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的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docx
11页印度的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 摘 要: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扩展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扩展,近年来出现了日益突出的“知识失业”现象印度国情与中国相似,多年来一直存在严重的“知识失业”问题本文从介绍印度的高等教育情况入手,分析了印度高等教育的扩展及其“知识失业”成因,探讨印度采取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缓解“知识失业”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扩展;知识失业 印度高等教育的规模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苏联解体之后,印度高等教育规模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中印两国国情相近,同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 50年代以后,印度侧重于发展高等教育,而我国侧重发展基础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以及大众化的进程都已经付诸实施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中,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反而容易出现人才相对供过于求和人才就业困难的现象,尤其是社会处在大调整时期,相对较多的职业变迁会引发高失业率,这使得能够提供给知识劳动者的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会减少,由此产生相对严重的知识性失业,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失业问题,同时加剧就业的竞争。
这种现象在中国和印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从介绍印度的高等教育情况入手,分析其高等教育的扩展及其知识失业问题,探讨印度针对其国内严重的知识失业问题采取的措施,从而为我国目前的知识失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印度的高等教育发展与知识失业现象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高等教育大国在20世纪 90年代中期,印度在校大学生的年均增长率为5%,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在研究印度高等教育时这样指出:“印度独立后的高等教育的特征是增长速度”根据印度人力资源部2001年教育统计公报表明:印度目前有237所大学,10600所学院(1998年的学院分类统计如下:文、理、商学院7199所,工程和技术学院458所,医学院769所,教育学院848所,综合学院1051所),在校生707.8万人,教师33.1万人237所大学中,除了38所专业大学外,均为综合大学,每所大学有几十到几百所附属学院,学科门类齐全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印度造就了一支数量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1983年印度科技人员数达250多万人,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科技人员最多的国家, 1996至1997年度则达310万人。
印度科技人员的质量也较高,尤其是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印度高等教育正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为印度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印度高等教育在迅速扩充的过程中又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知识失业问题,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失业问题是其中一个热点 知识失业是城市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印度,人们普遍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因为这是谋求一份好工作和获得较丰厚的经济收入的“资本”,这就使得不少人去努力获取学位,同时也促使政府在数量上对高等教育进行扩充,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受教育者大量失业根据印度劳动和就业部门的数据,印度知识失业的人数在1951年为24.4万人,1966年为 92万人,而在1972年升至328万人1985年为470万人, 1992年为680万人,1992年的数字是1951年的27倍 印度第32次全国抽样调查表明,受过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的百分数是:城市大学毕业生失业率男女分别为8%和16%;学技术和职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男女分别为5%和6%;农村受普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男女分别为19%和24%。
据最近的调查表明,全印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27%如果从失业者所修的学科来看,文理科毕业生的失业比重一般要占失业者总数的70%,其中文科则要超过40%相比之下,修习专业学科以及教育、法律等学科的失业比例要低得多如在1984至1985年度,文科生的失业率高达46.78%,理科为20.17%,教育为 9.41%,商科为18.20%,工程为1.47%,医学和农业分别为 0.97%和1.73% 以上数据表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当时已远远超过印度劳动力市场的容纳能力,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印度学者奈克(J.P.Naik)曾坦率地指出,印度教育发展的“不幸事实是,扩充是如此巨大,以致现在中学和大学毕业生的供应远远超过了人力需求和就业机会受过教育的失业者与年俱增” 二、印度知识失业原因 从高等教育角度来查看印度知识失业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 印度独立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远远超过了与之相匹配的基础教育,缺乏坚实的基础自然造成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扩展速度过快,配套资源难以满足增长,对此,印度学者塞蒂(J.D.Sethi)认为:“教育标准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独立以来学生人数大幅度的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却没有增加有能力的教师和提供必要的物质设备。
可以说,印度高等教育自独立以来,大扩充的一个主要结果是教育标准下降,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普遍不信任据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约三千万待业的青年中,有20%是各级学位持有者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是简单的没有工作,而是不能工作,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陈旧过时且无一技之长有些单位的招聘广告中明文规定一些高校的毕业生不能申报,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学士、硕士学位持有者进行资格考试;有些用人单位为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开设入门培训课程,一些单位开设这类课程是为了让这些大学毕业生“忘掉”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可见一斑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印度高等教育按学科分为10个大的门类,即文科、理科、商科、工科、教育、医科、农科、法律、兽医和其它类其中,文理商3科称普通教育,占高校学生总数的80%以上,其余为专业高等教育,所占比率偏低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之下,印度高等教育不可能对需要相对高投入的专业教育进行扩展,大学承受了很大的招生压力,只有扩张普通教育以满足入学要求,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的失衡从1950—1989年间,文科入学比重为40%以上,理科在20%左右,商科从20世纪60年代末的10.5%以下上升到21.7%,工科的比重为4.5%上下,农科只占1.3%左右。
而从失业的人数来看,文科和理科毕业生失业人数占总数的70%,文科要超过40%1971年和1976年两个年份,文科生失业达到受过教育的失业者总数的41.5%和44. 9%,理科生分别为28%和26%,商科生为14.7%和14. 8%,其它各科(包括工程技术、医学、农业、教育、法律)的失业者比例仅分别为15.8%和14.3%表1是1991—1992年度到1995—1996年度印度大学各专业注册学生人数统计表表1 1991—1992年度到1995—1996年度印度大学各专业注册学生人数统计表1991-19921992-19931993-19941994-19951995-1996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文科212941840.4223862440.4235297040.4247302740.4259292540.4理科103361419.6108635319.6114168019.6119983019.6126020019.6商科115480421.9121368821.9127547821.9134056021.9141011921.9教育1211152.31273042.31337972.31406202.31477202.3工科2580284.92712134.92850454.92995834.93157204.9医科1290403.41881893.41977863.42078743.42199183.4农科552921.1581201.1610911.1642001.1679901.1兽医133560.3138400.3145500.3152850.3162010.3法律2790925.32933535.33083145.33240385.33424405.3其它421270.8442800.8465380.8489120.8524010.8总计52658861005534966100581724910061139291006425624100 数据来源:Ind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 Study of Unemployment among Female Graduates in Pune City,Ind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October 2002,p25. 从表1可以看出印度的专业设置和入学失衡情况极其严重。
尤其堪忧的是从1991年到1996年的5年时间,这种失衡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各专业比例结构依然保持不变近年来,由于印度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但由于教育改革力度不足,仍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失衡状况 (三)教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 印度部分大学的教学内容陈旧且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致使学生所学非社会所需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印度学者(K.Venkata Redly,Warren F.Ilchman)指出:“因为有学位的人没有实用的知识或技能,他们依然不能就业(Unemployable),这样就加重了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协调,加剧了受教育者失业的现象大学教育与人力计划相脱节导致大学培养出失业的,有时是不能使用的产品 印度的高等教育内容对市场的敏感度不足,这是同其高等教育结构一脉相承的因为偏重于文科的印度高等教育本身就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进一步说,印度的高等教育组织和管理脱胎于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基础,改革的“摩擦成本”很大,这也是影响印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其教学内容常常难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合理的改善。
近年来,由于印度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教学内容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从整体来说,印度高等教育内容陈旧并未根本改变,这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市场敏感度,其知识、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自然加剧了毕业生失业的现象 各国学者的研究也对印度的知识失业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1967年,布莱格、莱亚德和伍德霍尔(Blaug,Layard and Woodhall)等学者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探究了印度知识分子失业的原因,认为一是高等教育增长速度超过了就业吸收能力,印度未把中等、高等教育规模安置在人力需求预测里,忽视了三分之二的大学毕业生和近乎三分之二的高中毕业生在政府工作的事实;二是工资差别和就业市场上雇用标准的提高,使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文法科系毕业生一味寻求低报酬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