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docx
14页中医五行归类表汇总中医五行归类表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 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 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 味 季五 脏五腑五 官形体情志五 声变 动五神五液角酸生青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魂泪徵苦长赤暑南夏火心小 肠舌脉喜笑忧神汗宫甘化黄湿中长 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意涎商辛收白燥西秋金肺大 肠鼻皮悲哭咳魄涕羽咸藏黑寒北冬水肾膀 胱耳骨恐呻栗志唾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主色嗅味声液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嗅臊(膻)焦香腥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动握忧啰咳栗 五荣爪面色唇毛发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谷麻麦稷稻豆 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畜鸡羊牛犬猪 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 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 五常(天)风热湿燥寒 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 尖形 方形圆形 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为熄灭.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方能疏通.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 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 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 如此2) 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 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3) 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 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 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 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五行归类的意义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 的某些内在联系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 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 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 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 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 ;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 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 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 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 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 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 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 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 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 映脾湿蕴盛等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 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 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 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 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 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 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 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 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 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 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 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 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 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五行相生论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 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 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 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 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 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 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 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 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 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 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 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 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 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 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 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 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 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 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 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 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 分,余类推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 机制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 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 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脏与脏的关系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 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 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2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 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 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 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3 •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 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 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 失调,称“心肾不交”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 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 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 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 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 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 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8 •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 (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 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 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 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 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 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 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 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1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 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 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