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教育竞争秩序1.doc
11页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教育竞争秩序(1)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对失序的教育竞争提出挑战一种以秩 序为本位的教育竞争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教育的健 康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程序和深厚动力二、教育竞争必须在秩序的框架内进行秩序的基本含义是合规律性,是井井有条,是稳定和平 衡,是和平与安全,是协调一致,是多样统一有序”是 人们对秩序的通俗表达有序”的反义词是“无序”或“失 序”人们用有序、无序描述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具有多 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状态所谓有序,指事物内部的诸要 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存在 某种类似数学的偏序关系比如一队排列整齐的士兵,每两 个士兵之间都存在偏序关系,我们则称这队士兵处在有序状 态反之,所谓无序,指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混乱且 无规则的组合在运动转化上的无规律性同样一队士兵在随 意休息或自由活动时,每两个士兵之间不存在偏序关系,则 称此时系统处在无序状态单个要素或单个事物在相应的层 次上不存在联系或排列,是无所谓有序或无序的教育竞争 秩序,一方面是指教育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而言是有序的; 另一方面是指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互动是有序的。
秩序问题何以在当代凸显?“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社会秩序, 简单说就是“社会得以聚结在一起的方式”我们这个时代 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时代简单的往往 是稳定的,而复杂的往往是脆弱的如果说秩序从来是人存 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的话,秩序在今天的重要性是因为其高 度的复杂性、敏感性而以前所未有的明晰性和严峻性凸显出 来一般而言,无序竞争、过渡竞争、恶性竞争都会导致社 会失序和人的心理失序然而由于人的"争胜"心理,驱使 我们不得不参与竞争,可是由于我们惧怕失败,还由于竞争 的易于失控性,使得我们无可奈何地退出竞争总体上看, 这种欲争胜怕失败的矛盾心理使得人求稳定平衡、求和平安 全、求协调一致的趋利避害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人性“恶” 的方面永远是社会"失序”的祸根,在个人追求自由、追求 利益的思想意识中,“我”的意义和“我”的各种表现无限 制地扩展,侵损了秩序的底线而致使社会无序教育竞争“失序”与其他社会问题裹夹在一起引致的“社 会断裂”和“权利失衡”,至今仍未真正引起教育决策者应有 的重视和关注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政策未曾关注和保障由 于教育竞争失序而造成的各种问题面对教育的复杂性,教 育政策难以做到“全景式”的涉及,致使出现真空地带,因 而造成失控。
在市场竞争框架中,效率具有绝对的优先性, 而公正和平等只能退而求其次,因而出现歧视、差距拉大、 缺乏公平竞争平台的各种失衡和断裂劳凯声教授的教育公 共性研究,袁振国教授的教育均衡性研究,袁桂林教授的农 村教育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涉及教育政策,而且涉及教育竞 争秩序有序的教育竞争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对型塑库利意义 上的“社会有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向失序的教育竞争提出挑战失序何以谈和谐? 教育竞争失序何以保障教育的和谐发展?断裂失衡的社会 何以型构和谐社会?显然,无序的教育竞争与构建和谐社会 背道而驰三、无序的教育竞争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过去,人们主要将教育看作是传授知识和颁发文凭的机 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与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有一个著 名的论断: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1 970年,布尔迪厄 出版了《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令人信服地说明教 育机构同时也是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 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另外,教育对社会 流动有积极作用教育的这种作用与劳动分工、专业分工、 社会流动等社会发展文明的因素是一致的,它不仅不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障碍,反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然而,事物总是一体两面的教育竞争也总是在一正一 反中运行至于教育竞争所产生的正价值和负价值,实难判 断但可以判断的一点是,教育竞争绝不仅存于学校“场域” 之中,它与其他竞争一起共同非线性地描绘一幅错综复杂的 "争胜”图景教育给人一种神圣殿堂的美感,可教育竞争 为什么会存在一体两面?人的确有“利己”和“利他”两种 心理或念头,它们也会发生矛盾,但它们却不是彼此外生的, 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相通或兼容的,因为它们都源于并服 从于人的“自为”的生存取向只不过作为“类”的人是由 无数个人”构成的,而这些个人在空间向度上彼此竞争又 合作,在时间向度上则新老交替、生死相继正是个人之间 这种互斥互补、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内化为人的“利己” 和“利他”之心的“对立统一”这说明“利己”和“利他” 虽然不直接等同,但亦非只能互相否定正是由于人的这种 无可厚非的“利己”、“利他”,即亦“是”亦“非”的心理, 把人们认为所谓教育竞争的负价值“嵌入”教育这座神圣的 殿堂,这就是目前学者们概括而就的:无序的教育竞争致使 教育失衡,致使人的心理秩序紊乱什么是教育失衡?教育失衡意指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 之间和学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基础教育失衡的负面效 应表现在:不同地区人口教育程度产生差异;不同民族人口 教育程度产生差异;一些群体面临不利的教育机会;助长了 性别教育差异这些本可以消除的差异,或者说至少可以控 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差异,因为制度和非制度的关系仍在扩大 是谁制造了这些差异?又有谁能够消除这些差异?这是立 基于教育竞争的失衡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基础上对 负面影响的追问至于人的心理秩序,意指人的心理安定、 平和、不烦躁、不紊乱可是,“断裂的社会”足以推翻人 的心理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断裂意味着多个时代的社 会成分共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意味着多个社会成分共存在 于一个时段之中多个时代的社会成分共同聚焦于一点一时, 使人心理感到不能承受之重于是,心理秩序发生紊乱,价 值观扭曲,行为怪异当我们把视角立基于教育竞争的失序不利于构建和谐 社会的时候,想强调的是,当教育竞争走向无序、恶性的方 向时,无疑会使人的生存哲学发生裂变:整体主义丧失,终 极关怀消解,情感发生危机,心理平台风雨飘摇我们过的 不是我们的生活,欲独立苦于知识贫乏、无一技之长,欲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苦于心理脆弱、自身缺乏追求美德的勇气 社会秩序中的人类行为无疑是依凭于知识的累积、理性的培 育以及制度建设和非制度建设。
四、有序的教育竞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和谐是指合乎规律、稳定安全、合作、同意和互补,是 对“同”的欣赏、对“异"的尊重和谐是秩序所指称的最 高境界在和谐的秩序状态下,个体无论怎样怪异地行动, 不仅不会有损于和谐,而且本身就是对和谐的体现教育竞 争秩序,就是教育竞争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而不是过度的、 无序的、恶性的竞争这里我们不讨论秩序与制度这一对相 对成熟的关系,而是把有序的教育竞争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 积极意义作为问题的焦点第一,有序的教育竞争使教育得到稳定发展我们把教 育的稳定发展看成是教育在总体上呈现出的一种持续的、连 贯的、和平的、平稳的运行态势教育系统的开放性让参与 竞争的各方能够自由地进退竞争行列可以自由地进退,就 是任何一个学生、教师和学校可以在教育竞争活动的不同行 为方式之间进行选择,进入的自由是作出选择的自由,退出 的自由是否定已经作出的选择的自由因为自由进入一旦受 到限制,竞争也就受到了限制;阻碍自由进入的行为几乎被 等同于垄断行为自由退出是对被错误配置的资源进行重新 配置的基本条件;一个社会如果缺少自由退出的条件,就缺 少了纠正错误决策的机制所以自由进退是教育竞争秩序灵 活性的表现,也是现代教育制度拒斥传统教育制度在局部或 整体上出现的功能失调或功能性障碍。
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 自由地进退竞争也可能会致使参与竞争的强势方控制竞争 标准、把持竞争程序那么,如何解决自由地进退与强势方 控制欲的矛盾?这就需要建立普遍而抽象的规则只有将规 则用于规范教育竞争,使教育竞争有序,教育才能得到稳定 性发展第二,有序的教育竞争能够保持张力平衡性我们要保 持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在结构上的有机统一并保持结构的 稳定性拔河比赛,表面上看,不过是决出胜负如果从张 力平衡看,双方在参赛之前均无法估计自己是赢是输,只有 经过双方角逐才能分出胜负当双方力量相当,这时处于高 度的张力平衡性,这样的比赛才能真正衡量双方各自的实力; 相比之下,如果有一方的实力过于弱小,那么胜方的实力就 不是真正地显示所以平衡不是平均,不是平等,而是对主 体的衡量或考量,使主体获得合理的发展其实,张力与平 衡是互为的,没有张力的结构就会失衡因而坍塌,因为内部 因素力量的对比悬殊,无法互相牵制,结构则无法型塑,更 无从谈到动态的平衡我国现在有许多县城,特别是西部地 区,家长常常抱怨说孩子没有好学校可上,暗含的意思是当 地的学校是处于一种低效率的张力平衡的运行,也无法形成 竞争的态势,致使当地的教育长期处于一种离散低效的情势 之中。
因为动态的平衡一定是张力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中,并表现出主体之间进行聚散、分合的有序性教育竞争 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失衡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完全可以把 失衡控制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以保障教育发展的动态平衡 怎样才能做到?由反馈寻求调节,即是不断经由干预寻求平 衡在教育经费分配问题上,可以有相对的不平衡,不可以 有绝对的不平衡同样是5元钱,对于城市学校微不足道, 可对于农村学校尤其是山区学校却可以维持学校的生存这 5元钱可以解决一个农村学校一个学期所用的粉笔农村学 校我们不能不办,而且要办好,它对于社会流动、对于消除 各种各样的“裂痕”有积极的作用政府的教育政策干预必 须以公正、平等作为基本原则,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会产 生信任危机让每个学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政府应该 做到的政治“底线”,这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对承诺的维护 要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个人的自由权利,这些基本权 利的内容并非来自法律或法规,而是因为它们符合法律的标 准或在法律的限度之内政府的有限权力要致力于保护它们, 从而证明它存在的真正正当理由个人的抵抗权是这些权利 的最后一道屏障,它是一项不可剥夺但又不能被加以组织的 权利。
第三,它表明竞争各方互动的规则性规则性是整个社 会有序性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竞争各方在规则的框架内 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相互挤压地博弈相反,要是竞争各 方都不遵守规则,各行其是,井然有序的社会就无从谈起 平等地参与竞争是参与教育竞争者的基本要求如果在竞争 过程中,竞争双方或多方的准入条件不平等或竞争规则对各 方不平等,结果将会如何?那么,究竟怎样测定竞争条件的 平等或不平等?这实在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可以进行简 化,就是使竞争各方对竞争的条件满意如果条件不平等, 就会出现强制性,就会出现不满意不满意的存在,不难想 象的结果是一定会出现处于优势的一方垄断竞争条件而取 得竞争的胜利,而弱势的一方会由于持续失败而长期处于一 蹶不振的境地这样的竞争也就失去了 ‘真义”薄弱学校 长期处于劣势的境地就是一例很明显,由于薄弱学校享受 不到或者说很少能享受到政府的教育政策倾斜,它无法与强 势学校进行条件平等的竞争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处于强 势学校的一方在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中所获得的胜利,抵偿不 了处于劣势的薄弱学校一方所遭受的失败,因为薄弱学校的 教师和学生总是要低于强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从而使学生 倍受损失。
这种情况从总体来看无论如何都有悖于教育的根 本目的因而,平等地进行竞争不能不说是有秩序的教育竞 争的前提条件之一,因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前提之一谈到教育竞争的公平性,让我们想到以区别对待为幌子 的歧视(discrimin ation) o与其他竞争一样,教育竞争同样 要求维护公平,抵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