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1讲案例分析.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nbwa****ajie
  • 文档编号:36928622
  • 上传时间:2018-04-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74.9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1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边际报酬递减:在学习中的运用生产可能性边界与边际报酬递减:在学习中的运用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 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 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 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 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资料来源:谢湘,堵力.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中国青年报,2012年05月03日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人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课程都学得最好。

      而且,当成绩提高时,要进一步提高成绩,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大这是因为,在学习上同样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我们在横轴上测度一个学生的经济学成绩,在纵轴上测度他的数学成绩,那么会发现,他能够取得的最大成绩组合就是一条凹向原点的线,其与横轴与纵轴的交点均低于或等于100分在所有的分数组合中,总分最高的点一定在两个交点之外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他能够将时间合理分配到两门课的学习中,所得到的总分一定大于偏科学习得到的总分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学习一门课的“边际效率”最终是递减的,从而两门课程成绩的“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边际转换率递增的含义是,要持续提高一门课的成绩,会导致另外一门课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下降或者说,牺牲一门课的成绩来换另外一门课的成绩,能够换取的成绩是越来越少的 当然,要指出的是,上述原理对大部分学习者适用而对那些偏才就不成立了 问题讨论问题讨论 1. 这个案例中适用的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 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是否在这里适用? 3. 如何归纳这个案例中体现出来的理性原理的应用? 理论提示理论提示 1. 边际报酬递减; 2. 边际转换率; 3. 生产可能性边界; 4. 无差异曲线分析。

      1.2 大跃进违背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大跃进违背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 1958年6月8日, 《人民日报》放出第一颗卫星,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 6月12日, 又报道该社放出的第二颗“卫星”, 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随后,各地陆续放出了小麦亩产“卫星” 8月13日,新华社报道,湖北省麻城县溪建园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00斤9月5日, 《人民日报》报道广东省连县1.73亩中稻亩产60437斤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是虚假的报道,它们显然是违背了基本生产规律的在一块土地上,无论你如何深耕、密植,其总产量也都有一个限度另一方面,虽然一开始产量会因精耕细作而增加,但是与投入人力和物力的力度不成比例虽然技术进步能够增加单产,可是技术进步也不是不间断、快速度进行的直到今天,小麦亩产也只在400-700千克之间,水稻亩产试验田最高纪录刚刚突破900千克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农业生产是最能反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生产领域在农业生产中,固定生产要素为土地,可变要素为人工、农业物资如化肥、种子、农业机械等在一个固定生产要素上,产量总会有个最大限度。

      这也就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时,产量的增加必然呈递减趋势 同所有的生产一样,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一个经验规律,是通过总结各类生产而得出的结论,没法用原理加以解释的根据这个规律,大跃进放卫星是非常荒唐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粮食的亩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步提高1950年代初期,中国水稻亩产全国平均只有150千克,目前亩产平均增加到400-500千克那么是否否定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呢?不是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前提是技术既定不变,而中国过去的亩产提高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从水稻矮化品种的培育,到杂交水稻的发展,再到现在的超级水稻育种成功,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体现这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延缓了边际报酬递减的出现,在图中它表现为生产函数的上移,或者是总产品曲线、平均产品曲线或边际产品曲线的向上变化 还要指出的是,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不稳定我过国水稻亩产在1970年代中期是200千克左右,到1980年代增加到300千克左右,再到1990年代增加到400公斤左右,基本上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中国中稻亩产为466公斤,2007年才增长到470公斤,7年的时间亩产量仅增长了4公斤从这个意义上说,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仍然是重要的。

      虽然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在试验田里亩产突破了900千克甚至更高,但是在全国各地的实际生产中,水稻亩产仍然在500-700千克之间 问题讨论问题讨论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约束吗?你怎样看?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否存在于所有的生产领域?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用产品曲线或成本曲线怎样表示? 理论提示理论提示 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 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以及相关曲线; 3. 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1.3 沉没成本与商业决策:协和飞机项目的失败与中国的钓鱼工程沉没成本与商业决策:协和飞机项目的失败与中国的钓鱼工程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 协和式客机由英国和法国合作研制和生产 英国始于1950年代研制超音速客机,1960年代初期法国加入进来协和式飞机1969年首次试飞,1976年投入商业运营,2003年6月停飞生产总数仅20架,其中最后一架出厂时间是1979年在1970的大阪“世博会”上,协和式飞机一共获得了超过70架意向性订单按照研制初期最保守的估计, 到1975年订单会达到225架 但是随后1973年出现石油危机,协和飞机音爆、噪音、污染等问题相继出现,加上制造成本高昂,油耗巨大,发动机维护费时,大量意向性订单被取消,最终只有英法两国的航空公司采购,而这种采购是以补贴为基础的。

      到1976年协和式飞机正式投入航线运营时, 英法两国总投资已经超过8亿英镑,超出最初预算近6倍这意味着协和式飞机至少要卖出64架才会收支相抵,但实际上,前后一共只有16架飞机投入过运营而在航空公司方面,两国航空公司在协和式飞机的运营上每年亏损4000-5000万美元,飞行是以两国政府补贴来维持的 协和式客机从巴黎至纽约的往返票价为9000美元、从伦敦至纽约的往返票价为9850美元, 比其他类型飞机的头等舱票价还高出至少25%此外,协和式飞机研制周期漫长,推出新型飞机至少需要十五年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协和飞机项目是典型的“技术上的成功、商业上的失败”该项目犯了两次错误, 第一次错误是对未来航空市场的预期出现失误,对技术创新的潜力做了正确的判断, 但是对市场前景做了错误的估计 当然, 这样的错误并不是总能避免的在执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该项目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能盈利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是两国政府接着犯了第二个错误,不能及时收手,未能以剜肉补疮的决断终止该项目,而是害怕前期投入的巨大费用收不回来,结果事情久拖不决,反而导致更大的损失协和飞机1969年首飞获得成功,但是1973年之后订单取消,这其实已经反映了航空业的大势所趋,预示协和飞机之商业前景非常暗淡。

      如前面所提到的,后来的财务数据证实了这一点可是项目还在继续,一直到1976年投入商业运营第二个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没有避免的原因是沉没成本在从中作梗前期投入形成的设备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能作为他用,其机会成本为零,因此这一部分变成沉没成本此时应该考虑的是,还需要增加多少投入才能建成项目, 飞机制造出来后能够产生的历年收入能否弥补新增成本和已经建成设备的机会成本,但是不需要考虑沉没成本 协和飞机从巴黎到纽约需时3小时15分, 而两地时差为6小时 因此乘客总是说:“我还没出发,就已经达到”但是,到了1973年,协和客机就应该意识到,“飞机还没有成熟,就已经失败”其实协和飞机项目一开始就带有政治目的,是为了和美国在大飞机项目上抗衡, 或许商业上失败的可能性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太多类似于协和飞机项目的决策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例如,隔夜的蔬菜已经不新鲜了,可是仍然要热一热吃掉;房屋装修错了,可是舍不得拆除后重新装修 沉没成本有时也被有意地加以利用以获取利益在一些水利项目中,即使不能盈利,为了获得批准,地方政府或项目承办人会有意低报造价,形成有利可图的假象当项目进行到一半时,再申请追加投资,此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骑虎难下。

      不批准,则前期投入就会浪费掉了,因为其中有很多是沉没成本,没有其他用途了难道你还能把修建一半的大坝拆掉卖给其他人?因此为了避免浪费,只好批准例如,一个项目未来收益估计只有18个亿,但是其全部的投入前前后后需要20个亿那怎么从国家财政拿钱让它上马呢?申请者会做一个方案,说项目只需要15个亿当15亿资金投入进去后,要建成的话就需要追加5个亿;如果终止, 可能只能收回6个亿, 另外9个亿就变身沉没成本, 无论如何是收不回来的了从这时开始,新的机会成本是11个亿,而收益有18个亿权衡一下,只能批准这个项目 看看三峡大坝原来的预算是多少?后来实际的投入是多少?今后还需要投入多少?这钓鱼工程是不是有些像呢?当然, 也许它所带来的收益仍然大于全部的开支,只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可信估算协和飞机项目也不排除有人有钓鱼嫌疑,要知道研制经费是来自政府 这些例子也告诉我们经济学另外一个原理:不要为泼洒了的牛奶哭泣今天的决策要和过去决裂,过去的错误不能影响到今天要考虑的是今天的决策产生的成本是什么,获取的收益是什么这就是“等边际原理”——新增收益等于新增成本 最优消费结构、 最优产量、 最优要素使用的条件都是“等边际原理”的应用。

      问题讨论问题讨论 1. 这里面包括了经济学的哪些原理? 2. “等边际”原理在微观经济学的哪些理论中有具体应用? 3. 现实中还有哪些利用沉没成本的例子? 理论提示理论提示 1.沉没成本; 2.机会成本; 3.利润最大化条件; 4.等边际原理 1.4 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与成本收益分析:一个乘客的航班与中国古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与成本收益分析:一个乘客的航班与中国古典智慧典智慧 案例内容案例内容 2008年12月23日, 天津飞广州的南航CZ3302航班只有一位乘客 该航班飞行时间170分钟左右,每小时飞行成本大约3.5万元,就算该乘客购买的是全价1700元的机票,对于该航班的成本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南航声称,乘客买票,航空公司就有责任将其运送到目的地;此外,该航班当日还安排了从广州出发的飞行计划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其实,这种一个航班只有一位或几位乘客乘机的情形时有发生南航所说的第一个理由是为自己贴金,第二个理由才是真实的航班只运送一位乘客或少数乘客,是完全理性的决策,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人们无需感动它要考虑的是新增成本和新增收益的比较,不应考虑沉没成本既然这趟航班必须执行,那么每小时3.5万元的成本就是沉没成本了,在决策时不用考虑进成本中去。

      这样考虑,则运送一位乘客而产生的成本也就是食物、饮料和空乘服务等方面的开销,撑死了也就50元,而其票价即使5折,也可以为航班带来850元的收入,因此当然要欢迎这位乘客登机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项活动要不要付诸实施,只考虑由此新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只要新增收益超过新增成本,就应该实施该项活动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决策原则: 将生产进行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