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葡萄酒主题公园行动计划.docx
8页建设葡萄酒主题公园行动计划以技术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积极引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机械化管理,提高酿酒葡萄种植技术,提升葡萄酒酿造工艺水平一、 产业基础1.产业现状2020年,全县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0.56万亩,正常生产酒庄17座,在建酒庄数9座,加工能力7.72万吨酿酒葡萄产量6038.9吨,葡萄酒产量5049.9吨销售成品酒783.6万瓶,销售原酒205.6万瓶,销售额2.93亿,酒庄接待游客4.3万人次11个酒庄达到列级酒庄标准,其中二级1个,三级2个,四级4个,五级4个,位居全区前列2.产业特点(1)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永宁县地处贺兰山东麓中部腹地,独享“黄金地带”的天然优势,是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的核心产区截至2020年底,全县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0.56万亩,主栽品种有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西拉、黑比诺、霞多丽等20多个形成了农垦集团玉泉营农场、黄羊滩农场以及沿山110国道两侧德龙公司、中粮公司等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为主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业带2)葡萄酒庄建设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永宁县已建成贺兰神、贺兰红、中粮长城、西夏王玉泉国际、轩尼诗夏桐等特色酒庄17座,11家酒庄达到了“列级酒庄”标准。
通过大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栽培、酿造技术,为永宁县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带来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小酒庄的精品建设和高端酒庄酒的推广,打造永宁县优质葡萄酒品牌大企业与小酒庄的协同发展,共同助力永宁县葡萄酒产业蓬勃发展抢抓自治区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产业带及文化长廊的机遇,在利用好地域优势的同时,不断规范园区的建设,打造种植规模化、酿造专业化、销售品牌化的葡萄酒庄产业集群3)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产区各酒庄积极参与葡萄酒品牌的打造,近年来先后荣获国际国内各类著名葡萄酒大奖赛奖780余项览翠、长城天赋、贺兰神、轩尼诗夏桐、贺兰山、巴格斯、西夏王等品牌逐渐在国内外葡萄酒市场打响,受到广大葡萄酒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推崇和青睐4)葡萄酒产业管理逐步加强严格执行自治区、银川市出台的系列法律法规及标准,不断规范葡萄酒产业发展秩序与管理,推进葡萄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品牌化建设在保证酿酒葡萄品质的同时,加强贺兰山东麓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产品质量、包装标识及专用标志的管理和监督,严格酒庄建设准入条件,切实保护贺兰山东麓产地品牌5)葡萄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引导各酒庄企业积极参加葡萄酒行业举行的活动,进行品牌推介和渠道销售探讨,努力为酒庄酒销售寻找突破口。
永宁县成立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全县葡萄酒产业发展,对规上葡萄酒企业,优先项目支持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保障葡萄酒质量安全,促进永宁县葡萄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二、 面临挑战1.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竞争优势不显一是贺兰山东麓由于气候的特殊性,冬季埋土,春季放土,新建葡萄园开垦成本12000-18000元/亩,每年管理成本2000元/亩以上,人工费用逐年增加,葡萄种植生产周期长,建设成本高,企业资金压力大二是酒庄进口国外设备及聘请专家费用昂贵,运营成本高昂,竞争力薄弱,小酒庄占据区域市场,由于渠道、资金技术等各个层次的影响,知名度不高,产业竞争力弱2.营销体系不健全,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产区及酒庄(企业)营销渠道相对单一,多种营销模式运用不充分,“葡萄酒+互联网”的文章做得不够,在打造品牌、创建文化上认识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有限,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地理标志品牌认同度,缺少市场价值,导致企业使用积极性不高产区知名度不高3.时间积淀短,产业软实力不强相对于国外葡萄酒产业,我国及宁夏葡萄酒产业整体发展时间短,产区和酒庄不同程度的存在历史文化积淀少,标准制度体系还需健全,葡萄酒文化教育科普程度低,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等“软实力”不强的短板。
4.产业规模徘徊不前,产业布局有待完善自2012年以来,全县酿酒葡萄面积一直徘徊在11万亩、产量1万吨左右,增幅缓慢据统计:2017年-2019年葡萄酒产量分别为8372吨、9495吨、12981吨,年销量10249吨、9647吨、6842.8吨;销售额为2.81亿元、3.61亿元、3.52亿元葡萄酒年销量下滑,销售额增长缓慢,库存量逐年增加(2020年库存5.55万吨),个别酒庄积压严重规划布局落实不到位,产业聚集度不高,部分酒庄圈而不建、建设迟缓,基地不连片,导致土地、水利、路政、环保等资源浪费,主导产业表现不突出5.葡萄酒人才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不足葡萄酒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种植、酿造和营销技术人才,人才“难引进,进的来,留不住”,对有限的人才也没有充分的利用,企业科研和生产脱离,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跟不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步伐,制约了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6.科技支撑基础薄弱,产品研发力度不够近年来全县引进了20多个品种,对酿酒葡萄特性研究不够,对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不够,对酿酒葡萄残渣(皮、籽等)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不够,全产区每年大约有4000多吨葡萄籽、皮被废弃在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分析检测、葡萄酒灌装等方面,缺少公共服务机构和有针对性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
三、 建设葡萄酒主题公园以贺兰山红酒庄万亩葡萄基地为依托,规划建设葡萄及葡萄酒主题公园,完善品种展示、葡萄种植、葡萄文创、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婚庆及婚纱摄影等功能区四、 种苗基地建设工程改造现有葡萄种苗基地2000亩(附件4),年出圃优质葡萄种苗800万株,使永宁县酿酒葡萄苗木自给能力大大增强依托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园区管委会、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以及宁夏玉泉营葡萄苗木繁育中心雄厚的技术力量,积极推广应用脱毒组培苗的繁育技术,逐步加大脱毒组培苗的推广力度,增加全县酿酒葡萄品种多样性,为各酒庄酿造各具特色的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冰酒提供种苗基础五、 葡萄酒文化产业旅游开发工程1.酒旅规划原则在自治区葡萄酒文化旅游总体发展思路下,按照优化空间布局,以葡萄酒产业带整合区域旅游景点,将葡萄酒产业基地与重点旅游资源进行捆绑式开发,构筑新的旅游吸引力,推动形成空间融通、内涵延伸、功能补充的“葡萄酒+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葡萄酒旅游融合新格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现代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相融合,利用现代民宿、休闲观光农业、农田田园景色、自然景观、葡萄园区、酒庄、采摘体验和乡土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娱乐、购物和体验生活的场所。
2.酒旅融合方式把葡萄酒产业和永宁县及周边的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旅游业带动永宁县葡萄酒产业的稳步发展借鉴国际国内葡萄酒产业旅游的成功经验,以酿酒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风格各异的酒庄和质量上乘的葡萄酒为依托,让游客参与到从葡萄生产到葡萄酒酿造,再到酒庄参观、葡萄酒品尝以及形式多样的参与性互动活动等全过程中去,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各个感官的参与,最终获得较全面、真切的独特体验3.整合旅游景点和酒庄葡萄园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以葡萄产业为主轴,串联沿线旅游景点,形成“葡萄酒+旅游”观光带,将贺兰山东麓打造成国内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庄旅游产业带,以永宁县所处的核心区域位置优势,主动融入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带4.打造葡萄酒精品旅游线路依托贺兰山东麓现有丰富的旅游景点、酒庄资源、开发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建设配套完善酒庄或酒庄集中区域旅游民俗、驿站酒店等旅游配套设施,拓展酒庄旅游体验功能,实现游客留得住、品美酒、食特色,将宁夏现有1—3日假日经济拓展至3—7日假日经济,最终达到让中外游客走进来,宁夏葡萄酒走出去的目的,提高产旅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5.完善酒旅基础设施进一步做好旅游线路基础设施、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永宁县葡萄与葡萄酒文化,提升产区知名度和企业美誉度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葡萄酒旅游培训班,提升葡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永宁县葡萄酒旅游的综合竞争力规划到2025年,永宁县葡萄酒旅游产业游客接待能力达150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达到3亿元六、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永宁县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共建设46个项目,总投资21.4亿元(附件5)包括新建葡萄种植基地工程、低质低产葡萄基地提质改造工程、特色酒庄建设工程、葡萄种苗基地建设工程、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葡萄酒文化产业旅游开发工程、厦门建发葡萄酒瓶包装工程等七个方面二)资金筹措要坚持“财政补贴、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战略,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葡萄种植基地建设、特色酒庄建设、葡萄酒产业城等,依据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其余工程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积极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保证规划的实施资料整理来源:《永宁县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