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 真实的民间故事传说.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x****3
  • 文档编号:317311221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8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白族民间故事传说] 真实的民间故事传说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面是我整理的白族民间故事传闻,欢送大家阅读   白族民间故事传闻一   【五谷神王】   传闻,天地形成后,人们没有吃的,只好以树皮、野菜充饥跋达走了一百零一零一天,向观音陈述苦情,请求给柴五谷种子观音给了他五个小葫芦、一个大葫芦、,告知他:第一个三节葫芦里是荞种,要撒在高山上;其次个两节葫里是大麦种,要撒在半山腰;第三个细颈部葫芦里是灿米种,要撒大大河小溪边;第五个一节葫芦里是糯米种,要撒在水田里大葫芦里装的是树川,要等撒完了五个小葫种子后才能撒跋达遵照观音的叮嘱,依次从山顶、山腰、河边、水田撒了五谷种子因忙于撒种,把大葫芦的盖子丢了,等他撒完种回头看时,山山岭岭长满了树林,没有路回家了   人们见地上长出了五谷,开心得连夜打着火把去地里看庄稼,然后呼喊着跋达的功绩,把他尊为五谷神王,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尝新米,吃鲜犁,火上火把迎跋达。

      晚上,姑娘和小伙子们要举着火把,在田野山上绕,表示找寻跋达人们那么围坐在村中的大火把四周,齐唱献给跋达的颂辞   白族民间故事传闻二   【观音伏罗刹】   观音制伏罗刹,这是老一辈白族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古老的传闻有道是袈裟披一披,黄狗跳三跳几乎成了白族老人们的口头禅至今在白族地区较为古老的观音庙里,只要塑的是观音老爹(即男身观音)的形象,那么除了身披袈裟之外,旁边还必定带着一只小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这样说,这是白族人心目中最早的观音形象等讲完这个故事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委   在张氏白子国建立之初,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叫罗刹的恶魔盘踞着,号称罗刹古国罗刹是个妖女,专以人眼为食,尤其爱吃青壮年男子的眼睛她经常幻化成一个纯情的美女,到民间去勾引成年男子谁要是上了她的当,双眼即被挖去吃了这罗刹吃人眼多数而得以千秋不老,始终犹如一个娇艳绝伦的少妇而国中的男人便十个有九个成了瞎子,农耕畜牧之事只得全由女人担当   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来到叶榆得知罗刹作孽,决心为百姓除此一害,首先找到罗刹宫里的长老张敬帮助这张敬乃白子国始祖张仁果的后裔,巴不得借观音之力除掉罗刹这一天在张敬老人的带着下,观音大士身披袈裟,带着一支黄狗,手提一筐剥了壳的螺蛳进宫见了罗刹女王。

      大士谎称这是最好的人眼,请罗刹品尝罗刹只尝了一只便拍案叫绝道真天下罕见之美味也!便提出要与大士交换整筐人眼,问大士想要什么?大士说老僧不过是个出家人,从天竺(印度)来到这里,只求给点地盘,有个安家之处罢了   罗刹说要多大地盘,您自己选吧!大士说所需不大,只需我这小黄狗跳三跳,袈裟披一披之地足矣罗刹笑道不过如此,任你取去!大士说谢女王大度,但空口无凭,得立个字据,以免反悔于是在张敬的撮合下,双便利在上鸣邑的合会寺立下契约:吾愿以僧之黄犬三跳、袈裟披覆之地换取老僧一篓人眼为食,永不反悔!签字画押之后,罗刹一口气吃了整筐螺蛳,与大士一起上到苍山顶上画地盘谁知那袈裟一披,迎风而大,覆盖苍洱之地;黄狗三跳便从龙首关到龙尾关,从西边的苍山顶到东边的玉案山,整个百二河山占尽无遗这时罗刹才焦急起来,叫道我的地盘都归了您,倒叫我无安家之处了!大士笑道莫急莫急!老僧已为你把宫殿建好了于是带着罗刹来到芒涌溪边的莲花峰下,只见崖洞口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摆满用螺蛳变成的人眼、用水变成的美酒,美味珍肴样样俱全罗刹喜不自禁,进去就舍不得出来此时,大士在罗刹背上拍了一掌说声出!只见罗刹张嘴哇!地一声,所吃的螺蛳便一起吐了出来,瞬间变成铁链将其从头到脚紧紧捆住。

      接着,大士又用岩石封住洞口,彻底制伏了这个祸患人间的魔头   这个传闻在民间流传很广,还有各种不同说法的版本,《白国因由》一书中也有文字记载后人在罗刹洞顶建的罗刹阁至今犹存,香火旺盛上鸡邑本主庙旁过去曾有过一潭池水因经常呈现黑色,后人便附会说那就是当年写契约时磨墨的砚池凡此种种说明它在白族民间有较深的影响其实,在这个荒谬不经的故事中的确透露了诸多民族学探究的信息   一是说明佛教从印度传入大理时曾经有过把土著的原始宗教取而代之的斗争把土著宗教首领说成恶魔罗刹,这种说法沿用的也就是古印度佛教的概念:罗刹是食人血肉的恶鬼,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那么如绝色美女,有魅人之力,食人血肉白族神话中的罗刹也有男有女《白国因由》中说的是男罗刹,而多数传闻那么为女罗刹假如还追溯罗刹一词的由来,原本却是印度一个土著民族的名称,雅利安人折服印度之后,把土著人说成恶鬼,罗刹便成了恶鬼的总称)其次是本故事中的观音是个男性老者,这正是把佛教带入大理地区的古印度梵僧的形象,后来汉传佛教进入大理,观音才变成了女性其实观音本无性别,擅长兼收并蓄的白族人既供奉观音老爹,也供奉观音老母,而最早的观音便是这位身披袈裟带着黄狗的男观音。

      一个简洁的传闻,包含着丰富的学问,这也是大理文化魅力之所在   白族民间故事传闻三   【小黄龙战胜大黑龙】   龙,是一种虚拟的神物而在古代白族人的原始观念中,水之所在都有龙,水利水患总是与龙有关,大理是个水乡泽国,故而龙的神话便多得稀奇有人统计大理市就有101条龙,鹤庆也有101条龙,全州加起来少说也有上千条,什么红龙、黄龙、白龙、黑龙、独角龙、秃尾巴龙、蝌蚪龙、母猪龙等等,各种特性化的龙无奇不有而且在这类传闻中,人与龙,蟒蛇与龙都没有不行逾越的界限,于是乎各种传闻便更显得非常浪漫、奇妙   小黄龙战胜大黑龙的故事,大理人早已耳熟能详,讲的就是正义如何战胜邪恶,然而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小黄龙凄凉的身世和悲壮的结局   话说大理崇圣寺以北双鸳溪旁的村子里,有个给富人家打工的年轻姑娘,有天到溪边洗菜,水中飘来个绿桃子,她捡起来就吃了殊不知这是一颗龙珠,吃了以后便怀胎有孕,被富人家赶出家门无依无靠的姑娘只好在村子边上搭起一间小草棚赖以栖身,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   十个月后,姑娘生下了一个小男孩生孩子这一天,草棚上飞来一支很大的凤凰,张开翅膀为她们遮风挡雨。

      孩子未满月,年轻的妈妈就得到田里以割草卖来维持生计,每天都只好用蓑衣裹着孩子放在田埂上睡觉而每当孩子哭起来的时候,就有条大蟒蛇爬过来给孩子喂奶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过了十多年,孩子也长成了一个身强体健的英俊少年每天从早到晚协助母亲干活,母子俩相依为命   就在这年头,洱海水有段时间暴涨起来,经常掀起惊涛骇浪据说是大黑龙的老婆与小白龙相好,偷走了丈夫的龙袍大黑龙为了找回龙袍,一面堵住海水不往外流,一面时常地到处翻腾,掀翻船只,冲垮田园于是南诏大衙贴出皇榜招募义士制服大黑龙少年得知此事便毅然辞别母亲到城里揭了皇榜   开初,衙门的卫士还不放他进宫,争吵之间,清平官亲自出面过问:你这毛头孩子,怎能治服妖龙?能,只要你们照我说的去办!少年的答复特别斩钉截铁于是按他的要求,官府为他定做了一个铜龙头,两对铁爪子,六把尖刀,300个铁馒头,300个面包子,还扎了三支大草龙又支配数十村民划一艘船在海面助威   少年把各种东西的用法给乡亲们交待了一番之后,头戴铜龙头,手脚都套上铁爪子,背缚四把尖刀,手执两把利刃打算下海临下水前,乡亲们先丢下三条草龙,吸引大黑龙来迎战接着少年一跃入海,瞬间变成一条小黄龙,与大黑龙撕杀起来。

      直打得浊浪翻滚,水柱腾空小黄龙打饿了,把嘴伸出水面,乡亲们便给他丢面包子;大黑龙打饿了,乡亲们便给它丢铁馒头这样连打了三天三夜,大黑龙痛得张嘴乱吼,小黄龙趁机钻进它肚子里,用满是尖刀的身子拼死翻滚大黑龙实在受不住了,连声向小黄龙求饶说只要小黄龙赶快出来,它就立马离开洱海于是小黄龙捅开它的一只眼睛,从眼眶里钻了出来瞎了一只眼的大黑龙没命地往西洱河逃去,一头撞开了江风寺下的大石岩逃往澜沧江去了,海水也跟着从这岩洞中泻去,顶上的岩石便成了天生桥   小黄龙战胜了大黑龙,但无法变回人形他妈妈在岸上连声呼喊,想再见儿子一面,起先儿子担忧吓坏母亲不愿露面,无奈母亲边哭边喊儿啊,儿啊!他最终还是忍不住一露头,母亲便被吓死了为了纪念这对母子,人们在洱海丰乐亭边建了龙王庙供奉小黄龙,又在双鸳溪边建了龙母祠,把小黄龙的母亲封为绿桃村的本主   神话讲起来的确神乎其神,因而学者们都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然而,马克思却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能不使他感到开心吗?难怪这个故事始终在白族民间流传 白族民间故事传闻 第8页 共8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