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语对英语语音的干扰及教学对策.doc
13页粤语对英语语音的干扰及教学对策粤语对英语语音的干扰及教学对策【摘要】本文在回顾语言迁移理论和语音教学的发展基础上,通过负迁移作用和正迁移作用两个视角比较分析粤语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迁移问题,针对粤语生源学生这一语音基础较差的特殊群体,提出对比分析英汉语音,克服负迁移,促进正迁移的英语语音教学思路,并将音段音位微观层次与超音段音位宏观层次相结合整合出相应教学策略关键词】语音迁移;音段音位;超音段音位1 前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然而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却相对有所下降尤其是英语专业的生源,由于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而且录取取决于总分,口试和听力成绩参考比重较小,导致专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英语语音方面呈现出更多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发展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基础[1]为适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高等专科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日臻成熟,逐渐实现由过去偏重语法、词汇的应试教育向以塑造高层次、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转换。
“哑巴英语”是将应试英语“整形”为素质英语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病症” ,针对该症结对症下药,英语语音的学习标准与教学要求的提高势必成为标本兼治的秘方rod ellis [2]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认为母语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根源之一,母语的这种影响就是它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作用(negative transfer)robert lado [3]在《跨文化语言学》中指出本族语结构对第二语言结构的影响,在语音方面比其它方面大得多,并且该影响抗拒改变和调整粤语区学生受地域方言的限制,错误地把粤语的一些发音习惯应用到英语中,英语语音存在粤语口音明显浓重的普遍问题,本文运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语音迁移理论,对粤语区学生语音干扰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2 迁移理论及语音教学相关研究综述“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它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4]在二语习得领域, “迁移”经常用来表示学习者的母语习得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lado [5]认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
odlin [6]则把迁移定义为是一种影响,它来自于自己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在英语语音学习中,人们会通过母语语音感知二语语音, [7]不由自主地把母语中的语音知识与英语中的语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来学习、掌握,此谓语音迁移(phonetic transfer)ellis [8]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两个方正: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应用到外语中,该运用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不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应用到外语中,该运用干扰外语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回顾国外语音教学探讨,主要涵盖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murphy [8]主张语言是行为习惯,而语言学习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因此具体教学倡导模仿和背诵(mimicry and memorization)然而该语音教学方法高度依赖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language aptitude),对于语音分辨力较差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第二阶段的对比语言分析学贯穿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selinker [9]等学者认为学生的母语对其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干扰作用(interference),语音教学重点强调对母语和外语发音差异部分进行对比练习对比语言分析突出两种语言结构区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足之处在于忽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略显片面第三阶段主流学派交际语音教学对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的外语语音教学影响深远,faerch&kasper [10]等倡导把语音教学与交际互动及语言功能充分结合,超音段音位为教学核心交际法将之前相对孤立的语音教学融入社会交际活动,赋予语音教学实践意义,但对音段结构的重视有待加强国内学者,包括蒋祖康 [11]﹑戴炜栋和王栋 [12]﹑俞理明 [13]等,集中总结了汉语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主要涉及母语迁移理论与语言实证研究两个维度但目前国内研究样本大多取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并且将具体汉语方言迁移问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相对有限,因此本文拟以粤语区高等专科英语专业的学生粤语语音迁移问题为研究中心,结合迁移理论探讨相应教学对策对二语习得中的错误进行分析的方法首推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最早由 charles fries 提出,此方法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对比分析即为把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语言结构与特征,为外语教学提供指导信息分属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的英语和粤语语音差异明显,粤语区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受粤语方言的影响,会不自觉采用粤语的发音方式替代相似的英语发音,表现为二语习得中的消极迁移现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英语与粤语的元音与辅音进行差异对比,寻找粤语区学生英语语音错误的根源3 高等专科粤语生源的学生语音迁移问题剖析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sound),但在言语交际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是音位(phoneme)音位分为音段音位(segmental phonemes)和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 phonemes)前者主要包括元音和辅音;后者则囊括重音﹑节奏﹑语调等英粤两种语言选择发音的部位和方法有一定共性,然而“异”属本质, “同”属偶然3.1 音段音位的迁移3.1.1 元音的正迁认知音位系统是语言学习的“敲门砖” 英语音位系统由 22 个元音与 24 个辅音构成,而其中[i] [e] [ ][ ] [u] [v]这六个单元音的松紧度和长度的拿捏是中国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拦路虎,主要是由于汉语韵母既无松紧之分又无长短之别的负迁移作用。
然而,相比之下粤语生源的学生比普通话生源的学生对以上单元音的把握更为准确笔者分析,这是因为粤语有以韵母的发音长短区别意义的特征,而且粤语韵母系统复杂,由 9 个单韵母、10 个复韵母、l6 个塞音尾韵母、16 个鼻音尾韵母和 2 个声化韵母构成语音是一种生理和心理行为,人的听辨与发音机制依赖于环境对感知的刺激,因而人对语音的听辨带有经验性,耳濡目染的韵母听辨与发音经验无疑对广东学生英语元音学习发生了正向转移粤语语音对英语音位的负向转移集中于辅音3.1.2 辅音的负迁移①“偷工减料”减音粤语没有尾音,受母语负迁移作用,粤语区学生英语发音也往往会“虎头蛇尾”习惯吞减尾音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粤语“我有个[fen]过左来” (我有个朋友过来了) 其中[fen]正是英译借词 friend[frend] 但是由于粤语中没有[r]音,并且没有尾音,所以 friend[frend]几经扭曲变形为[fen] ,并且“将错就错”成为粤语中的流行潮语塞音和塞擦音在英语和粤语语音中均有体现,但这两组音在英语语音范畴内以清浊为区别性特征,而在粤语语音中以是否送气为区别性特征基于粤英二者音位分布互不对应的差异,粤语为母语的发音人对母语的发音特点敏感,对英语的音位或感知迟钝或以粤语的相似音机械替代,因此在辅音发音实践中往往走入声带振动不充分,或者零振动的发音误区。
粤语保留了古音以塞音(b d g)作入声韵尾的特征,且塞音在韵尾无除阻,部分学生在发以[b] [d] [g]3 个塞音结尾的英语单词时往往只形成阻塞,而不让气流爆破出来,由此造成给爆破音安装“消音器”的明显减音语误塞音尾韵母即人声韵母是粤语韵母系统独具特色之处,该韵母的韵尾由辅音塞音/-p//-t//-k/组成英语辅音体系中也存在相对应的塞音,但英粤两组塞音的发音却迥然相异英语塞音由封闭阶段,相持或压缩阶段,以及除阻阶段三个完整阶段产生,而粤语韵尾塞音发音则只经历前两个阶段,除阻阶段缺失,即不产生爆破由于粤语规则与英语规则存在此区别,粤语区学生在学习尾音为塞音的英语单词时,将粤语规则迁移到英语规则中,导致语音受到消极干扰,发音不完整,爆破空缺,产生吞音现象②“张冠李戴”换音粤语称 “打球”为“打波” ,其中“波” [p ]正是源自英语ball[p :l] 这个例子折射出母语为粤语的学生在探索标准语音过程中受到母语负迁移干扰,较易遭遇瓶颈其一因为粤语只有双唇清塞音[p] ,没有双唇浊塞音[b] 其二粤语虽有边音[l] ,但只出现在音节的前,而不出现在音节末,故把[p :l]说成了[p ] ,即以[p]代[b] ,并丢掉了[l] 。
英语存在卷舌音现象,而粤语中完全没有需要卷舌才能完成的发音过程粤语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平舌现象是该地区母语负迁移最突出的体现③“画蛇添足”增音粤语将“tips”翻译为“贴士” ,进而词尾发音也体现出音译的粤语因素[tipshi] ,更有甚者受长期盲目通过母语发音感知语音拼写,从而造成拼写错误 tipsee英语中单词节首或韵尾位置存在辅音连缀即辅音丛,而粤语中并无辅音连缀,音节只能以一个辅音开头,也只能以一个辅音结尾受粤语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粤语区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习惯在连续出现的辅音间插入弱化的元音,出现增音现象,如将 please 误读为[p li:s](police) ,将 but 误读为[’bvt ] (butter) ,画蛇添足地扭曲语音语义此外,另一些学生由于过份注意英语塞音词尾和粤语塞音韵尾之间的读音差异而在某些以元音和流音结尾的单词后添加浊音,如将 small﹑hope﹑like 分别读成[sm :l d]﹑[h upu]﹑[laik ] 这种现象应用语言学称之为过度推广(overgeneralization),即学习者把—条语法规则或一个语言项目的用法延伸到不应有的范围, [14]是语言习得中的“频发病症” 。
3.3 超音段音位的负迁移音段音位为语音的微观层面,超音段音位即为语音的宏观层面,粤语对英语的影响在超音段层次上主要突出体现在重音﹑节奏﹑语调三方面,笔者将二者在这三方面的核心区别总结于表一重音无作用词义由声调决定重要语音特征用以区别词义﹑词性以及句子表意节奏断奏音连奏音语调语调升降幅度较小梯级音高模式主要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低降﹑高降﹑低升﹑高升﹑降升﹑升降﹑中平3.2.1 重音的负迁移问题粤﹑英语词的重音类型皆属自由重音,但粤语重音不发挥语音特征而英语重音携带重要语音表意特征粤语语流中的重音概念相对模糊强调个体语词发音发音清晰,英语重音特色更为鲜明,并通过元音弱化﹑失音﹑同化﹑连读﹑节奏变音等处理突出重音,强调相关重音的中心信息传递粤语生源受粤语字调固定不变的负迁移干扰重读概念淡化以致产生全重音﹑重音不突出﹑误读重音的粤式英语重音应用问题3.2.2 节奏的负迁移问题话语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排列模式构成节奏粤﹑英分属不同语系故二者节奏模式也迥然不同粤语属于断奏音语言,音节之间间隔明显;英语属于连奏音,音节之间首尾连贯无明显分界粤语节奏负迁移问题使然,学生英语口语节奏感差,意群划分停顿概念不清,表达的机械式匀速失去了英语行云流水的韵律。
3.2.3 语调的负迁移问题粤语产生负迁移在英语语调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普遍,粤语靠声调决定词义,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 ,但英语为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在超音段领域表现出梯级音高模式走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