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蒽醌类银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细胞成像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ocx
16页新型蒽醌类银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细胞成像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毕晶晶 李琳琳 麻娜娜 夏丁丁 仉华 张志国 刘统信 张贵生摘要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对称的1,2,3-三氮唑类蒽醌衍生物K1、K2, 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其结构, 并考察了光谱性质利用GaussView 9.0量化程序及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对K1及K1-Ag+的结构性质及理论光谱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计算与测得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一致, 在370 nm左右出现蒽醌的吸收峰;荧光光谱表征实验表明,探针K1与Ag+结合后,出现两个吸收峰(466和522 nm),466 nm处荧光强度与单独K1相比增强9倍; 探针K1在H2O-DMSO (7∶1, V/V, HEPES, pH=7.4)中对Ag+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性能, 常见共存离子及pH值对其测定无明显影响,通过Jobs plot 曲线确定二者之间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1368 L/mol,检出限为21.2 μmol/L(S/N=3)利用DFT方法对探针K1结构和K1-Ag+可能的络合结构进行了分子构型优化, 并计算络合物中Ag+与K1的结合能,结果表明,Ag+与两个三氮唑环和蒽醌单元络合结构结合能最大,与核磁滴定实验的结果吻合。
K1和K1-Ag+的优化结构显示,K1与Ag+结合后,分子的三氮唑环发生转位, 蒽醌平面发生轻度弯曲荧光共聚焦成像结果表明, 探针K1对Ag+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可实现人肝癌细胞(HepG2)中微量Ag+的检测关键词蒽醌;三氮唑;荧光探针;银离子;荧光成像1引 言银离子(Ag+)具有杀菌、催化等特性[1,2], 可作为抗生剂、动植物的转录抑制剂、耐质粒转变靶标等[3,4];同时,银在电子产品、摄影、影像、制药、医疗和生物学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这也造成了环境中的Ag+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引起了广泛关注如高浓度的Ag+可通过食物链在体内累积, 对大脑、神经和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另外, 由于一些含银盐药物的过度及不合理使用, 也使Ag+积聚在肝脏组织,可引起肝癌等疾病[5~8]因此, 开发快速、灵敏的Ag+的分析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Ag+的方法包括荧光法[9,10]、电化学法[11]、比色法[12]、原子吸收法[13]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14]等其中荧光传感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快速、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等特性, 广泛用于检测阳离子、阴离子等[15,16]近年来, 文献报道了许多检测重金属离子,如Zn2+、 Pb2+和Hg2+的新型荧光探针[17,18], 以及检测Ag+的荧光探针, 如罗丹明、喹诺酮和BODIPY衍生物等[19,20],然而,具有优良性能的Ag+荧光探针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蒽醌类衍生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等, 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以及抗肿瘤、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和药学特性[21]此外, 蒽醌类衍生物具有刚性平面结构, 并含有大环共轭体系, 具有荧光发射波长适中、光稳定性好、发光效率高的特点, 更主要的是其荧光和紫外吸收波长均出现在可见光区因此, 它还是一类重要的染料由于可以络合金屬离子, 氨基和羟基取代的蒽醌衍生物也被广泛用作发色团近年来,蒽醌类荧光探针逐渐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22,23],但蒽醌衍生物荧光探针用于Ag+检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1,2,3-三氮唑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五元氮杂环化合物, 多数基于三氮唑基团的探针主要是通过三氮唑形成一个结合口袋, 当被分析物与探针逐渐结合后, 由于荧光机制不同,如PET (光诱导电子转移)、ICT (电荷转移)等, 探针的荧光或增强或淬灭, 因此,三氮唑基荧光探针通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强的结合能力[24,25]本研究以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和光学特性的蒽醌为母体,设计合成了一类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可用于细胞成像的高选择性银离子荧光探针利用蒽醌作为荧光团, 以1,2,3-三氮唑为结合位点, 通过Click反应合成了含有不同羟烷基链的蒽醌衍生物K1和K2, 并利用DFT理论计算等手段研究了探针K1与Ag+的络合结构和光致发光的机理,实现了对Ag+的专一性、高灵敏性检测,并可用于生物成像检测。
2实验部分2.1仪器与试剂UV-26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公司);AC400 型超导核磁共振仪 (TMS作内标,瑞士布鲁克公司);UPLC-TQD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仪 (美国沃特斯公司);F-4500 荧光分光光度计 (日本日立公司);FV 1000激光共焦显微镜 (日本奥林巴斯公司)葡萄糖、溴己醇、溴丙醇、叠氮化钠、五水硫酸铜、抗坏血酸钠(北京伊诺凯科技有限公司);三氟化硼乙醚 (分析纯,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1,8-二羟基蒽醌、溴丙炔 (上海达瑞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金属硝酸盐与硫酸盐为结晶水合物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亚沸蒸馏水2.2荧光探针K1和K2的合成银离子荧光探针K1和K2的合成路线:2.2.11,8-二-O-炔丙基-蒽醌2的合成[26] 将1,8-二羟基蒽醌 (2.013 g, 8.38 mmol)溶于100 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 加入K2CO3 (5.96 g, 42 mmol) 和3-溴-1-丙炔 (2.6 mL, 33.5 mmol), 室温搅拌反应20 h后, 用二氯甲烷萃取,水洗涤,无水Na2SO4干燥, 过滤并浓缩, 用柱层析 (石油醚-乙酸乙酯,4∶1,V/V) 分离得到2.330 g黄色固体1,8-二-O-炔丙基-蒽醌2, 产率为88%。
1H NMR (400 MHz, CDCl3): δ 7.92 (dd, J=8.0, 0.8 Hz, 2H), 7.67 (t, J=8.0 Hz, 2H), 7.50 (dd, J=8.4, 0.8 Hz, 2H), 4.94 (d, J=2.4 Hz, 4H), 2.55 (t, J=2.4 Hz, 2H)2.2.2化合物 3a和3b的合成[27] 将1-溴丙醇 (2 mL, 22.3 mmol, 1.0 equiv) 溶于20 mL DMF中, 加入叠氮化钠(4.34 g, 66.9 mmol, 3.0 equiv), 90 oC 加热搅拌薄层色谱(TLC)监测原料反应完全后, 加入水,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干有机相, 柱色谱分离,得到无色油状液体 1-叠氮基丙醇3a (2.1962 g, 97%)采用同样方法制得无色油状液体 1-叠氮基己醇3b,产率为 85%3a: 1H NMR (400 MHz, CDCl3) δ 3.74~3.71 (m, 2H), 3.43 (t, J = 6.8 Hz, 2H), 1.85~1.78 (m, 2H) 3b: 1H NMR(400 MHz, CDCl3) δ 3.64 (t, J = 6.8 Hz, 2H), 3.26 (t, J = 6.8 Hz, 2H), 1.64~1.54(m, 4H), 1.45~1.38 (m, 4H)。
2.2.3探针K1和探针K2的合成将1-叠氮基丙醇3a (0.40 mL, 6.08 mmol) 和1,8-二-O-炔丙基-蒽醌1(0.50 g, 1.58 mmol) 溶于H2O-THF(1∶1,V/V)混合溶剂中,加入CuSO45H2O(59 mg, 0.24 mmol)和L-抗坏血酸钠盐(90 mg, 0.48 mmol), 避光,于55℃加热搅拌下反应,产物用二氯甲烷萃取,水洗涤, 无水Na2SO4干燥, 过滤、浓缩, 用柱色谱分离(乙酸乙酯-甲醇,10∶1,V/V) ,得到黄色固体化合物K1(150 mg, 80%)采用同样方法制备黄色固体化合物K2(产率为95%) Compound K1:1H NMR(400 MHz, DMSO-d6) δ 8.25(s, 2H), 7.76~7.70(m, 6H), 5.34(s, 4H), 4.68(t, J=4.4 Hz, 2H), 4.43(t, J=7.2 Hz, 4H), 3.40(dd, J=10.8, 6.0 Hz, 4H), 1.99~1.92(m, 4H)13C NMR(150 MHz, DMSO-d6) δ 183.2, 181.1, 157.5, 142.3, 134.2, 125.0, 123.9, 120.9, 118.8, 62.5, 57.4, 46.8, 33.0。
ESI(+)-HRMS(m/z): [M+Na]+ calcd. for C26H26N6O6Na 541.1806, found 541.1802)Compound K2: 1H NMR(400 MHz, DMSO-d6) δ 8.23(s, 2H), 7.75~7.70(m, 6H), 5.34(s, 4H), 4.37~4.32(m, 6H), 3.36~3.32(m, 4H), 1.83~1.76(m, 4H), 1.40~1.32(m, 4H), 1.30~1.67(m, 8H)13C NMR(100 MHz, DMSO): δ 183.1, 181.0, 157.4, 142.3, 134.2, 124.6, 124.0, 121.0, 118.8, 62.6, 60.5, 49.4, 32.3, 29.8, 25.7, 24.9ESI(+)-HRMS(m/z): [M+Na]+ calcd. for C32H38N6O6Na 625.2745, found 625.2745)2.3探针溶液的制备和检测方法配制浓度为1.0 102 mol/L的K1、K2探针DMSO储备溶液、浓度为1.0 103 mol/L的不同阳离子储备溶液以及pH=7.4 的HEPES(10 mmol/L)缓冲溶液。
测试前用HEPES缓冲溶液将上述储备液稀释到所需浓度,在5 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600 μL DMSO、 25 μL K1标准液和适量金属离子标准液, 用HEPES缓冲溶液定容至5 mL, 摇匀, 静置30 min后,测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和荧光光谱(λex=340 nmf, 激发狭缝10.0 nm, 发射狭缝20.0 nm, 仪器灵敏度为高)2.4细胞成像实验将复苏的人肝癌细胞HepG2(Human hepatoma cell line,中国医学科学院)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 在5% CO2、37℃条件下培养, 待其贴壁80%左右, 消化、离心、计数,接种到激光共聚焦皿中(50000个/皿), 在5% CO2、37℃培养箱内培养12 h, 待其贴壁后进行实验用培养基稀释K1溶液至50 μmol/L,与贴壁后的细胞共培养30 min, 接着用PBS缓冲液洗涤细胞3次,进行共聚焦成像另外,将细胞与50 μmol/L Ag+溶液培养30 min,然后用探针染色30 min , PBS缓冲液洗涤3次后,成像分析3结果与讨论3.1探针K1和K2对金属离子的识别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考察了探针K1和K2对不同离子的响应。
分别测定含有探针K1(50 μmol/L)和金属离子Ag+、Al3+、Ba2+、Ca2+、Cd2+、Co2+、Cr3+、Cu2+、Hg2+、Fe3+、K+、Mn2+、Na+、NH+4、Ni2+、Pb2+和Zn2+(1.0 mmol/L, 20 equiv.)的HEPES-DMSO(7∶1, V/V)溶液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加入Ag+后,探针的紫外吸收峰从378 nm蓝移到364 nm处由荧光光谱可见, 未加入离子前, 探针K1在466和522 nm处的荧光峰强度很低;只有加入Ag+时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 而其它金属离子的加入对探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