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谷路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工程--路基路面设计说明.doc
20页新谷路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工程 S3-1路基路面设计说明第 20 页 共 20 页1 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2.1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及有关文件规定;(2)设计执行的规范、规程:•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交通部《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 33-2012)•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设计规范》(JTG F10-2019)•交通部《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及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2-2012)•建设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如在提交正式设计至工程开工这一过程中出现规范更新,则以上所列的相应旧规范应废止,施工技术要求及其质量控制与检测均以最新发布的规范为准。
2.2 路基设计原则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依照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2019)等规范、规程要求确定路基路面的设计原则如下:(1)加强沿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既有路路基路面技术状况的调查,参照重庆地区路基设计与施工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率,并采用经济合理防治措施,防止各种不利因素对路基的危害,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2)路基防护结合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形式,确保路基稳定,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3)路面设计应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借鉴重庆已建公路路面成功经验,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便于养护的原则4)路基路面排水在充分调查沿线水文、地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边沟、排水沟与桥涵构造物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综合排水系统5)在对原有公路路基路面、排水、防护、填挖方边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视现状情况确定利用、修整或加固措施2.3 路基横断面布置(1)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度为14米,为双向两车道。
14m=2m(绿化带)+0.75m(土路肩)+1.5m(硬路肩)+3.75 m(车行道)+3.75m(车行道)+1.5m(硬路肩)+0.75m(土路肩)路基标准横断面图2.4 路基设计标高路基设计标高为中线路面标高路基施工标高为设计标高减路面厚度土石方数量计算按路基施工标高控制2.5 公路用地限界为了更好体现“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土地资源的理念”,本项目公路用地限界规定如下:公路用地限界为:路堤两侧排水沟或截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施工便道按临时用地设计2.6 加宽方式本项目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设置加宽2.7 超高方式本项目采用的超高值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为350m;当平曲线半径小于350m时,在平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方式:本项目超高旋转轴为道路中线超高渐变率:直线段的双向路拱横断面逐渐过渡到圆曲线段的全超高单向横断面时,超高渐变率小于1/125,当超高过渡段可设在回旋线的某一区段范围内,其超高过渡段的纵向渐变率不小于1/330,全超高一般设在圆缓点或缓圆点处路基超高方式详见《超高方式图》。
2 路基设计说明3.1 路基设计3.1.1 一般填方路堤(1)填方边坡一般填方地段,边坡坡率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表3.3.5所列数值采用,详见表4-1根据沿线地质情况,本项目沿线地质以石灰为主,路堤边坡坡度当地质情况良好、普通填料填筑边坡高度小于20m时,路肩以下0~8m边坡坡率采用1:1.5,8~20m边坡坡率采用1:1.75根据地形及稳定情况坡脚设挡墙或护脚收坡路堤边坡坡率 填料类别边坡坡率上部高度(H≤8m)高度(H≤12m)细粒土1:1.51:1.75粗粒土1:1.51:1.75巨粒土1:1.31:1.5 本项目高填方段填方边坡坡率根据边坡稳定性计算确定,一般第一级为1:1.5,第二级为1:1.75,以下为1:2.02)地表处理1)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清除地表土厚度水田段按30cm计,其余段落按20cm计;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2.0米,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对路堤进行稳定性分析,并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2)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设置盲沟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
3)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0%4)经过水(鱼)塘地段的路堤,采取排水、清淤、设置片、碎石垫层等方式处理3.1.2 浸水路堤的设计对于沿河沟、水塘等浸水路段,设计水位以下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如挖方中开山石渣、碎石土或石质坚硬不易风化的片、碎石等,要求所填的材料浸水后强度变化不大,当堤外水位变化时,堤身内的水可以自由渗出,不致产生渗透压力而影响边坡稳定,重粘土、浸水后容易崩解的岩石、风化的石块、盐渍土及其它不宜用作填筑一般路堤的土,均不宜用作浸水路堤的填料本项目涉及到的浸水路堤边坡原则上采用浆砌片石护坡防护,对受河水冲刷影响的局部路段,设置挡土墙,以保证路基稳定3.1.3 土石路堤、填石路堤设计本项目路基填土利用路堑合格挖方粒料土石混杂比例不一,部分路基为土石混填路基;对于石料粒径大于40mm,含量超过70%的填料填筑的路堤则为填石路堤土石路堤、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确定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土石路堤、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联合控制压实质量可以采用压实沉降差或孔隙率进行检测,孔隙率的检测应采用水袋法进行。
土石路堤、填石路堤顶面顶面设置过渡层,层厚应不大于40cm,过渡层填石料粒径应小于15cm,其中小于5mm的细粒料含量不得小于30%,且过渡铺筑层表面应无明显孔隙、孔洞对细粒明显偏少,影响压实的段落,在摊铺初平的填石料表面,应铺洒一层碎石或石屑料,碎石或石屑料用量约占大粒径料的15%~20%,要保证碎石或石屑料填满大粒径间隙缝铺洒细粒料后,摊铺层面应相对平整,以利压路机碾压施工土石路堤、填石路堤施工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在施工机具无法达到要求时,不能进行土石路堤、填石路堤施工土石路堤、填石路堤采用与土质路堤相同的断面形式,边坡坡率根据填石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的地质条件确定填石路堤路床范围应填筑符合路床要求的填料,填筑要求及质量检测同一般填土路段,路床以下路堤采用不易风化的中硬、硬质石料填筑,并符合填石路堤要求,禁止采用严重风化的页岩、碳质岩类、煤层等填筑路基填石路堤碾压时,边坡部位填料摊铺层厚应高出石料摊铺层厚30~50mm,以保证边坡部位填筑的压实度填石要特别注意在填石的空隙内灌入石渣、石屑,使空隙填满,并敲掉锐角突出部分,保持碾压层面平整土石路堤、填石路堤大面积开工前应做试验路段来确定碾压参数。
3.1.4 挖方路基根据沿线挖方路段的岩土情况,边坡设计首先以安全为原则在尽量不增加特殊加固措施,满足边坡绿化条件的前提下,边坡坡率将适当放陡,以减少占地以及对自然边坡植被的破坏有条件时对土质边坡坡脚、坡顶作圆弧处理,使边坡更好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考虑边坡稳定、绿化及景观的要求,边坡坡率按不同地层、不同路段分别考虑当挖方边坡高度H≤10m时,只设一级边坡;当挖方边坡高度H>10m时,每10m为一级,各级间一般设2.0m宽的平台及平台截水沟当最后一级挖方边坡高度≤12m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一坡到顶1)边坡坡率全线以石灰岩为主;又受既有道路、基本农田地域等影响,边坡不宜放置过高;受影响处采取1:0.3~1:1放坡处理, 1:0.5采取锚杆框架梁填土植草防护对于边坡稳定性较差路段,通过安全稳定性分析计算综合确定2)边坡分级项目区挖方段落土层总体较薄,基岩条件较好,挖方边坡分级高度按10m控制对边坡高度小于12m的边坡,采用一坡到顶方式进行放坡考虑到路基安全、稳定兼顾防护、施工及养护方便,边坡分级处设置2.0m宽的边坡平台,并以4%的坡度向外侧倾斜,平台上设置平台排水沟(平台排水沟采用混凝土全封面处理),以拦截坡面水。
3)碎落台为了诱导视线,增加边坡层次感,改善边坡景观效果,一般路堑坡脚至边沟外缘设置了0.5m宽的碎落台,并以4%的横坡向外侧倾斜4)缺土段边坡可适当放缓取土石,对路线附近孤立山包,原则上削平取土石,减少边坡防护工程5)当边坡顶朝向山坡下方(山坡陡)时,采用相对较陡边坡率及较弱的边坡防护形式;当边坡顶朝向山坡上方(山坡陡)时,采用相对较缓边坡率及较强的边坡防护形式6)土质挖方边坡采用流线形边坡,取消挖方边坡的坡脚和坡顶的折角,采用贴切自然的圆弧过渡,岩石边坡可采用直线形边坡土质边坡设计根据边坡高度﹑土的湿度﹑密实度﹑地下水﹑地面水的情况﹑土的成因类型及生成年代﹑既有人工边坡及自然边坡稳定状况等因素确定7)当土质(或软质岩)挖方边坡高于20m、石质挖方边坡高于30m,以及边坡虽不高但夹有软弱岩层的顺层边坡等不良地质地段,根据地勘成果、原位测试数据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并根据其结果确定是否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3.1.5 深挖方边坡处治1)深挖路堑处治原则根据拟建公路的建设情况,在充分分析线路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和当地气象水文条件,调查分析当地公路建设情况,确深挖了路堑边坡设计原则:A.加固工程设计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
采用稳定为本,加固为主,排水、防护并重的综合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中深路堑的临时稳定和通车后的长期稳定B.工程措施紧密结合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尤其是倾向临空面的不利结构面及地层结构、风化程度、水的作用等影响因素C.结合土石平衡的处治措施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路基取土,尽量放缓边坡坡率,刷方减重,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措施,以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增加坡体的稳定性D.加强绿化防护结合全线景观绿化,设计综合采用各种防护措施,重点采用稳定与绿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E.“勤封闭,少扰动”防护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地质岩体特征,加强边坡开挖后及时封闭的处治措施,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岩土体的扰动,充分利用岩土体自身强度资源,同时在坡面岩体完整性好、无不良地质的岩质边坡,尽量减少防护工程以至不防护以节约造价、保持岩体的自然美2)深挖路堑设计思路本项目中深挖路堑为K2+680~K3+250双侧,根据地勘资料及现场踏勘,该部分边坡工程地质情况较好,鉴于边坡挖方坡高度较大,考虑“锚杆框架梁”的方案进行支护3.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