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原文翻译.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98123241
  • 上传时间:2022-05-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5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原文翻译第一篇:《伤寒论之八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①益甚,时腹自痛假设下之,必胸下结硬④ ①自利: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②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殊厉害,腹部时时难过假设误用攻下,那么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本条讲太阴病虚寒症的典型症候与误下后果 太阴与阳明同主胃肠疾患,但临床表现却有所不同,阳明病多为里实热症,太阴病多为里虚寒症,所以有“实那么阳明,虚那么太阴”的说法阳明和太阴为表里,在病理上又可以相互转化,阳明可转入太阴,太阴可转属阳明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①而长者,为欲愈 ①阳微阴涩:此处阴阳作浮沉释,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涩 太阴中风,四肢难过而烦扰无措,脉搏由微涩而转变为长脉的,这是将要向愈的征象 本条讲太阴中风的主症及欲愈的脉症 太阴属脾,脾主四肢,太阴经感受风邪,所以四肢烦疼。

      脉浮取而微,是风邪不盛,沉取而涩,为里虚湿滞,此为邪入太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之病脉阳微虽为邪微,但阴涩为里缺乏,无力驱邪外出,那么欲解而不得欲愈关键全在由微涩脉转为长脉,涩脉转长为正气来复之征,正气复就有力驱邪外出,所以知为欲愈假使脉但微涩而不长,就不会是欲愈了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① ①从亥至丑上:夜晚十时至深夜二时 太阴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大多在二十二时至深夜二时之间 本条讲太阴病好转的也许时间 《内经》:“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脾为阴中之至阴,主旺于亥、子、丑三时,子时正 值夜半,为阴极阳还之时太阴病多为脾虚中寒症,得此时阴消阳长,阳从内生之助,有利于消退中寒,所以太阴病将愈也在其本经当旺的时间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假如见到表症而脉浮的,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本条讲太阴病兼表症的治法 本条仅举出脉浮,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太阴病本属里症,以理推想当为沉脉,今脉不沉而见浮象,提示当兼表症,在表之邪未罢,故仍以桂枝汤解表。

      本条乃举脉略症,不应理解为单纯据脉定症,然而太阴病兼表,何以不先里后表,却先治表,势必是太阴里虚寒尚不甚,假设里虚寒较甚,那么虽有表症,亦不行先治其表,而宜先温其里,后和其表,或温里为主,兼以和表,如桂枝人参汤即是其例阳明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可与本条互参然而本症既用桂枝汤治疗,那么以药测症,自当有头痛、发热、恶风等见症,否那么仅据脉浮即用桂枝汤,那是不够妥切的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①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② ①脏有寒:太阴脾脏虚寒 ②四逆辈:四逆汤一类的方药,应包括理中汤在内 腹泻而口不渴的,这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脏虚寒的原因,应当以温里法进展治疗,宜服用四逆汤一类的方药 本条讲太阴病的主症、病机和治那么 自利不渴是太阴病虚寒下利的特点因太阴脾阳虚弱,病那么从寒湿而化,寒湿之气充满所以不渴,但也不是肯定如此,假如腹泻日久或腹泻很是紧要,津液外泄过甚,亦会产生口渴,不过渴并不甚,或渴喜热饮,所谓自利不渴,是指太阴初病,泻下程度并不紧要而言另太阳阳明合病而下利的葛根汤症,口亦不渴,因此仅据下利不渴,不能即指为太阴病,还须从其他方面加以辨证。

      仲景提出“藏有寒故也”一句,很有意义,但凡泻下清稀,舌苔白腻,脉形迟软等,都可从脏有寒施治,与葛根汤症下利不渴属于表邪不解而里气不和者,自是不同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①;太阴当发身黄,假设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②,腐秽③当去故也 ①系在太阴:属于太阴 ②脾家实:此处“实”字非指邪实,乃是脾阳复原的意思 ③腐秽:肠中腐败秽浊的物质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暖和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全身应显发黄,假设小便通畅的,那么湿能下泄,不会形成发黄症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屡次,故其腹泻必须会自行停顿这是脾阳复原,胃肠机能复原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 本条讲太阴病转愈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本条自“伤寒脉浮而缓”至“系在太阴”,是对太阳中风和太阴症的辨证鉴别太阳中风脉浮缓,必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症今脉浮缓而手足自温,那么知身体并不发热,当然亦无其他表症,所以脉浮缓为病不在太阳而在太阴,这是两者的区分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是太阳病,医生反用攻下药,因而引起腹中胀满,并时时腹痛的,这是因误下邪陷太阴,当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假使肠中有积滞而大实痛的,当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 本条讲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症治 太阳病误下伤脾,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淤,以致发生腹满难过等症,基于症情有轻重之别,论治又略有不同,轻者仅腹满时痛,治宜温阳和络,桂枝加芍药汤主之;重者那么腹部大实痛,仅用温阳和络法,力难胜任,还当兼用泻实导滞,宜桂枝加大黄汤本症腹满时痛与太阴病提纲条所述的“腹满时痛”,其性质并不全一样提纲症不但腹满时痛,而且自利益甚,全属太阴虚寒,故治以温脾祛寒,可用理中汤本症不兼自利,因为脾伤气滞络淤,所以治用桂枝加芍药汤温阳和络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①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①行:此处作“用”字解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短暂没有腹泻,其后必须续发腹泻对于此类患者,假设应当运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运用这是病人脾胃之气虚弱,简单受到损伤的原因 本条举例说明中气虚弱之人用攻伐药必需留意用量 本条举例说明临床用药,必需留意患者体质,体质弱的,攻伐药应慎用,或减轻用量太阴病,脉弱,为中气虚弱的现象,其人续自便利,是推想之词,因脾虚气陷而清阳不升,最易发生腹泻,短暂虽然便硬,其后大多会续自发生腹泻但凡寒性攻伐之药,均宜慎重运用,即使有腹满时痛或大实痛而须要运用大黄、芍药者,亦必需减轻其用量,因中气虚弱,那么易致下利,否那么必致更虚而下利不止 由此可知,桂枝加芍药汤主治不同于一般虚症,桂枝加大黄汤主治也不同于阳明实症 其次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三篇:《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第四篇:《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篇:《第五章_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