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最后的工匠.docx
8页故宫最后的工匠大红的宫墙,隔开了传统和现代两个世界故宫大修现场,没有巨大的吊车、机器的 轰鸣,只有工人在木架间穿梭,搭木、挖瓦、上漆、彩绘,进行最原始的手工劳作大修的 每一个环节,选材、工艺、工匠都力求遵循几百年前的传统于是,修缮故宫也成了一种仪 式,成了传统的一部分——建立在这座伟大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今年6 月刚刚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统上, 这套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工种在封建等 级制度之下的古代建筑从材料、用色到做法,都要严格遵循营造则例,代表最高等级的紫禁 城无疑是这一整套营造技艺的登峰造极之作对历经几百年风雨紫禁城的这一次大修,从 2002 年起将持续至2020年,并不比重建整座宫 殿的工程量小选材上,只能从史料上重现当年的辉煌:永乐四年开始,备料和现场施工持 续了 13年,动用了10 万工匠,数十万劳役殿内铺用澄泥极细的金砖,是苏州制造的; 殿基用的精砖是临清烧造的;石灰来自易州;石料有盘山艾叶青、西山大石窝汉白玉等;琉 璃瓦料在三家店制造这些都是照例的供应照得楠杉大木,产在湖广川贵等处,差官采办, 非四五年不得到京。
现在的建筑市场上还能买到这些传统材料吗?各个不同的工种也在变异甚至消失主管大修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对记者说,八大作 都随着现代社会需求的萎缩而萎缩比如搭材作,过去用木材,现在用钢管了,过去用麻绳 捆,现在改螺丝了裱糊作,过去老百姓都要裱糊房子的时候,这个工种很发达,现在即便 故宫里也少有这一行的工匠了《考工记》中记载着 2000年前的手工艺,其中有匠人之职,属于营国修缮的工种,所谓“国 有六职,百工居一”的制度封建社会灭亡后,古建营造的传统制度断裂了故宫似乎是个 特例,经年不断的修缮为传统工匠和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温室般的小社会但如今,一代工匠 逐渐老去,下一代却无法衔接晋宏逵说,故宫尽管声名赫赫,毕竟只是文化部下属的事业 单位,并无专门针对传统工艺、工匠传承的机制比如故宫要招聘,按规定必须是大学毕 业以上,大学生干这个吗?这个工种是蓝领,不是白领但故宫没有招蓝领的机会啊最近,故宫修缮中心恢复了木、瓦、彩画的传统“拜师会”:徒弟毕恭毕敬行三拜礼,送拜 师礼,师傅们端坐椅上回赠收徒贴,一旁是引师、证师故宫里中断了半个世纪的工匠传承 还能延续吗?断代的传承“修故宫是门手艺,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徒弟的‘筋劲儿'。
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介绍修 缮中心位于故宫外西路,在或拆或改的未开放区建筑群中,这里仍保持着它在功能上的历史 延续——在清代曾作为造办处,为皇家制造生活器具按故宫副院长晋宏逵的要求,修缮中 心有三大任务,一是大修工程,二是碎修保养——相当于故宫的物业,第三大任务,也是最 重要的,就是营造技艺和工匠的传承没有传承,修缮中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我随便在 街上找一支队伍不就能干吗?”修缮中心伴随着建国后故宫的3 次大规模维修,1952 年成立的“故宫工程队”,就是修缮中 心的前身战乱时垃圾遍地、杂草丛生,国将不国了,哪顾得上修故宫?新中国成立后第一 次大修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垃圾,然后才是修缮整理李永革1975 年从部队复员来到故宫, 当时故宫有个解说词,形容1912 到 1952年有多乱,说是“从故宫清理出的垃圾,如果修一 条2 米宽、1 米高的路,可以从北京修到天津”谁来修故宫呢?一开始是从外面招人每天早晨来上工,在门口发一个竹签,晚上干完活, 把签交还,大工给2块、小工给1 块工钱如果干活不错,工头会说“明儿再来”,如果不 好,“您别来了”靠的是一种松散的管理当时的故宫古建部主任是单士元先生,他觉得这 样不是办法,就把一些在北京各大营造厂的“台柱子”召集到故宫,让他们带徒弟一起来, 发固定薪水,冬天“扣锅”时也上班,做模型,为开春挖瓦做准备。
这些人在传统的“瓦木 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八大作中都有代表,当年号称故宫“十老”这些顶尖高手是故宫修 缮中心的第一代工匠,也是故宫古建传承的根第一代匠人大多走的是旧式传承之路——商号带徒弟说起来,这些商号也与故宫有紧密的 关联,清末各木厂、油漆局、冥衣铺、石厂大都集中在鼓楼西大街附近,东至东直门,西至 甘水桥,延续了五六华里这一位置离故宫神武门不远,属闲杂人等出入的门,正是为了方 便去故宫接工程在民间和宫里的双重实践中,他们炼成了手艺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传承大多靠第一代工匠的口传心授,第二代传人有木作的赵崇茂、 翁克良,瓦作的朴学林,彩画作的张德才、王仲杰,现在已七八十岁了,大多身体不好或已 去世文革”期间,师徒传承中断了李永革1975 年来故宫时,在大木作当了七八年学徒,但 已经不兴磕头拜师、“封建迷信那一套”了,讲究“革命同志式的关怀”当时“十老”中还 有人健在,但也八九十岁了李永革跟着赵崇茂师傅,但没磕头、没鞠躬,没有师徒名义李永革这批第三代工匠,来自于故宫工程队历史上最大一次招聘上世纪70 年代,故宫给 国务院打报告“五到七年规划”,耗资1400 万元,得以进行第二次大修,招收了457 名技术 工人。
那个年代工作不好找,故宫在市中心,也是个事业单位,不错的出路李永革复员后 虽然也可以进公安局,但他家住鼓楼附近,骑自行车10 分钟就到故宫,“离家近,是一宝” 何况木工是一门技术,故宫无疑是这门手艺最高的到 2000 年以后,第三代工匠已经过了 50 岁,却不知把手艺传授给谁现在的北京孩子谁 还愿意从事这种行当啊?”李永革认为,故宫不能局限于招正式工了,民工中各工种的尖子, 也要想办法留下,才能保证不失传这要靠故宫人事制度的改革,或者修缮中心部分公司制 的尝试他觉得,像招研究生一样,确定几个导师,付给报酬,或许是个路子,“签订责任 书,规定教授的十八般武艺”古建八大作中,有“铁三角”之说,木、瓦、油无论整体木结构、琉璃瓦的维修和铺设、 彩画的形制和绘制,都包含着相当繁复的工艺李永革说,比如用做木建筑保护层的“地仗”, 配方包含着岩石颜料、桐油、米浆、兽血等古老材料,尽管现在已不再是秘密,但春夏秋冬、 何种木材、下不下雨,比例都不同,个中奥秘只有那些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老工匠才掌握,“就像老中医开药,药方不同”储上木以待良工”据古老传统,宫殿安装大梁时必须择吉时焚香行礼清代重修太和殿时,因这里是金 銮殿,康熙皇帝郑重其事要亲自主持梁木入榫典礼。
不巧,大梁因榫卯不合悬而不下,典 礼无法进行,这对皇帝是大不敬之事工部官员急中生智,让木作工匠雷发达穿上官衣, 带上工具,如猿猴般攀上脚手架,斧落榫合,上梁成功康熙帝龙颜大悦,当面授予他工 部营造所长班之职,后人编出“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韵语这 未必是史实,但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木结构对传统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大木作的哲匠良工也 是往往代表着一代营造匠人现今76 岁的翁克良就是大木作第二代工匠的代表自从 1952年来故宫“问道”开始,翁克良在故宫一待就是50年,参与了“宫里”几 乎所有大殿的大木维修最让他自豪的是修四大角楼,1951 年西北角楼、1959 年东北角楼、 1981 年东南角楼、1984年西南角楼前两个角楼都是老前辈带着修的,修后两个角楼时, 翁克良已经是木工组组长了,能亲自主持大木修缮一般人说是9梁18柱 72条脊,其 实比这还要复杂,上下三层,有20 根柱子、28 个出角、16 个窝角虽然维修角楼时不 慎被切断一截手指,他觉得也值得,“角楼是故宫木结构中最复杂的还有谁能参与全部 4 个角楼的修缮?”作为官式木建筑的顶峰之作,故宫主要采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使用的“抬梁式”大木 结构体系,以木材制作柱、梁、斗拱、檩、椽等主要承重构件,由相互垂直的椽、檩承托 上部屋面荷载,通过梁架与斗拱传递到木柱,最后将全部荷载传递到基础。
一座宫殿所用的木料和它的体量大约相当明代修故宫非常奢侈,大殿常用金丝楠木, 木纹中隐含金丝,在阳光照射下白烁华美入清以后,由于缺乏楠木,转而大量使用黄松 甚至乾隆皇帝为自己特别修建的颐和轩,也只是采用了红松做柱外包楠木的办法而已据 翁克良观察,如今故宫中已经没有完整的楠木殿,楠木使用较多的也只有南薰殿一处再 到后来足够大的红松亦属难得,大量使用木料包镶拼接技术,太和殿内那些直径1.5 米、 高 13 米的“金龙柱”就是利用这种技术拼合而成的而现在市场上最好的就是大小兴安岭 的红松,也所剩无几,大口径木材开始从东南亚进口了遵循最小干预和减少扰动的原则,大修中木结构尽量不更换有些木构件局部糟朽, 失去承载能力,通常采取局部剔补方式处理,将糟朽部分剔除干净,用干燥旧木料按原式 样、尺寸补配整齐现在也在局部加入了新材料和工艺,如周圈剔补时,加铁箍一至两道 “穿铁鞋”翁克良看来,最难的并不是重搭繁复的角楼,而是“抽梁换柱”——整体框架不动, 把三面开口的柱子抽掉再安装这就要在起重架抽取前,先在柱子上打号,记载它的角度, 以确保安装后分毫不差地回到原位大木号”的做法古已有之,比如某根抽掉的柱子上 记载“明间、东移缝、前檐柱、向北”,清楚标明位置,还有工匠的签名,类似一种责任 制。
翁克良的手艺是在故宫外学成的16 岁时,母亲就托人给他找了个师傅学木工手艺, 就是刮、砍、凿、剌四项基本功师傅叫侯宽,在营造厂做事当时拜师都要举行仪式 先得给木匠行的祖师爷鲁班上供,磕仨头,之后再给师傅磕仨头,还要给师傅送礼做了 徒弟之后,每年的年节也要给师傅送礼师傅收徒都是一拨一拨的,也不会给人开小灶, 徒弟们都给师傅打下手,自己靠悟性跟着学当徒弟讲究三勤,就是眼勤、手勤、腿勤, 做不好就得挨师傅打有时正干着活呢,刚一走神,师傅在后头随手拎起个木板就给屁股 来一下翁克良学徒那时候,木工手艺一般是“三年零一节”出师,就是满3 年之后, 再逢到一个年节日,这手艺就算学成了现在不像以前了,不是师傅不愿教,而是徒弟不愿学了故宫木工组上世纪70 年代 收了30多个徒弟,翁克良带过的也有不少,现在大多数都改行或离开故宫了2005年 12 月 27 日,故宫里又恢复了传统拜师仪式,他也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黄友芳,一个叫焦宝 建他送了16 个字:“继承不骄,困难不馁,古建技艺,传承为任翁克良对老伴说: “跟多俩儿子一样前几年,翁克良亲手做了一个牌坊斗拱送给二儿子翁国强,这个儿子也在故宫做了木 匠斗拱是故宫木结构的基本象征。
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官式建筑确立了模数制,模数以 哪儿为标准?就是斗拱斗拱最下面一层的斗口宽度,定位为一个模数一旦这个确定, 就等于确定了整栋建筑的基本纲领,下面就跟着口诀走,比如檐柱十口分,金柱十二口分, 柱高十一口分翁克良 1954 年参与了武英殿第一次修缮工作,儿子翁国强参与了2003年武英殿的第 二次修缮,这是两代人共修的一个大殿武英殿是故宫此次大修中的试点,任木工工长的 翁国强将殿顶拆下后,发现一根大梁早已糟朽不堪,空手就能掏下整块木渣,必须更换 但即使是采用当时最大的新木料,直径90 厘米、12 米长的红松木,对于武英殿来说也远 远不够大翁克良去现场勘测,提出建议,是否可以加长一截,内以钢筋为心,外包木料? 这一建议被采纳了不过,翁国强现在看来,这种“钢心”的做法并不符合文保原则,现 在宁愿进口国外大口径木料金砖”传说与旧瓦新釉站在重建的建福宫香云亭顶俯瞰,起伏的屋顶在阳光照耀下霞光四射,一派气象万千、 金海似的琉璃境界50 岁的瓦匠白福春特别有成就感,“看到这片‘西火场'在我手中变 得金碧辉煌了”白福春有个艺名叫“延承”,“这可是有家谱的,有门有户的”他拜了故宫第二代 瓦匠朴学林为师,论起来,属兴隆马家的传承者。
兴隆马家是清代显赫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