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清唱剧发展概况.docx
7页二十世纪清唱剧发展概况清唱剧这种体裁的诞生充满了浓重的宗教意图,发展到20 世纪已日渐式微,不见往日群体性的辉煌在一些现代作曲 家的创作选择中,成为个人创作意志的展现清唱剧群体性 的衰退和个别清唱剧新创作品的异军突起成为清唱剧这种 体裁类型在20世纪的特殊现象首先需要对其发展的历史有一个简略的回看:清唱剧的 缘起可追溯到中世纪神剧中的音乐表演,运用叙述或戏剧性 方式展现祭神内容的音乐作品:如经文歌、劳达赞歌,牧歌 等都可看作清唱剧的前身Oratorio”原意指古罗马圣贤 进行辩论聚会和宗教祈祷的场所,它与雄辩术(oratory) 有着词源上的相近,均来自于拉丁文“oratio"(祈祷者) 以古罗马圣徒菲利普命名的纪念日(FilippoNeri s Roman oratory)是一个充满雄辩和讨论的聚会,里面穿插着音乐 表演,但大多以宗教内容的念诵性对话为主,学界考查清唱 剧的原型应脱胎于此清唱剧音乐中占据较大篇幅的叙述性 特质与祭祀节日中略带音乐性的念诵篇幅有着直接或者间 接的关系在时间的推移中,这种音乐体裁逐渐从原始的祈 祷仪式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特的范式,随着清唱剧的成熟定型 其传承和发展的每一步都获得令音乐史瞩目的成就。
这种声乐体裁常于祈祷室进行表演,一般采用圣经题材 以拉丁文演唱,后期出现了用意大利语、德语以及英语演唱 的版本它运用诗体台本并不受礼仪音乐程式限制,在剧院 不开放的季节和宗教节日上代替歌剧演出与歌剧不同的 是:清唱剧无舞台表演用管弦乐队为其伴奏,歌词以宗教内 容为主,合唱、重唱是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清唱剧在17、18 世纪已发展为影响广泛、凝聚高度素养的音乐类型,成为音 乐史中与歌剧并驾齐驱的声乐品种19世纪清唱剧在英国继续繁盛,这与当地众多的合唱艺 术节有密切关系大型艺术节邀约著名作曲家写作清唱剧, 策划上演上乘作品,极大地地推动了清唱剧的兴盛发展到 了 19世纪晚期,英国放弃了以亨德尔、门德尔松为代表的 传统清唱剧写作转而接纳新的音乐语汇进行写作随着瓦格 纳乐剧在欧洲的声誉渐隆,这股新兴的旋风很快刮到英伦, 影响了英国清唱剧的风格创作作曲家在世纪之交寻找新方 向时,不由自主地迎合了瓦格纳的音乐势力英国的清唱剧 变得更加戏剧化、包含了较多的连续性场景、运用多个主导 动机引示人物音乐性格、管弦乐伴奏出现和声半音化现象, 从传统的和弦中解放出来传达了更多的激情充满表现力与 扩张感清唱剧这种音乐形式到了 20世纪已需要重新定义。
20 世纪的作曲家极少写作传统意义上的清唱剧作品,他们试图 摆脱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清唱剧的写作模式与风格特征 当新时期的作曲家在乐谱扉页上写下‘清唱剧” 一词时,我 们已经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独唱者、合唱队以及管弦 乐共同出演的无戏剧表演的长音乐分段组成的大型声乐作 品20世纪清唱剧发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 材呈现多样化;二是音乐语言的改变一、题材的多样化20世纪的清唱剧题材变得多样化,宗教题材一直延用但 已不再是清唱剧采用的首要准则,较之19世纪,20世纪的 清唱剧出现了更多世俗化的题材作品学界把20世纪的清 唱剧题材分为两类:一为传统宗教题材;二为非传统宗教题 材,即世俗题材传统宗教题材中,作曲家一般采用《圣经旧约》或《圣 经新约》中的故事,20世纪的作曲家更偏爱运用《圣经新约》, 尤其是耶稣基督和圣徒受难的事迹题材这类题材的清唱剧 作品在法国和德国作曲家的创作中尤为多见,这与20世纪 前有着不同,这之前法国、德国几乎都用《圣经旧约》里的 故事作为清唱剧音乐的取材对于英国,清唱剧题材喜好采 用《圣经新约》则是从亨德尔一直保留至今的传统相对于传统宗教题材,非传统类的则涉猎广泛,出现了 以往从未有过的题材,如政治爱国题材、国际主义题材、神 话传奇题材、个人传记题材等等。
这一组题材的清唱剧倾向 于发表涵义宽广的信念而胜于具体的宗教理念非传统类题材的清唱剧最关注哲学性与历史性的主题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于1917年创作的清唱剧作品《雅各 布的梯子》(Die Jakobsleiter)(未完成)表达了对《圣经》 不同与以往的哲学性理解1931年兴德米特(Hindemith) 写作了清唱剧《永续》(Das Unaufhorliche)试图探究瞬息 万变世界中永恒性存在的哲理问题20世纪清唱剧中所关注 的历史性主题并不仅限于过往,以现实中的历史事件为主题 也并不少见最著名的代表作有米歇尔•蒂皮特的《我们时 代的一个孩子》(A Child of Our Time) (1941)以 1938 年 发生在法国的一次臭名昭著的屠杀事件为主题,表达了对血腥与暴力的谴责,■ ■■对受害者的沉痛默哀在东欧地区,清唱剧突出历史主题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与当时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在东欧的崛起息息相关苏维埃政权下的作曲家写作了 大量以十月革命或社会主义变革运动为主题的清唱剧,称赞 了革命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翻天覆地的新改变,歌颂了这些运 动中站在队伍前列的先驱者,给予英雄的时刻以光辉的音乐 印记。
随着清唱剧进入20世纪,它不仅具有颂神娱乐的功 能更增添了阐述哲思表达时代感情和记录历史风云变化的 新的使命,这是清唱剧中主题选择在20世纪的特征,也是 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二、音乐语言的改变20世纪的清唱剧大多数仍是延续了传统调性和声语言 的作品,然而晚期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对清唱 剧音乐语言的改变不可忽视音乐语言的改变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清唱剧的音乐语言主要取材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理 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马勒(Mahler)等作曲 家的作品风格影响了此类清唱剧的创作;第二类清唱剧语言 的改变以形式的改变为主要特征,在传统功能和声和调性的 基础上增添了色彩图像(chromaticism )、不协和音(dissonances )、对称结构(parallelism )、复复调 (polychord)等,所有的变化都建立在传统基础上,大体 的音乐框架没有改变主要代表作有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风 格的歌剧-清唱剧《俄狄普斯王》;阿瑟•奥涅格(Arthur Honegger)作于1921〜1939年期间的五部清唱剧作品均属 于此范畴;第三类是新的音乐技法在清唱剧上的尝试,引发 了清唱剧语言的改变。
如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用序列音乐写作的《雅各布的梯子》(Die Jakobsleiter) (1917)和 Josef Matthias Hauer 使用十二 音技法的清唱剧,《变形》(Wandlungen) (1928);第三类清 唱剧音乐语言的改变主要集中在东欧作曲家的作品中,以卡 巴列夫斯基(Kabalevsky)、普罗科夫耶夫(Prokofiev)> 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斯克里亚宾(Shaporin) 为首的作曲家在清唱剧中主要探索了调性语言的结构与变 化,从传统调到扩展调乃至中古调和人工调,丰富了清唱剧 创作中的调性语言无论20世纪的清唱剧音乐语言的改变是来晚期浪漫主 义音乐、多功能和声语言、新音乐技法以及新调式调性其中 的某个因素,或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大多数的清唱 剧作曲者仍极力避免清唱剧如20世纪的其它音乐形式那般 变得先锋化作曲家不约而同地运用新的方式方法使清唱剧 焕发了新的活力,但也终究维护了清唱剧音乐性质的固有属 性清唱剧缘起于意大利,随后主要在德国,法国,英国形 成了各自的风格到了 20世纪,受多种音乐思潮和新技术 技法的影响,清唱剧的主题和语言比之以前的几百年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仍保留了它形成之初的 固有属性总言之,这种音乐形式的流变并不如歌剧一般气 质鲜明,它仍然在宗教大范畴之内进行细微的修改和缓慢的 发展参考文献[l] Smither, Howard. A history of the oratorio, volumes IV , The oratorio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2] Stanley, Sadie. Tyrrel , Joth.The new grove die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acmillan PublishersLimited, 2001.[3] Taruskin, Richard. The Oxford His tory of Wes tern Music, volumes IV,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4] [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顾 奔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5] [法]玛丽・克莱尔・缪萨.20世纪音乐[M].马凌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6] [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 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翁婷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