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他者”建构中的阿诗玛形象浅析新编.doc
4页他者他者”建构中的阿诗玛形象浅析建构中的阿诗玛形象浅析 【摘 要】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长诗,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民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民间广为传唱这部长诗最初在 1953 年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1979 年又进行了重新修订阿诗玛整理本出现后受到广泛的关注,被改编为各种剧种演出,并被摄制成电影本文从“他者”对阿诗玛形象的建构作一分析 【关键字】阿诗玛 他者 构建 阿诗玛是一部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学遗产,是彝族撒尼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在已挖掘整理的少数民族的叙事诗中,也是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一部它不仅是彝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成为我国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学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学中不可多得的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进入了世界文学名著的宝库早在 1955 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将阿诗玛作为“民间文学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时,在“序言”中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发现和整理出阿诗玛来,应该说是对我国各族人民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国文学艺术宝库的巨大贡献”笔者从“他者”方面对阿诗玛形象的建构作一分析 一、学者建构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彝族撒尼人中的一部优美的民间叙事诗,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由云南民族文艺工作者深入到撒尼人聚居地路南县(今为石林县)圭山地区发掘、搜集、翻译、整理和出版的最早的一部汉文叙事长诗。
出版后在国内外广大读者和学术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据彝族文学史所述,阿诗玛的彝文版早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就有“法人邓保禄编法倮字典,他是传教士,于是把阿诗玛的彝文,石印到香港等地散发,但影响不大可是,它却保持了原作的艺术风格、民族语言特色 阿诗玛虽然有彝文古本保存与流传,但仍以民间口头流传为主对汉文阿诗玛的搜集整理,最早要数杨放发表在 1950 年 9 月号诗歌与散文上的介绍阿诗玛的文章圭山撒尼人的民歌和叙事诗阿斯玛同年 11 月,新华文摘第十三号节录转载了阿斯玛的一部分之后,又有朱德普整理的“云南圭山彝族传说叙事诗美丽的阿斯玛”,刊于西南文艺1953 年 10 月号上 然而,对阿诗玛有组织、有领导的规模较大的发掘、搜集、翻译和整理,始于1953 年 5 月,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团组织了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等人员参加的圭山工作组,深入到路南县圭山撒尼人聚居的地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发掘工作在充分占有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由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于 1954 年整理出较为完整的阿诗玛,最初发表在 1954 年 1 月 30 日云南日报“文艺生活”栏目第三期上,同年 7 月,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随后,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 年 12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年 3 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 年 10 月)相继出版;1960 年 4 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现、当代著名作家李广田先生执笔的重新整理本;同年 4 月,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的“中国民间叙事诗丛书”收入阿诗玛重新整理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8 年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1999 年黄建明、普卫华完成了彝文、国际音标、汉文、英文、日文对照本阿诗玛;2000 年 7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 1960 年重新整理本阿诗玛,作为中国 1900 年至 1999 年“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出版 阿诗玛经过文人墨客的一番雕琢,她的艺术影响已不仅仅限于一县、一省、一个民族,它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创作的一个颠峰之作除撒尼人民和本民族知识分子之外,跟汉族诗人、作家联系在一起的就有:杨放、朱德普、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李广田、臧克家、孙剑冰、马学良、葛炎、刘琼、陈荒煤,以及白族诗人晓雪,彝族女演员杨丽坤、本民族学者黄建明、昂自明、昂智灵、普卫华、罗希吾戈、金国库等除此之外,外国学者为阿诗玛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最早介绍和分析民间阿诗玛片段的保禄 维亚尔,、日本的君岛久子,以及将阿诗玛译成英文、日文、俄文等的翻译家。
二、媒体建构 (一)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是 1963 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将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摄制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它以优美抒情的格调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纯洁而坚贞的爱情,并围绕这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以及火把节里富有浓郁撒尼人风俗的动人画面 电影阿诗玛是撒尼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以 50 年代初整理的长诗阿诗玛为前奏,以电影阿诗玛为高潮,石林阿诗玛文化从西南地区传遍中国,接着又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上获得巨大反响,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在这一过程中,是撒尼传统文化中阿诗玛这一叙事长诗提供了基本素材和基调,是汉文化提供了与广大世界对接的语言和效果,是源于西方现代文化的电影技术和艺术提供了载体和媒介 从某种角度来看,电影阿诗玛的编剧和作曲葛炎曾有意识地突显阿诗玛和阿黑为情侣关系,这虽然说与传说中的关系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说是违背了原文的意思不过睿智的撒尼人不但没有反对这种与时代同步的关系的改变,而且还在往后的对外宣传和对内传承中有意无意的接受这一说法如今在撒尼地区,“阿诗玛”和“阿黑”也逐渐成为了帅哥、美女,乃至是情侣的代名词 (二)电视剧阿诗玛新传 石林是“阿诗玛”的故乡。
为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石林阿诗玛文化的历程,为了加大石林对外宣传,弘扬阿诗玛文化历经三年的精心创作和策划,20 集电视连续剧阿诗玛新传于 2004 年正式立项开拍,并于 2005 年正式上映 电视剧中的阿诗玛不再为了抵抗财主、地霸等恶势力而苦苦斗争,她内心最大的敌人是来自花花世界的诱惑,最终抵制住了诱惑,回到自己的故乡、建设家乡的故事与旧版电影阿诗玛相比,阿诗玛新传除了借用“阿诗玛”和“阿黑”的人物名称之外,对原作的内容和道德评判标准几乎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 (三)舞剧阿诗玛 云南有个石林,石林有个阿诗玛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石林人的骄傲舞剧阿诗玛正是站在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高度,以开拓者的气势,用大写意的手笔,在第三届艺术节的舞台上,展示了一个崭新的阿诗玛艺术形象 舞剧阿诗玛是依据云南彝族(撒尼)古老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故事改编创作的1992 年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昆明片)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民族舞剧的突破”(深圳特区报)同年 8 月参加香港神州艺术节,被香港各报称赞为“七色舞蹈、壮丽神秘”(大公报),“独有色块结构,突破过往模式,石林传说具艺术魅力”(新晚报)等。
内地各大报纸也对舞剧阿诗玛称赞不已,如“云南省歌舞团唤醒中国心”(中国晨报);“突破舞剧形式,彰显地方色彩”(青年时报);“奇景衬舞衣、奇情伴乐舞,令人难忘”(民生报);“阿诗玛舞出力与美”(大城报),“带来视觉震撼”(中华日报)民生报更是在“焦点新闻”中报道“彝族之恋、心动之美,云南歌舞团博头采”,等等 “阿诗玛”不仅代表了石林的形象,也代表了云南旅游的形象阿诗玛经过文人墨客的一翻雕琢后,开始以一个全新的、敢爱敢恨的形象走出彝寨,走出国门,奔向世界;“阿诗玛”是遗产,也是资源,为了继承、保护和弘扬这份历史遗产,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利用“阿诗玛”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光编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 2赵德光编阿诗玛文献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版 3李广田编序,云南民族出版社 1960 年版 4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整理,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修订阿诗玛,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注解: 彝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年出版第 367 页 赵德光编阿诗玛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
传说中的阿诗玛和阿黑哥的关系为表兄妹 云南民族艺术研究1993 年第 4 期 1992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












