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docx
20页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一、前言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1.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 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2009年,国 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 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 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 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 基础和支撑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1.1.3工作目标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 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 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 《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 《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3工作阶段安排与完成情况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2月18始至12月26止,历时 8天,12月24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25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 26日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26日完成成果审 查与上报。
本次任务重,时间短,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 工作已初见成效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公顷;核实了 xx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完成了耕地后 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 据库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1.4调查评价特点以及获得成果考虑到图件数字化的精确性与数字化的便利性,本次图件全部使用A1幅面 扫描仪以彩色模式、300DPI进行彩色扫描,完全保证数字化所需底图的精确性 与清晰度属性资料整理、分析整理提供建库的各种属性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 析,看其对后续建库工作有何影响根据图件资料和《技术规范》以及《县(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对缺失 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1.5报告撰写目的和说明通过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 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掌握xx县土地开整理复垦 新增耕地潜力;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 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整理可 行性和难以成都。
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 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 据,为制定XX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退耕规划提供准 确、详实的土地资源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撰写本报告,是为了在总 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内容2.1 准备阶段为保证全国顺利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的 基础上,制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 库标准(建议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成果提交办法 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 和统一性通过试点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并对各地进行技术培训2.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室内作业2.2.1 划分评价区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区,分别为I.东北区、II.黄淮海区、III.长江中下游区、IV.江南 区、V.华南区、VI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VII.黄土高原区、VIII.四川盆地、 IX.云贵高原区、X.横断山区、XI.西北区、XII.青藏高原区。
2.2.2 设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 个方面,具体 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 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 度等评价指标根据各评价区耕作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表一〜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一 一〜-不宜耕生态条件生态保护区内、或开发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或引起地质 灾害年积温V1800 °C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天然降水量V 350mm且无灌溉条件,不能满足作物生长 要求土壤污染状况土壤遭受污染排水条件无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北方V60cm且无客土土源南方V 30cm且基岩为难风化岩石且无客土土源地形坡度可开垦>15可复垦坡度>6盐渍化程度土壤盐渍化程度重度以上且无灌溉排水条件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为砾质土或更粗或岩石露头度大于2%土壤pH值pH>9.5 或<4.0耕作便利度难以到达耕种2.2.3 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国家组织队伍,在 2012 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提取其他草地(043)、沿海 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裸 地(127)、工矿用地(204)等地类图斑,作为调查对象图层。
评价指标中,年积温、年降水量相关资料由国家收集,与调查对象图层叠加, 标注不满足年积温和年降水量要求的图斑,制作调查评价底图2.2.4 收集资料和整理地方收集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 护区规划等成果和资料,获取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等耕地后 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数据对有数字化条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数字化,并根据 2012 年正射遥感影像图或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纠正,建立评价指标图层2.3 外业调查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成果, 以县为单位进行外业抽查根据内业核查结果,选取有疑问的图斑,针对问题, 对其调查评价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和检测,填写外业检查情况记录表2.4 数据建库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队伍,整理调查成果,利用数据库建库软件,按 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建设符合数据库标准的县级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利用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软件 进行检查,通过后按照成果上报要求逐级上报数据库成果通过国家核查及最终质量检查后,由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2.5 图件编制与调查评价报告编写1.成果汇总。
以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 面积进行统计汇总;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进行统计汇总2.成果分析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特点,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各类耕地后备资 源的面积和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情况,提出开 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化建议,编写调查评价报告;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 和新增耕地的类型、分布、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编写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报告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3.1 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3.1.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1)技术路线本次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国土资 源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和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耕地后备资 源监测调查工作实施要求》,以现势性强、精度高的 1:5000 比例尺的卫星影像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图作为工作底图,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 务,依据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农业普查、综合 农业区划、土壤普查、土地整理专项规划、1:5 万地形图等前期土地调查成果, 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 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 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 查评价成果,经逐级检查、核实和汇总,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成 果。
2)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 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 (043)、沿海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 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 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3)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① 资料收集资料是评价指标矢量化的基础,因此外业调查根据评价指标来收集相应资 料收集到的资料有区国土局提供的二调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国家下发的调查底 图、地形图、土地利用总规数据库、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等 级更新报告及数据库、2012、2013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及报告、上轮耕 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数据、报告、图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资料、历年 来土地整治项目资料(项目区范围)、1998 年土地利用数据与图件、1998-2009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 农牧局提供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土壤分布图、 测土配方资料、农业普查资料、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 。
水务局提供的水 利发展中长期规划、水资源分布图(地表水、地下水)、水利工程分布图林业 局提供的林业普查资料、生态红线区划分 环保局提供的环境功能区划资料(土 壤、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区范围)统计局提供的2014年国民经 济统计资料 气象局提供的近三年气象气候统计资料② 确定评价指标a. 评价原则根据土地属性对耕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及其对土地开发、复 垦和整理可能产生限制的因子类型和强度,参考土地的形态和目前的开发水 平以及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采取综合分析和主导因子(主导限制因子)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评价依照可持续土地利用开发原则确定土地开发、复垦和整 理的可能性b评价系统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应在对区域内的未利用地、毁损废弃地和需整理土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采用类、等、型三级划分的评价体系(表)类等型一等地(A1)无限制(A100)二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