答这些试题须掌握一般的和与学科相关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多选题或填空题在德国高考中是不出现的如果一门笔试的成绩与该生在该科目上的平时成绩差距较大,那么他将加试一次口试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愿选考其它科目,来拉高自己的平均分。

      口试现在不像以前那样面对全体教师举行,而是原则上由三名任课教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组织按照1972年高中改革的措施,学生毕业时所达到的总资格(Gesamtqualifikation)是按照一种积分系统来计算的学生在两年的资格养成阶段中所获得的笔试和口试成绩占最后总分的三分之二,采用0—15分的计分方法,这种计分对应于传统的从“不及格”到“非常好”的计分法资格养成阶段的满分是600分,高考的满分为300分学生所得总分将按照一个表换算成最终分数:达到300分为“及格”,达到660分为“好”,达到823分为最高分“非常好”在两部分分数中都须至少得到满分的三分之一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的一个标志是提供众多的科目,这些科目最初原则上都是同等重要的为了保障个别联邦州所颁发的高考证书的通用性,诸文化部长于1975年颁布了高考的“统一考试要求应用协议”(Einheitliche Prfungsanforderungen fr die Abiturprfung,简称EPA)EPA的确立为考试题的开发和评分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这个要求已覆盖了42门科目(见表1)[10]表1 统一考试要求涉及的高考科目统一考试要求现已发展成为高等学校普通入学资格的教育标准(Bildungsstandards)。

      2012年,位于柏林的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IQB)联合来自各州的专家和学者制定了德语、数学和外语(英语和法语)的教育标准它们替代了这些科目原来的统一考试要求,并从2016/2017学年开始为各州的高考提供依据[11][12]哪些科目在高中改革之后成为了高考的特色,这很难说,因为缺乏官方统计,我们只能找到一些个例1980届的高中毕业生曾经受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很有意思:全德国最多被选的考试科目是生物学(63.9%)、德语(47.4%)、数学(41.5%)和英语(38.5%);处于中游的是历史(26.6%)和市政学(25.5%),以及宗教和物理学(各20%);被选率在10%和20%之间的是化学、法语、艺术和体育生物学在所有联邦州都占据前两名这里面的原因也许在于,根据当时的规定,第一门进阶课程只能在下列三个科目中选: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的外语、数学、一门自然科学而相对于外语、数学、物理和化学,生物对许多学生而言是更容易的一门课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对生物课的偏爱没有全德平均值那么高,但选数学的学生却占到48.3%[13](二)1988年以后对高中改革的修正1972年开始的高中改革尚未全面覆盖全德各州时,就已不断受到批评。

      这种批评尤其来自西德校长联席会议(WRK),它在新联邦州的高校加入进来后,于1990年改名为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在高中改革之前,该联席会议批评,学生在大学入学时,与大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储备和学术入门知识不足;在高中改革开启之后,该联席会议又批评个性化的制度妨碍了对共同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他们主张,所有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的毕业生都必须至少修完德语、一门外语、历史、数学和一门自然科学;1995年又提出,德语、数学和上述科目中的另一个科目应是高考必考科目[14]德国语文教师联盟(Philologenverband)、完全中学教师权益代表、联邦家长委员会也提出类似要求[15]在党派政治的层面,由基督教民主联盟(CDU)执政的联邦州较为支持这样的观点,而在社会民主党(SPD)执政的州则维护1972年改革1988年4月,各州文化部长终于达成共识,决定进行第一次“高中协议”修订根据这次修订,德语、数学和一门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的外语应一直学习到高考,这三门课至少三个学期的成绩应计入最后的总分这个规则在文化部长联席会议(KMK)的决议发布之前就已在大多数联邦州得到实施另外,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科目的选择受到了限制。

      在高考科目中,德语、数学、外语中的一门是必考科目此外,进阶课程的比重从总分的三分之一缩减到四分之一,而基础课程的比重则大大增加各州文化部长于1995年12月1日签署“完全中学高级阶段和高考规定改进的路线决议”(简称“路线决议”),继续坚持了这一路线[16]这个决议扩大了德语、数学和外语这些核心科目的必修义务,现在,这三门课都必须在整个高中阶段得到学习并全部计入总成绩评定在语言文学艺术课业领域,德语或一门外语必须是高考科目这些规定在1997年2月的改组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的协议修订案中得到了体现[17]在“路线决议”出台四年后,经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两个州提议,第二阶段修订开始了1999年10月的决议赋予了各州在改进完全中学高级阶段方面更大的余地这些决议内容最终进入了2006年6月2日的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协议中,使得完全中学高级阶段在许多联邦州得到了深入的改组[18]新的协议决定加强核心课程,恢复原来的课程体系,在班级组织中对核心课程进行讲授个性化的进阶课程形态被取消,代之以基础水平(grundlegendes Anforderungsniveau)科目和提高水平(erhhtes Anforderungsniveau)科目。

      提高水平科目如果只选了两门,则这两门必须至少每周五课时(对应于原来的进阶课程),如果有三门或更多门,则每周须四课时基础水平所要求的科目包括德语、数学和一门继续学习的外语,这三门课的周课时数为3—4课时,其它课的周课时数则为2—3课时高考科目也不再是四门,而可以是五门,其中至少三门是笔试,至少一门是口试考试科目中必须包含德语、数学和一门继续学习的外语中的两个科目学生还可以提供一些特别的成绩,例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