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1.ppt
28页第 十二 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先次序选择,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一、平衡增长理论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或战略的理论,一、平衡增长理论,1.什么是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balanced growth,简称BG)主张全面投资,平衡地发展各个经济部门 平衡增长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对“萨伊定律”的重新解释:在生产性领域,一切生产性活动都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特定的投资创造出特定的生产能力,特定的生产能力创造出特定的供给和收入,特定的收入又创造出特定的需求同理,为了使增加生产能力的结构适应增加的需求的结构,首先必须在各种经济部门中按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平衡地增长,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一致 发展经济学的平衡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强调对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2.“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因而经济发展就意味着工业化。
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资本的供给(尤其是社会分摊资本供给)、储蓄和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实行“大推进”战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产生相互依赖,互为市场,克服“不可分性”,实现工业的大发展在他典型的“鞋厂”例子中,他指出,不仅要投资于鞋厂,扩大鞋子生产规模,而且要同时投资于服装厂、纺织厂、食品厂、钢铁厂等等工业部门,使其他工业全面发展起来,以互相创造需求、提供市场,最终使整个工业都得到增长罗森斯坦-罗丹指出,在全面发展工业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些工业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必须在投资时做到:按同一投资率对各个工业部门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协调、比例均衡,按同一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使产品的生产与需求达到平衡只有按同一投资率、同一增长率来全面发展工业,才能使整个工业迅速发展,并达到工业化的目标 应当指出的一点是,在罗森斯坦-罗丹看来,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义语,因而农业是相对不重要的,这样,一切投资就理所当然地应全部投入工业部门 这种要求对各个工业部门同时、按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克服经济中的“不可分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率全面增长,实现工业化的主张,称为“极端的”平衡增长。
3.“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并指出了摆脱贫穷恶性循环的途径——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资,使经济增长率迅猛达到一定高度,人均收入增长突破一定限度,从而才能彻底冲出低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纳克斯特别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大幅度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有同时全面地投资于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才能形成扩大而充足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引诱,为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纳克斯认为,平衡增长的理论依据来源于“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虽然就任何一种工业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这个意义上说决不是正确的”,但它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来说是正确的 “如果许多不同的、精心选择的生产部门都同时进行生产的话,那么,全部供给将创造出它自己的需求” 纳克斯主张同时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他并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是主张按不同的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
那么应当按照什么比率发展?怎样确定这个比率呢?他认为,应当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来确定不同的投资比率价格与收入的弹性大意味着这个部门发展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中梗阻,但生产的扩张却有潜力,多投资于这些部门可以使其迅速发展起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解决中梗阻问题,达到该部门产品的供求均衡而价格与收入弹性小的部门理应投入比率较小的投资,因为其发展已相对过快,以较小的速度发展它,有利于使它的发展与其他部门保持平衡或协调4.如何评价平衡增长理论 ①强调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②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由国家来制订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强调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十分有限,因而通常的价格刺激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起作用;即使市场机制的作用较大,也难以起到在短期内集中大量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和配置资源并使各部门同时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实现平衡增长只有依靠宏观经济的计划化 ③平衡增长理论中的“温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
④平衡增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定程度上的批判和对旧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否定 ⑤发展中国家资源稀缺、资本有限,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的资本并解决资源稀缺的中梗阻问题是不可能的,因而平衡增长的计划难以实施 ⑥过分依赖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以及过分强调国内市场二、不平衡增长理论,1.什么是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尔希曼(A.Hirschman)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着重从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对应地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简称UG)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2.“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不平衡增长理论并不否认大规模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它考察的中心问题不是分散于各部门的“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得到有效的利用 当一个国家的投资需要既定且有限时,如果存在着一系列投资项目,这些项目的总成本已超过了可得资源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投资项目?赫尔希曼认为,优先选择取决于“引致决策”最大化,即优先选择那些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投资项目。
赫尔希曼用一个关于“社会分摊资本”(SC,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直接投资于工业、农业等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的模型来说明“引致决策最大化”原理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SC和DPA都是经济增长必须的在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不允许同时使SC和DPA平衡增长的条件下,就应当对两者发展的优先次序作出选择那么,到底应优先选择哪一个呢?,A、b、c三条曲线是从DPA中既定的投资所获得的DPA最大生产能力的产出的生产成本曲线,它是SC的函数,它表示DPA中较高投资所产生的不同水平的DPA产出曲线斜率为负,表明:随着SC的增加,DPA的成本递减,但要维持任何水平的DPA,必须有一个最小量的SC如当DPA为曲线a时,SC为OS1假定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在DPA和SC使用资源量最小的条件下获得DPA产出的增加,那么,在a.b、c上,DPA与 SC必要的最低限度的适度组合点是A、B、C,将各适度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OX线,OX线就代表DPA和SC的最有效扩张线或“平衡增长线”但是,假如现有资源不足以保证DPA和 SC的最小量平衡增长,应当优先选择发展什么?一种可能是:优先发展SC,延迟选择DPA,这就产生了由SC推动的 AA1BB2扩张线,称为“超能力的发展”;反之,优先发展DPA,产生了AB1BC2C扩张线,称作“短缺的发展”。
DPA优先选择的含义是: 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即暂时延迟对铁路、公路、通讯、电力、学校等基础设施(SC)方面的投资,集中基本投资于直接生产性活动(DPA)部门,以尽快地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收入待直接生产性部门的生产发展起来并产生了较大收入后,再利用一部分收入投资于基础设施部门,带动其增长 在优先发展的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中,是否所有DPA部门都应当优先发展呢?赫尔希曼认为,不应全面优先发展DPA部门,而应当优先选择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DPA部门,以其优先增长来带动其他部门增长那么,怎样选择、按照什么标准选择引致投资最大的部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赫尔希曼提出了有名的“联系效应”(linkage effects)理论3.“联系效应”理论 所谓“联系效应”,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某种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为“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和“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两种形式 后向联系是指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后向联系是采矿业等前向联系是指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购买其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联系是机械制造、汽车等工业。
一般说来,一个产业的后向联系部门通常是农产品、初级产品、原材料、半成品或半加工品等生产部门,其前向联系部门通常是制造品、最终产品等生产部门赫尔希曼认为,一个产业的联系效应,应该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测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业联系效应大,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小,表明该产业联系效应小 凡是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不论是后向联系还是前向联系,都能够通过这个产业的扩张而产生引致投资,引致投资不仅能促进前向、后向联系部门的发展,它反过来还可以推动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整个产业部门都得到发展,实现经济增长 赫尔希曼据此认为:根据上述原则,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而在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中,又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而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就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最大的产业这就是产业部门发展优先次序选择的技术标准,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4.“联系效应”与进口替代工业 赫尔希曼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主要缺乏后向联系,即缺乏某些本国暂不能生产的资本品(机器、设备等)和原材料、半成品(如某些元器件)等投入至于其前向联系,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部门和人民对制成品、消费品有较大需求量,市场潜力很大,因而不成问题。
由于国内工业投入稀缺,发展工业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甚至制成消费品等投入要素,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又缺乏,因而工业投入的稀缺成为工业化的约束条件,形成主要的障碍因此,应当重点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他认为,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工业投入的来源,减少进口,节约外汇,为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且,进口替代工业本身具有较大的前向和后向联系,从而可以在尽量少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前提下尽量多使用本国原材料等投入,生产出国内工业发展急需、人民生活必需的产品当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逐步由生产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向生产资本品为主,进而完全取代工业投入的进口,独立地发展起民族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赫尔希曼还认为,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对国内企业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使国内的企业家通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获得较高利润这样,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就可以产生较大的引致投资,实现“引致投资”最大化所以,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优先投资和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都是最佳的选择5.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战略 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战略是普雷维什和辛格最早提出的1950年,普雷维什首次提出了“中心一外围”学说,并集中论述了“贸易条件恶化论”。
同年5月,德国出生的经济学家辛。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